姚國艷
【摘? ?要】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德育新路徑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打開了新的局面,提供了創(chuàng)新的可能。教師應“選擇適當?shù)膬热莅l(fā)布項目;帶領學生以團隊的方式開展深度的項目學習;指導學生用作品展示項目學習成果”,讓學生在思辨與探究、實踐與創(chuàng)新、合作與表達中,實現(xiàn)德性的生長和綜合性發(fā)展。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德性生長
學習方式不僅影響兒童學習的動機、情緒和學習成效,也影響兒童內隱的心智習慣,這些心智習慣會決定兒童后續(xù)的學習行為和自我選擇。道德與法治學科強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開展對話,獲得體驗,直至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陧椖康膶W習即項目式學習(PBL),是一種通過項目、任務或課題來幫助學習者開展學習的方式,符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這些項目包含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或任務,需要學習者參與設計、解決問題、進行決策或參與探究活動。教師給予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機會,最終學習者將制作出實際成果或進行報告展示。
一、選擇適當?shù)膬热莅l(fā)布項目
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用項目式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并發(fā)布適合的項目。那么,什么樣的內容適合開展項目式學習?
(一)與學生距離較遠的教學內容
以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為例,本單元講述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介紹了虎門銷煙、辛亥革命、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紅軍長征等歷史事件。學生對其雖早有耳聞,但與這些歷史的心理距離較為遙遠。教師如果以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容易使課堂成為從外向內的灌輸式課堂。這樣的教學難以使學生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必然性以及紅軍長征的意義等。事實上,光靠記住這些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和字面意思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只有開展深度學習,沉浸于那個年代,才能知道這些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項目式學習便是最好的沉浸方式。
以第9課中的“紅軍不怕遠征難”板塊為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紅軍長征的艱難,而難點是體悟紅軍不畏艱難的長征精神。因此,教師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來發(fā)布項目——“紅軍長征究竟有多難”。與項目同時發(fā)布的還有項目導引文件和項目評價量表,讓項目研究過程更有方向可依,有路徑可循。
(二)操作性、實踐性強的教學內容
操作性、實踐性強的教學內容也適合開展項目式學習。以四年級上冊第11課《變廢為寶有妙招》為例,學生只有真正到生活中觀察、實踐、研究,才能明白為什么要變廢為寶,什么才算是妙招,由此發(fā)現(xiàn)生活的秘密,獲得智慧。教師圍繞“變廢為寶我有招”這一項目式學習內容,讓學習成為學生主動對話生活、建構經(jīng)驗的過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生活中常見的廢品材料并對其進行設計、改造,實現(xiàn)了“變廢為寶”。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斷解決問題,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三)了解卻未必熟知的內容
許多看似習以為常卻所知無幾的學習內容,靠40分鐘的教學時間很難讓學生學得深入、扎實。比如學生十分熟悉漢字,但并不熟悉漢字的起源、演變過程。以五年級上冊第8課《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為例,教師帶領學生以“魅力漢字”為項目進行學習,引領學生從課內到課外,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學生查閱資料,積累知識,在經(jīng)過項目式學習后真正認識了漢字。
當然,項目式學習的開展并不僅限于這三類,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對項目進行設計。
二、帶領學生以團隊的方式開展深度的項目學習
隨著《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布,深度學習越來越受到關注。深度學習“立足生命立場,強調主體思維;促進概念轉化,著力知識重構;倡導參與體驗,關注學生發(fā)展,從符號的表層形式化傳遞走向知識的邏輯演繹和價值關懷相融合的文化內生性創(chuàng)造”。深度學習的開展離不開團隊合作。一般而言,項目式學習團隊可以根據(jù)學習需要、興趣愛好等進行組建,也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組建。團隊需要共同面對項目式學習任務,合理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以二年級上冊第14課《我最喜歡的家鄉(xiāng)物產(chǎn)》一課為例,教師設計了學習項目“海安特色物產(chǎn)”。學生以家鄉(xiāng)海安的特色物產(chǎn)河豚為例,開展項目式學習。河豚胖乎乎的外形和鮮美的味道受到了學生的喜愛,認識它、了解它對于學生來說是件有趣的事。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河豚是有毒的,但人吃了卻沒事。這一事實引起了學生的關注。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確定了幾個研究問題:河豚是有毒的,為什么人吃了卻沒事?美味的河豚是怎么烹飪出來的?……這些問題驅使學生查閱資料,走進河豚養(yǎng)殖場進行調研。通過學習探究,學生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又如四年級下冊第11課《變廢為寶有妙招》,該課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設計了如下項目。
課前兩周:請觀察并記錄一周內家中每天扔掉的垃圾的品種和數(shù)量,完成家庭垃圾記錄表。
課前一周:根據(jù)前一周的家庭垃圾記錄表,尋找垃圾分類及再利用的妙招,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制訂適合家庭垃圾分類再利用的方案,再根據(jù)方案的落實情況記錄一周家庭垃圾的處理情況,形成新的記錄表。
課堂學習:根據(jù)兩張記錄表及方案實施的情況,對家庭垃圾的研究情況及收獲進行闡述;各小組針對交流情況,對照教師課前制作的量表進行自評和互評。
不難看出,這樣的學習不論是師生課堂的角色定位還是學生學習的方式、內容、場所以及對學習的評價方式,都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有著明顯的差異。在這樣的學習中,教師能夠看到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個性和合作能力。學生通過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讓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
三、指導學生用作品展示項目學習成果
蒙臺梭利曾說過: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知、情、意、行的學科素養(yǎng)需要學生在體驗、實踐、創(chuàng)造和表達中獲得并進行強化。讓學生將學習所得以作品的形式展示出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項目式學習的最后,學生以作品展示學習成果。以二年級上冊第14課《我最喜歡的家鄉(xiāng)物產(chǎn)》一課為例,二年級學生用繪畫加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河豚的生活樣態(tài),用模仿秀展示自己理解的河豚形象,用照片加講述的方式描述河豚的不同烹飪方式。不同的團隊用不同的方式詮釋河豚這一物產(chǎn)的特點。不難看到,學生經(jīng)歷了從“家鄉(xiāng)物產(chǎn)是什么”的問題認知到“為什么喜歡”的邏輯推演,進而上升到“怎樣使生活更美好”的理性運用的過程。這樣的深度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學會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且這樣的作品完全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作業(yè)。首先,作品沒有唯一的格式,十分豐富多樣。其次,作品具有創(chuàng)造性,它將靜止的、客觀的知識轉變?yōu)閯討B(tài)的、活性的應用,呈現(xiàn)出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最后,作品呈現(xiàn)的不是個體的學習點滴,而是團隊的智慧結晶。
在不同主題的項目式學習中,學生的展示方式不同。以歷史主題的項目式學習為例,學生需經(jīng)歷收集、分析史實資料,推理結論,形成觀點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團隊成員共同協(xié)作、解決問題,達成目標。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成果展示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方法。以書信或演講的方式為例,學生進行展示前要把學習所得進行梳理、加工,形成完整的表達思路。為了達到表達要求,學生還需要進行團隊演說練習。這樣的項目展示過程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總體而言,項目式學習讓學生的學習真正落地。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目標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實實在在地落到了學生的身上。學生在思辨與探究、實踐與創(chuàng)新、合作與表達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德性生長和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振宇.項目學習:內涵、特征與意義[J].江蘇教育研究,2019(10).
[2]錢旭升.論深度學習的發(fā)生機制[J].課程·教材·教法,2018(9).
[3]鄭鋼.美國如何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走進美國校園與課堂[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江蘇省海安市實驗小學?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