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處于廣泛傳播和復興中。以琴棋書畫為代表的高雅文化如何突破高冷形象向大眾傳播亟待解決。文章通過實地調研,以南山琴社為例,探討在地方政府主導文化事業(yè)建設中,完成基礎硬件建設后,引入商業(yè)機構實施具體項目時,在線下公共空間中古琴藝術傳播如何兼具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關鍵詞:公共文化空間;古琴藝術;傳播實驗;南山琴社
中圖分類號:J63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1-0-03
1 背景與問題
線下公共文化空間在國內文化空間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包括文化宮、劇院、圖書館、社區(qū)文化活動室等不同類型、規(guī)模的文化空間。這些文化空間分布廣,體系性強,肩負我國文化事業(yè)建設的責任。如何運用該部分空間資源,充分發(fā)揮其社會效益,是當前城市公共空間發(fā)展的一大難題。
海淀北部文化中心(以下簡稱“文化館”)是海淀區(qū)政府投資、公益性的群眾文化活動場所,負責面向社會免費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文化館是海淀建區(qū)60多年來第一個完備的大型現(xiàn)代公共文化場所,填補了北部地區(qū)沒有大型公共文化場所的空白,實現(xiàn)了區(qū)域文化設施的南北均衡。文化館為海淀居民提供文化服務,進一步探索新文化館、圖書館社會化運營的新機制,以滿足區(qū)域公眾的文化需求。
古琴藝術是中國最古老最悠久的彈撥藝術之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互聯(lián)網時代,注意力碎片化,線下古琴藝術傳播同樣面臨挑戰(zhàn)[1]。
文章以南山琴社在文化館中的傳播運營為例,探討古琴傳習模式。在該項目中,文化館作為事業(yè)單位,采用“自有教師+多方合作”模式,即聘用揚琴、舞蹈等教師專職開設班級、活動。同時,與廣大文化藝術機構合作,免費提供政策、場地、渠道等方面的支持,撬動社會團體力量,提供免費藝術活動來服務居民。最后,文化館鼓勵居民自發(fā)組織文藝團隊,如模特隊、太極隊、舞蹈團等。南山琴社以古琴培訓、樂器銷售為主,為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提供服務。
人民群眾需要優(yōu)質的文化藝術精神食糧,現(xiàn)有情況使少部分人能成為精神食糧的生產者。地方政府需要給人民群眾打造基礎設施和孵化平臺,給人民群眾提供能尋找到優(yōu)質精神食糧的平臺,打造一個能夠孵化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的平臺。琴社則需要找到目標生源,在公益之外找到盈利點,平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如何實現(xiàn)政府、琴社、人民群眾的三方共贏是文章研究的最終目的。
2 基本假設及實驗計劃
在該項目中,文化館面向居民提供免費的藝術培訓服務,包括但不限于師資、場地、渠道、物資等。但與社會團體合作的藝術培訓僅限于公益性質的科普掃盲,如何盈利則需要社會團體自行解決。
文章假設科普掃盲的基礎部分可滿足一部分學員的需求,同時會激發(fā)學員更高層次的需求,需要更深入的參與來滿足,滿足這部分需求產生的收益即為琴社的盈利部分。
計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與文化館合作的部分,為報名該項目的學員提供古琴藝術培訓、文化講座、藝術雅集、文化游學、大師參訪等免費文化產品;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額外提供興趣進階班,作為琴社盈利來源。
第一部分文化活動安排如下。
一次文化講座:“初見”古琴公益講座。
十二節(jié)零基礎入門課程。
一次雅集:曲成雅集。
一次游學:湊得二分明月,廣陵絕響,橫琴醉揚州。
第二部分活動如下。
十二節(jié)初級入門課程。
一次雅集:曲成雅集。
一次游學:一曲普庵咒,聽佛三圣殿,訪禪臨濟祖庭。
經過第一部分后,根據(jù)付費意愿、支付能力,將學員劃分為四部分,并設計轉化為四個方向。對于有強烈學習興趣,且有支付能力的學員,推薦其進入進階班;對于經過學習和接觸,對古琴興趣弱但有一定支付能力的,鼓勵加入知識星球,逐步培養(yǎng)其興趣愛好;對于有強烈興趣,但支付能力不足,推薦其加入知識星球,提升其參與度;對于既無學習興趣又無支付意愿,推薦其關注公眾號(見表1)。
研究方法。文章采用問卷調研、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在每期結束后,以問卷調研形式收集學員的掌握程度、滿意度等方面的評價。同時結合深度訪談,了解代表性學員的想法。
實驗目的。通過一年半六期班次的實驗,總結其中的問題與經驗,探索線下公共文化空間、人民群眾、琴社多方共贏的運行模式。
實施過程。從形式看,本項目為一個典型的傳統(tǒng)培訓項目,面向零基礎無樂理知識的周邊居民及企業(yè)員工,以古琴藝術科普掃盲、培養(yǎng)興趣愛好為主要目的。以一期一個班15名成人學員為試點,3個月為一個學習周期,共進行了6期18個月的實驗。
由文化館制作招生簡章,確定開課時間、上課教室,并在海淀區(qū)公共文化服務平臺上推送,居民在此平臺上統(tǒng)一報名。政府下屬文化事業(yè)公共服務平臺,所有課程及活動均免費。從報名結果看,極其受歡迎,第一期的15個名額在兩分鐘內被搶完,后續(xù)開設的5期情況類似,但名額被搶完的時長逐漸增加。
作為合作方,琴社會收到報名表,正式接手運營。給每班配備教師及教務班主任。首先給各學員發(fā)短信通知,將學員添加到班主任微信上,之后將學員加入班級微信群,選出班長和學習委員。班長和學習委員是學員的組織者,是學員、琴社、文化館三者溝通的橋梁,負責后期活動組織和信息互通。班長和學習委員長期居住在文化館周圍,也是班級意見領袖,同時具有內行和聯(lián)系人的特性。這也為后續(xù)在該地區(qū)成立群眾自組織琴社奠定了基礎。在課程進行中深度訪談,獲取反饋。
實驗結果。平均練習次數(shù)是該期每個學員該周練習次數(shù)的平均數(shù),平均練習時長是該期每個學員練習時長的平均數(shù),完課率是指每期堅持上完10次及以上學生的比例。每期學生平均練習次數(shù)、平均練習時長、留存率、報名進階班的情況略有差異(見表2)。
實際問題。文化館為事業(yè)性公益單位,無法為營利性活動提供支持。參與居民對此項目的認知慣性也是“政府主辦、公益免費”。在每期培訓結束后,會由教務班主任告知學員此項目背景,并介紹后續(xù)詳情。在此次實驗中,遇到了以下問題。
在第一部分,部分學員報名但不參與或極少參與。這種情形占少數(shù),但每期均會有1~3個學員,報名之后不參與。后通過及時聯(lián)系,確認是否能參與來排除這部分人,從而提高了完課率。另一個問題是學員學習能力、投入精力、理解程度不同,在學習進度上參差不齊。
在第二部分,首先遇到了場地問題,古琴進階培訓作為衍生的營利性項目,沒有培訓基地,篩選出來的學員沒有場所學琴。因此,需要找到合適的空間,與古琴藝術契合的文化空間優(yōu)先。第一選擇是周邊茶館。茶館一般環(huán)境優(yōu)雅、安靜,服務周到,且與古琴藝術氛圍最為契合。經過搜尋,文化館所屬區(qū)域只有一家茶室,且空間太小,達不到教室要求。退而求其次,又找到某畫室,專業(yè)藝術培訓場地,教室合格,可用。其次是報名進階意愿非常受群體的影響。典型情況為第二期,二班沒有學員報名進階班。在班級群發(fā)過通知后,一個不參加的學員首先在群里明確表示不參加,之后學員緊跟表示同樣不參加了。這種群體效應非常強大[2]。
在最初定義該項目時,認為課程是最好的產品。好的課程可激發(fā)學員學習熱情,教會大家兩首入門古琴曲即可。經過與學員多次交流,大部分學員并沒有足夠的熱情和財力深入學習,也沒有把古琴當作每日必修功課。大多數(shù)(72%)人只是借此機會了解古琴,約30%的學員會在沒有監(jiān)督的情況下每周自行修習兩次及以上。平均約40%的學員有意愿繼續(xù)深入學習,而其他人就此與古琴告別。
進一步調研為什么大部分人會放棄,筆者發(fā)現(xiàn),學員學琴并不是要學琴,而是將古琴視為高雅文化的代表符號。放棄的這部分學員,通過課程了解這種符號之后,并沒有將該符號的意義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強行將彈琴變成日常功課,并不符合這部分人日常生活規(guī)律和價值觀念。這部分學員將自己定義為俗人,將古琴定義為高人雅士專享的藝術。生活中沒有合適的場景,因此學古琴就是浪費時間,不如學習些俗人更喜歡的合唱等。
此外,古琴動輒數(shù)千、數(shù)萬元的價格,也讓大部分人望而止步。所以,除了課程以外,還有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沒有合適價格的器材(古琴)給感興趣的人。
第二,較少有低門檻課程接引學員進入雅文化世界。
第三,新生活場景較少,學員無法將習得的技能融入日常生活。
這些問題共同組成了古琴作為高雅藝術向公眾普及的門檻。
對于第一個問題,南山琴社采用了古琴租賃方式,學員可以較低成本接觸到古琴,并有足夠的時間確認是否能真正喜歡上古琴。
對于第二個問題,以與文化館合作普及古琴文化的形式,讓普通人也能學習到古琴。但局限在于每期只有15個名額,且受限于文化館制度,每期每門藝術課程最多只能開設兩個班級,每期3個月實際覆蓋60名學員,相對日益增長的古琴愛好者,班級數(shù)量還遠遠不夠。
對于第三個問題,以社群日課的形式,讓普通人將古琴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即推薦學員每天為自己安排彈琴時間,可以是早起之后,也可以是睡前,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靈活安排,并讓學員在課堂上分享改變后的感受。在第五、第六期實施后,這一措施明顯促進了學員練琴次數(shù)和時長的增加。
小結與討論。文章主要探討在線下公共文化空間中,文化空間、藝術機構、學員如何實現(xiàn)共贏,并提出一種可能的路徑,使公共文化空間產生社會效益,藝術機構收獲經濟效益,學員低成本享受到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
通過本研究,筆者獲得了一些啟示。從項目視角切換到組織視角時,能將項目遇到的問題看得更清晰。在興趣愛好領域,機車、琴棋書畫、攀巖等都擁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從個體、小組、社群到文化共同體,不同階段不同標準。個體是最小的修習單位,小組是最小的組織單元,社群是最通用的組織形態(tài),文化共同體是最高意識形態(tài)[3]。
從組織建設角度,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找到潛在和已經感興趣的個體。第二個問題是感興趣的個體如何轉化成小組成員。第三個問題是如何從小組成員變成社群長期成員。第四個問題是如何從社群成員變成文化共同體成員。
如何把短期培訓學員轉變?yōu)殚L期會員,這是所有培訓機構和社群面臨的問題。
首先,要改變觀念。傳統(tǒng)培訓視角下,學員處于弱勢地位,為習得某項技能或能力,需要接受教師或培訓師的培訓。當視野從培訓領域跨入日常生活領域,“學員”身份也相應轉換為“文化共同體”,將學員、教師、其他志愿者和相關人員都視為文化事業(yè)的共同創(chuàng)造者和享用者。
其次,要明確營造社群的方法論,以成員的自我驅動帶動共同體的前進,這樣才會有持久有效的動力源泉。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了一種動機理論,該理論假設所有人都試圖滿足三種需要:自主感(Autonomy)、參與感(Relatedness)、勝任感(competence)[4]。社群中,如何結合社群與個體發(fā)展目標,滿足成員的三種需要是社群研究的重要方向。
3 結語
受限于時間、精力,文章案例數(shù)量較少,研究區(qū)域也僅限于北京地區(qū)。對于社群的群眾效應,筆者也暫時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 吳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古琴藝術面臨的挑戰(zhàn)[J].人民音樂,2005(6):22-24,64.
[2] 黃捷揚.由《烏合之眾》引發(fā)的現(xiàn)代信息社會大眾心理研究[J].速讀,2019(8):39.
[3] 童莉莉,李榮祿,閆強.在線知識社群中的意見領袖識別模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3):97-103.
[4] 嚴標賓,鄭雪,邱林.自我決定理論對積極心理學研究的貢獻[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25(3):6.
作者簡介:王鈺博(1988—),男,河南開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化產業(y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