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軒
鋼琴曲《皮黃》是近現代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經典曲目,作曲家張朝運用了獨具一格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京劇與鋼琴完美融合。張朝先生將西方和聲功能與中國特色戲曲元素巧妙結合,從民族神韻與意境中獲得靈感,使這部作品受到業(yè)內專業(yè)人士一致好評。通過對作品的分析與演奏,筆者發(fā)現鋼琴曲《皮黃》中運用了大量中國戲曲音樂元素,使該曲具有獨特性和完整性,有著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鑒于此,筆者根據親身演奏經驗來剖析這部作品的戲曲音樂元素,以戲曲音樂的三大特性——敘事性、抒情性、戲劇性,來揭示這部作品深刻的民族意蘊和內涵,探求該作品中戲曲音樂元素在曲式與演奏中的完美結合。
《皮黃》的曲式結構主要運用了中國戲曲的各個板式,全曲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分別為敘事部分、抒情部分、戲劇部分。第一部分是敘事部,板式有導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第二部分是抒情部,板式是慢板。第三部分為戲劇部,板式有快板、搖板、垛板、尾聲。
敘事性原是文學作品的一種表意方式,具有時間形態(tài)的藝術特征,在時間、空間上給了作品無限的發(fā)揮空間,通過對事物的具體敘述和描繪突出其特色,同時表達作者內心的感覺,從描寫的人物與事件發(fā)展變化的進程中,反映事物的核心思想?!镀S》的戲曲音樂敘事性,主要通過音樂的語言表現力來表現曲調,像講故事一樣突出敘事性,從而達到視聽共享、音畫結合。作品以敘事性的曲調開頭,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調。
西皮導板是京劇西皮板式的一種。導板一般運用散拍子且形式多變,本段(如譜例1)是散拍子、無板無眼。導板一般使用在大的連線唱段中,感情悠揚、奔放,采用單句板式,但不能作為獨立唱段存在,具有引領作用。在此曲中,導板采用降E 宮調式,多數音停留于降E 音,多處采用中心音降B、降E、G、C 音,開頭運用了大量裝飾音,顫音緊跟和弦,是對京腔音調的補充,運用散拍子自由模進并逐步加入變化,力度由mp 逐漸到mf 再到f 來引入主題。如譜例1,導板部分在演奏中節(jié)奏自由,并富有彈性,好似遠處傳來的古琴聲,聲音極其安詳且舒緩,遠方好似有一幅山水畫,形象地描繪出張朝先生兒時在云南滇池周圍的景色。
譜例1
西皮原板是京劇西皮板式的一種,與二黃原板相同。原板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與其他板式轉接組合,此板常用于抒情、敘事及景色描繪。在《皮黃》中原板采用了降E 宮調式,以降E 為主音,主題出現,始終圍繞三個核心音“C、降B、G”的動機而展開,來貫穿此段(如譜例2),力度由mp 作為本段的開頭,第10、11 小節(jié)是本段絕妙之處,有四音作為前兩小節(jié)的回音出現力度為pp,并加入了低音踏板;第15、16 小節(jié)節(jié)拍由2/4 變?yōu)?/4,再變?yōu)?/4,使本段更富有京劇韻味。如譜例2,此部分在演奏中聲音安詳、節(jié)奏自由,京韻十足,用緩慢訴說的行板創(chuàng)作技法描繪出家鄉(xiāng)的壯麗景色,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心靈安靜自由的美好追求。
譜例2
西皮二六,是京劇西皮中的調名,簡稱二六,實質為胡琴過門的十二板,常被稱為“二六板”,此板式多用于前后承接。在《皮黃》中作曲家是在原板的基礎上,采用濃縮、簡化加速的方法演變出來的二六板式。此段(如譜例3)采用了轉調,由降E 宮調式轉成F 商調式,以降B 為主音展開,一共有十二個降B,一直在模仿板鼓的聲音,隨后右手主旋律展開,用手旋律實質上是在模仿拉弦樂器,速度也是越來越快,在35、36 小節(jié)和弦所采用二度疊置和弦,通過對樂器的模仿及速度的加快,來展現兒童的活潑好動、天真開朗。
譜例3
西皮流水是京劇西皮板式之一。流水板式是一拍子板式,它是由二六板式進一步緊縮而成的,流水板的唱句節(jié)奏非常緊湊,在每個分句之間沒有明顯的停頓,各個分句的落音變化也非常多。此板式的敘事性非常強,常用于輕快或者慷慨激昂的片段。在此曲中,左手以中心音G 開始,右手以中心音E開始,以A 商調式為主調,一拍子中快速的節(jié)奏,而此曲的流水為2/4 拍子,并且速度為快板速度,這種反差形成了一種有板無眼的效果,本段(如譜例4)便可以理解為用1/2 拍子來演奏,右手的旋律猶如一陣清風般流暢靈動,作曲家是在回憶兒時在滇池邊玩耍嬉戲的情境。譜例4 旋律性極強,極具歌唱性,扣人心弦,讓人久久不忘。
譜例4
西皮快三眼,實質為老聲唱腔的一種板式,它的速度、節(jié)奏介于原板與慢板之間,它的板式與旦角原板相似。在曲中,左手以中心音降E 開始、右手以中心音降B 開始,此板式以降B 徵調式為主,左手伴奏運用了二度疊置和弦,右手主旋律是在二六板式基礎上的加花及重復,節(jié)奏也變化為4/8拍子,速度也從慢到快,左手模仿彈撥弦樂器,右手模仿京胡、胡琴的樂器,使此段(如譜例5)整個旋律京韻十足。此段也可稱為“快流水”段,是全曲最精彩的高潮段落,描繪出作者青年時期壯志滿懷的情感。
譜例5
這部作品通過對節(jié)奏形態(tài)變化的使用,以及音樂動機的多次出現,使音樂具有內在張力,聲音上達到延綿不斷的效果,讓《皮黃》整個故事情節(jié)緩緩道來,極具敘事性。
抒情性原是文學作品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通過對美好情感的表達,來表現作品充滿詩意的效果。該作品戲曲中的抒情性片段,是其中心段,是作品的重要支撐段落,也是與觀眾交流最好的段落。
西皮慢板是京劇西皮板式之一,西皮慢三板是在原板的基礎上加花、放慢的一種板式,曲調非常抒情、優(yōu)美,是一個唱段的中心唱段。西皮慢板速度結構比西皮原板速度結構大了一倍,字句落音與西皮原板完全相同。全曲的中心樂段是全曲的過渡樂段,也是本曲第二大部分。本段(如譜例6)由降G 宮開頭轉調為E 宮調式,結尾處轉為C 徵調式,拍子也非常多變。本段與原板曲調基本相同,但節(jié)奏多變,更具有延展性,拍號來回變換,多種板眼互相結合,在演奏時節(jié)奏也能自然互相轉換,使音樂語句更加流暢。此部分運用了大量的三和弦、七和弦,低音沉在底下,靜靜地托著旋律,像德彪西的《月光》,灑在寧靜的湖面上。作者就像詩人一般,描繪出晚霞鋪滿了滇池,微風拂面,大自然和諧躍然眼前,寺廟鐘聲回響著,漸行漸遠,直至狂風而至的畫面。
譜例6
鋼琴曲《皮黃》中慢板抒情旋律非常動聽,給聽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音調親切自然,感情濃郁,旋律給人熟悉感,作者內心溫柔的感情在此刻用鋼琴表達了出來。
戲劇性作為一個文學概念,主要是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觀外現,通過對時間發(fā)展的自身邏輯和一系列受人可信的巧合、誤會、懸念等場合和契機的安排,而造成劇情和心理的跌宕起伏,達到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戲劇性屬于美學的范疇,戲曲中的人物心理活動都有假定情境,是心里直觀、外觀動作表現。在一定情境內,人物有特定心理活動和動作,使每個情境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假定性。假定情境是戲曲戲劇性的內涵,能使唱腔更加豐富動聽,使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更為順暢,是表現音樂戲劇性的有力載體。
西皮快板是京劇西皮板式之一,快板和流水板式幾乎一樣,但速度要比流水板式快??彀逶趹蛑谐S糜诿軟_突異常尖銳之時,或人物異常激動、急于表態(tài)、急于辯理之時,是整個唱段最激烈的一段,也是前后反差最大的一段。全曲最具戲劇性為此段(如譜例7),與前后段形成了強烈對比。本段開始于A 徵調式,隨后轉到B 羽調式,緊接著轉到了C 徵調式,快板結尾又轉到了D 羽調式。多變的調式在原板基礎上一次次緊縮從而形成流水板式,結合二黃音調的變奏,并且多處采用二度疊置和弦。譜例7 的演奏斬釘截鐵、果斷有力,表現出了人物激動急切的情緒,與慢板對比鮮明,提升了全曲的戲劇性色彩。
譜例7
西皮搖板是京劇西皮板式之一。西皮搖板類似于散板,節(jié)奏比較自由,可以根據唱詞形式來自由發(fā)揮。搖板也不同于散板,主要是伴奏不同,搖板唱腔是散板節(jié)拍形式,但胡琴過門比較緊,比唱腔要快一倍,因而得名搖板,要緊拉慢唱。
此段(如譜例8)調式由E 徵轉為G 徵,在162 小節(jié)后半處轉為G 徵調式,使轉調極為自然,多處運用四五度和弦疊置,左手運用三和弦,右手運用七和弦,通過分解、轉位、原位連續(xù)相同的十六分音符來展現此部分。該片段也是此段最精彩部分,左右手分別模仿敲擊樂器,通過節(jié)奏的改變,營造出此曲高潮,節(jié)奏明顯變快,更加急促,旋律也更加簡化。搖板展現出《水滸傳》里林沖“夜奔梁山”時激動的情景,旋律上多聲部結合,上聲部表現出風雪中遠處凄涼的人聲,中聲部是京劇和二胡,最下面聲部是月琴、三弦和板鼓,使音樂表現出了非常多的層次。此段極具沖突性,沖突性轉變與京劇武打音響效果突出了輾轉曲折的情節(jié),使整個樂段極具戲劇性變化。
譜例8
西皮垛板是京劇西皮板式之一。垛板由流水板緊縮派生而來,在唱詞結構上運用垛句、垛字,常為三四字不等,善于營造氣氛,表現激憤等情緒。垛板演唱時,演員需要字字斬釘截鐵、鏗鏘有力,詞句間無間奏過門,富有急促質問、對答的性質,最適合展現人物非常強烈、激動的感情。垛唱的形成需要字字緊連,在聽覺和情感上要比流水板式強烈。此段(如譜例9)調式由E 徵調式轉為G 徵調式,多處運用四五度疊置和弦,顫音也緊跟和弦,使此段京腔音調韻味兒十足。此段極其巧妙地將西皮二黃旋律融為一體,情緒變得更加激動,節(jié)奏也變得更快更緊,音樂由弱到強、由慢到快,一氣呵成,表現了強烈矛盾沖突和激昂憤慨的情緒,最后用連接句把氣氛推向高潮,讓聽眾獲得滿足感。
譜例9
尾聲,即京劇全劇結束所用尾聲。在曲中,尾聲板式打破了傳統(tǒng)戲曲結構,采用了4/4 拍子,以降E 宮為調式,再次強調了全曲降B、G、C 三個核心音。尾聲采用西皮原板曲調,與原板前后互相呼應,巧妙地運用柱式和弦互相交替、多線條復調手法來訴說給聽眾,表達出作者熱愛民族的情感,和對民族音樂的熱切美好期望(如譜例10)。
譜例10
通過對張朝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皮黃》的研究,筆者發(fā)現,該曲運用了戲曲元素中的敘事性、抒情性、戲劇性三大特性,并通過鋼琴表現出來,是一部難得的佳作?!镀S》將京劇眾多特色融入作品中,使西皮、二黃這兩個重要曲調貫穿于整個曲子中,細膩地刻畫了主人公對家鄉(xiāng)熱愛之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特色。張朝先生創(chuàng)作的這首鋼琴曲為中國鋼琴作品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也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