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美
(唐山市地方道路管理中心,河北 唐山 063399)
本文設計了室內模擬駕駛的試驗,用來復現(xiàn)駕駛人識讀指路標志的過程,試驗包括兩個主要因素,一是駕駛人對目的地信息的檢索;二是試驗過程中涉及的指路標志。本文試驗中所用的六種指路標志示例如圖1所示,主要來源于文件《道路交通標志》(GB5768.2-2009)[1],以及生活中常見指路標志形式[2]。
圖1 實驗所用六種基準指路標志示例
為減少真實路名信息的差異影響駕駛人,降低試驗誤差,試驗以圖1所示的6種基準指路標志為基礎,用重復字母代替真實路名作為目的地信息,如AAA、BBB,通過變換信息的位置可得到每類6塊、共36塊不同的標志板,構成實驗標志板。
此次試驗共有30人參試,均是具有駕駛資格、持有駕照的駕駛人,試驗過程中,駕駛人的站立位置距離墻壁為3m,目的地信息是借助投影儀投射在墻壁上。基于投影,駕駛人首先獲得目標地點信息,隨后試驗人員投射多種類型的指路標志版面,均帶有目標地信息。依據(jù)所投影的指路標志,駕駛人可獲取到目標地點的詳細行駛信息,如行駛方向、加減速操作等。駕駛人辨認指路標志的用時由試驗系統(tǒng)自動記錄。最終,統(tǒng)計不同指路標志板對應的駕駛人反應時間[3],為下文分析駕駛人對指路標志中不同板位置信息的認讀規(guī)律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在分析試驗結果時,發(fā)現(xiàn)不同指路標志下的駕駛人的反應時間存在差異。分析發(fā)現(xiàn),造成駕駛人平均識認時間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指路標志中的目標地點信息的位置,即目標地點處于相同指路標志中的不同版面。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通過分析表1中指路標志各位置信息下駕駛人的認讀時間發(fā)現(xiàn),在“上跨橋(上橋)”和“下跨橋(下橋)”指路標志中,駕駛人認讀時間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而分析剩余指路標志與駕駛人認讀時間的關系,可得到一定的規(guī)律:
1.駕駛人對指路標志左右兩側信息存在識認差異
對于指路標志中的不同位置版面,駕駛人獲取信息時的認讀時間呈現(xiàn)從左至右逐漸遞減的規(guī)律。當相同信息處于同一個指路標志的左右側位置時,結果顯示駕駛人對指路標志中左側版面信息的識認時間小于右側版面信息的識認時間。
2.駕駛人對指路標志上下兩側信息存在識認差異
當兩條相同的道路信息以上下排列的方式呈現(xiàn)在指路標志版面中時,駕駛人對上側版面信息的識認時間小于下側版面信息的識認時間。
表1 駕駛人識認指路標志中不同位置目的地信息所用平均時間
駕駛人獲取某一道路信息的閱讀時間較短,說明在眾多信息中該信息是駕駛員最先注意到的,這反映了該信息可為駕駛人提供較大的信息量。綜合上述試驗結論可知:面對指路標志時,大部分駕駛人在閱讀并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最先注意到標志版面中位于左側、上側的信息,并依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次序獲取信息。分析其原因在于:中國人日常養(yǎng)成的閱讀習慣及大部分文字資料固有的從左至右、從上而下的排版規(guī)則[4],導致駕駛人將該習慣用于指路標志的認讀中。
1.駕駛員識認特性與駕駛操作的關系
駕駛人參照指路標志進行駕駛操作,主要包括:駕駛人看見指路標志并受到視覺刺激,進而讀取標志內容、處理標志信息并做出決策,最終體現(xiàn)在具體駕駛行為與操作中[5]。其中,依據(jù)本文試驗結果可得出結論:駕駛員識認指路標志信息的反應時間與信息所在的版面位置有較大關聯(lián),因此合理布局重要信息所處的版面位置,可減小駕駛人識認時間,有利于駕駛人較早做出合理的駕駛決策。
2.駕駛員識認特性與車輛制動過程的關系
車輛制動過程可分為制動準備和制動兩個階段[6],如圖2所示。在制動準備階段,駕駛人反射時間的長短決定了制動器能否及時發(fā)揮作用。駕駛人行車過程中,設計合理的指路標志有助于駕駛人快速獲取更多信息量[7],減少反應時間,及時采取措施對車輛進行制動,最終在危險點前制動。因此,本著便于駕駛人識認,縮短駕駛人反應時間的原則,應合理布局指路標志版面信息。
圖2 車輛減速度隨時間變化關系圖
本文基于室內駕駛模擬試驗獲得駕駛人對指路標志的認讀規(guī)律。發(fā)現(xiàn)指路標志中左側、上側的信息具有更有效的信息量,能迅速被駕駛人識認。故將重要信息呈現(xiàn)在指路標志的左側、上側,有助于減少駕駛人反應時間,提高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