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旻蔚
【摘要】微課與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思維發(fā)展特點相契合,逐步在學前教育領域受到重視。但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微課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遠遠未達成其應有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探討大班幼兒科學實驗微課內(nèi)容的選擇、目標的制訂、活動的過程、評價與反思幾方面的原則,歸納總結(jié)出在大班科學實驗中應用微課的原則和設計微課的方法,為教師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提供可借鑒的經(jīng)驗,促進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大班幼兒;微課;科學實驗
國家陸續(xù)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多個文件,提出要“持續(xù)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庇變簣@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奠基階段,在信息化的大潮中不可能置身事外。幼兒園微課是指整合多媒體信息技術,以視頻為主要表現(xiàn)載體,針對某一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幼兒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輔助教學活動開展的教學資源。它具有主題突出、目標明確、情境真實、短小精悍等特點。微課與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思維發(fā)展特點相契合,逐步在學前教育領域受到重視。但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微課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遠遠未達成其應有的效果。因此,我們組織教師學習設計微課,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在大班科學實驗中應用微課的原則,從而緩解當前大班幼兒科學實驗的困境,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以下是在大班幼兒科學實驗中應用微課的幾個原則:
一、內(nèi)容生活化原則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庇變嚎茖W教育的內(nèi)容涵蓋四大部分:物質(zhì)科學(光、電、磁、力、聲音等)、生命科學(動物、植物、人)、地球和空間科學(水、土、氣候等)、科學技術和社會環(huán)境(科技產(chǎn)品、環(huán)境保護等)。并不是所有的科學內(nèi)容都適合進行科學實驗,一些幼兒無法直接感知或者不能直接操作的內(nèi)容就不適合選用。因此,我們在設計微課之前,要先篩選符合幼兒學習特點的、與生活相關的內(nèi)容。這樣的內(nèi)容往往是幼兒能夠經(jīng)常看到又感興趣的自然現(xiàn)象和事物,他們在生活中已經(jīng)積累了豐富的科學經(jīng)驗,科學啟蒙教育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能較好地實現(xiàn)教育目標。例如,幼兒在生活中對于光與影的變化就可能比較熟悉,并積累了許多感性的經(jīng)驗,而對于蠟燭燃燒需要氧氣則可能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經(jīng)驗基礎。同時,有系統(tǒng)、有連貫性的教學,能幫助幼兒對科學經(jīng)驗進行鞏固和提升。我們可以把大班科學實驗活動以一個主題的形式,每月圍繞某一個關鍵經(jīng)驗,安排連貫的、系統(tǒng)性的科學實驗內(nèi)容。
二、目標層次化原則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科學領域中的“科學探究”部分提出了三條目標,指向科學教育的三個方面,即:科學態(tài)度、科學過程或方法、科學知識。大班幼兒園科學實驗微課應參考以上三個層次的目標進行制訂。目標的制訂還要考慮幼兒的因素,如,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已有經(jīng)驗等,目標不能制訂得過高或者過低。
三、材料方便化原則
實驗材料取材的難易會直接影響教師開展活動的效果,科學實驗需要幼兒親身體驗、動手操作。因此,材料是否充足尤為重要。否則,幼兒動手操作的機會就會減少,變成由教師演示,部分幼兒操作的實驗活動。所以,微課的材料最好是生活中常見的、易于收集的材料。如,大班科學實驗活動《挑戰(zhàn)空隙》選用的是生活中常見的蠶豆、核桃和米;《有趣的潛水艇》選用的材料是生活中的大飲料瓶。
四、過程探索化原則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科學領域中的前言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笨梢姡疤骄俊辈粌H僅是作為幼兒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和途徑,也是科學教育要實現(xiàn)的核心價值目標。因此,不以“探究”為目標,單純以欣賞或者知識灌輸為目標的微課并不適用于大班幼兒科學實驗活動。因此,微課的導入部分更多的是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或者提出一個問題。
如,大班科學實驗《伸縮型圓珠筆里有什么》的導入部分,用微課先演示兩支不同的圓珠筆,一支能伸縮、一支不能伸縮,提出問題“為什么這支圓珠筆會伸縮呢?”然后,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拆看圓珠筆了解它的內(nèi)部結(jié)構。又如,《有趣的潛水艇》微課創(chuàng)設了一個科學家操控潛水艇的情景,引導幼兒扮演科學家的角色,嘗試改變“潛水艇”的上浮或者下沉的狀態(tài)。
五、設計趣味化原則
大班幼兒科學實驗需要幼兒親身參與,自主進行探索。要想吸引幼兒主動進行科學實驗探索,實驗活動的趣味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實驗活動的趣味性,提高大班幼兒參與科學實驗的興趣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微課可以利用幼兒喜歡的卡通人物創(chuàng)設一個有趣的情景,或者在微課中加入游戲的環(huán)節(jié),從而提升微課的趣味性、提高幼兒探究的興趣。如,在大班科學實驗《不會破的泡泡》中,教師先通過微課創(chuàng)設一個變魔術的場景,展示一個神奇的、泡泡不會破的魔術,引起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實驗的參與度。再如,大班科學實驗《會變的影子》通過互動性微課玩一個“找影子”的游戲,請幼兒找出微課中影子所對應的物品,通過游戲提高幼兒的興趣。
六、使用適切化原則
需要注意的是,微課的使用要適時適切,不能單純?yōu)榱嗽谡n堂中融合信息技術而使用。微課并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在使用微課之前,幼兒教師需要了解哪些情況下需要微課、需要什么樣的微課。如,在大班科學實驗《有趣的潛水艇》中,教師設計的微課沒有代替幼兒的操作,而是在導入部分創(chuàng)設一個科學家操控潛水艇的情景,并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在活動中通過微課視頻演示實驗的原理,突破難點。最后,在結(jié)束部分,通過微課展示潛水艇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
七、評價多元化原則
教師和幼兒都應該是大班幼兒科學實驗微課的評估主體,評價的方法可以采用觀察分析法、談話法或者問卷法。教師在活動開始前或者之初,為了了解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可以對幼兒進行診斷性評估。如,在開展大班科學實驗《會變的影子》前,教師通過談話法了解幼兒對影子現(xiàn)有的了解。為了了解活動的效果,教師在科學實驗活動過程中可以對幼兒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即時的評估。如,在開展大班科學實驗《會變的影子》中,幼兒嘗試通過給鏤空的蝴蝶添加遮擋物、用剪刀剪出洞洞等方法,改變蝴蝶影子。教師通過觀察分析法,逐一了解幼兒的操作和記錄,通過這些信息評估幼兒是否已掌握的影子的特性。
將微課應用于大班幼兒科學實驗中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基于教師在組織大班幼兒科學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我們嘗試利用微課這種教學手段優(yōu)化大班科學實驗的環(huán)節(jié)和過程,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究行為的發(fā)生,幫助幼兒建構科學經(jīng)驗、提升科學素養(yǎng)。在實踐中,摸索出微課在大班幼兒科學實驗中應用的原則、微課的設計方法,為教師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提供可借鑒的經(jīng)驗,促進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張俊.幼兒園科學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許卓婭.幼兒園科學教育與活動設計[M].長春出版社,2013.
[4]胡瑞月.幼兒園科學實驗課的微課設計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20(6).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