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煊?高佳文
信息繭房的定義。美國學者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人們如何生產知識》中提出“信息繭房”這一概念。他指出,用戶只從海量且復雜的信息中選擇自己感興趣和喜歡的話題,從而構成了一個“個人習慣”風格的信息系統(tǒng),排除或忽略其他想法和內容后形成的獨有系統(tǒng)。通俗地講,信息繭房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關注的信息會習慣性地被禁錮在繭房里的現象。信息繭房存在于人類所有的交流場景中,人們接觸到的相關或感興趣的內容越來越多,他們的思維就會越來越被這類信息所束縛,信息的蠶繭就越縮越緊。當個人長期禁錮在自己所建構的信息繭房中,久而久之,個人生活便會呈現一種定式化、程序化。信息繭房雖然會讓人們在社會內部的交流變得更有效率,但是人們與社會之間的交流由于信息繭房的存在而不一定更有效。
信息繭房的應用。信息繭房存在于多種模式和系統(tǒng)中。隨著科技和信息的飛速發(fā)展,各種軟件開始出現并廣泛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以知乎為例,知乎的使用對象主要是高學歷人群。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用戶對知識的需求也相應增加。知乎能夠主動把握這種用戶迭代的方式,積極創(chuàng)新,制定知識營銷策略,通過大數據為用戶推送有趣的信息,打造“千人千面”的用戶主頁。知乎憑借高品質深度解答與用戶相關興趣相結合的方式,引導用戶產生深度閱讀模式,以知識吸引用戶,傳遞其品牌價值,擴大品牌影響力。根據艾瑞咨詢提供的數據,在知乎用戶中,大專學歷占15.10%,本科學歷占64.50%,占用戶比例最大,碩士及以上學歷占15.60%。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受眾知識平臺上,信息傳播的速度無疑大大加快。
但不可忽視的是,這種信息傳播將加速信息繭房的出現。賈瑞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繭房的思考》一書中,基于新傳播模式造成的信息繭房現象,闡述了定制推送與信息繭房的因果關系。彭蘭在《新媒體用戶研究》一書中指出,目前的個性化推薦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以積極反饋的形式強化心理。知乎算法模型為用戶不斷推送感興趣的知識,讓用戶被動地接受大量感興趣的相關問題和文章,但對于其他話題可能會減少甚至不推送。以大學生為例,大學生對考研和工作等話題比較感興趣,知乎就會準確推送相關信息,在提供更多信息給學生的同時,導致學生在面對諸多信息時形成信息繭房。目前,國內針對閱讀信息碎片化造成的信息繭房現象的傳播模式還停留在宏觀理論的研究上,而針對這樣的信息定制化傳播模式是否會產生“信息繭房”現象還不夠深入,尤其是大學生這類知識分子的繭房現象并沒有更深層的研究,他們如何解決信息繭房仍有待觀察。
為進一步分析影響信息繭房的相關因素,需要通過數據進行相關測試以得出結論。經過相關文獻閱覽和初步分析,本文選擇目前在校的18~22歲大學生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發(fā)放問卷收集原始數據。共收集有效問卷118份,以此為基礎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
本文重點研究用戶使用知乎軟件的情況與生成信息繭房的情況,在李克特量表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對象使用知乎的頻率、信息發(fā)布者專業(yè)度、信息發(fā)布者的影響力和粉絲數量、信息發(fā)布情況、信息涉及領域與自身話語重合度、信息陳述語態(tài)、相關話題推送頻率、對知乎推送方式的態(tài)度8個變量。在“對知乎推送方式的態(tài)度”變量中,得分越低,對知乎推送方式的態(tài)度越差,反之越高。經過數據整理分析,結果得出KMO的值為0.735,大于0.5,說明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Bartlett球形檢驗的Sig.值小于0.05,表明該數據可以進行因子分析。而公因子方差在每個變量上的提取值均大于0.5,說明每個變量都可以被公因子表達得較好,適合進行下一步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知乎上的使用頻率、對知乎推送方式的態(tài)度和相關話題推送頻率可以劃分為一類,即“信息推送頻率和受眾主觀態(tài)度”。
表1 旋轉成分矩陣
λ=0.900+0.842+0.861=2.260
將信息發(fā)布者專業(yè)度、信息涉及領域與自身話語重合度、信息陳述語態(tài)、發(fā)布者的影響力和粉絲數量、信息發(fā)布情況劃為一類,即“信息出版者與信息質量”。
由表2可以得出,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公因子可以表示為變量的線性組合。得到的公因子得分函數為:
表2 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根據上式,可以對F1和F2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數據的因子分析公式如下:
結合以上數據分析和計算,系數為負的兩個因素,即信息發(fā)布者專業(yè)度和信息涉及領域與自身話語的重合度越高,信息繭房的程度就越低,而其他因素的得分越高則信息繭房程度就越高。由此可見,信息繭房的形成確實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而且每種因素都會對信息繭房產生不同程度的積極或消極影響。
從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繭房的形成由多種因素造成。結合問卷數據及分析結果,本文對信息繭房產生的幾點原因進行如下分析:
首先是線上信息的復雜性。網絡信息的轟炸迫使大學生不斷更新自己的信息儲備和信息應用。在調查過程中,許多學生指出他們沒有掌握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直困在各種“經驗帖”中,導致“沉默的螺旋”現象發(fā)生,他們的困惑不能得到解決,始終處于被動接受信息的情況,久而久之便讓自己困在這些信息中,導致信息繭房。此外,網絡軟件的推送算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大學生信息收集的各種渠道,減少了解其他各種信息的途徑,使大學生信息和思維逐漸同質化。網絡信息的質量難以保證,很多信息都是無效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大學生收集信息的難度,導致耗費更多時間去尋找有效信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信息發(fā)布者專業(yè)度和信息涉及領域與自身話語重合度這兩個因素得分越高,信息繭房的程度就越低,這說明網絡信息的質量和發(fā)布者在相關領域的專業(yè)程度對消除信息繭房有一定的作用。信息質量主要包括信息數量和信息可靠性。如果信息質量得不到保證,就無法消除大學生對事物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加劇繭房現象。
第二是大學生關注主題的特殊性。對于大學生來說,考試、學習等問題往往是關注對象,而大學生經常關注的問題類型往往使他們陷入更加無助、更加困惑的境地。以考研為例,學生在考研前會進行大量的信息查詢,收集和選擇目標院校,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更多的問題和更多的考慮。有了更多的信息,學生就會對這個領域有更好的了解,也會更愿意在以后的道路上為之奮斗。大學生關注的問題與成年人不同,他們關注的問題較為模糊,往往需要參考復雜繁多的信息才能找到相關答案。與此同時,首頁也會頻繁推送相關信息,導致大學生思想完全禁錮在原來的領域里,無法進入新的領域,因此信息繭房就在無形中變得更加嚴重。
最后是大學生自身主觀意識的影響。大學生網絡信息焦慮是內部主觀因素和外部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他們擔心未來卻又對未來懷有強烈的憧憬,這種矛盾心理使他們更加渴望收集到關于自己未來的信息。問卷分析結果顯示,信息陳述語態(tài)、相關話題推送頻率與對知乎推送方式的態(tài)度呈正相關性。大學生的獨立意識增強,他們不再完全接受信息,而是按照自己的期望去接受信息。此外,大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也在逐漸改變,對于未來可能還會有多種選擇,他們不再局限于學校,而是逐步放眼社會。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大學生可能會對社會產生恐懼,這種恐懼會促使他們不斷尋求知識來充實和完善自己,這種信息不斷膨脹和自身的不確定性,反而使迷惘的大學生陷入信息繭房中無法自拔。
擴大信息來源,重視用戶被動作用。從知乎產生的信息繭房情況來看,算法的快捷性和便捷性導致學生信息收集渠道高度集中,導致用戶內容統(tǒng)一,無法獲取異構信息。解決這一現實問題,不能僅通過網絡這一途徑,學校圖書館、經驗豐富的教師等也可以減少信息同質化現象。同時,由于算法基于個體需求構建用戶內容平臺,使公眾的主動作用日益突出,而傳統(tǒng)媒體用戶的被動作用逐漸弱化。在這一趨勢下,發(fā)揮用戶的被動作用,重新拾起傳統(tǒng)媒體,減少用戶對信息的選擇性接觸,擴大信息接觸面,提高信息篩選能力,以此打破信息繭房,避開推送機制的弊端。
完善信息傳遞機制,多平臺共同發(fā)展。在市場機制條件下,主流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范圍最廣,導致其他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機制停頓。由于用戶選擇同類平臺,大量同質化內容在眾多用戶之間傳播,人們被困在信息繭房中,所獲取的信息逐漸趨同。未來若想打破信息繭房壁壘,就需要通過完善平臺模式,優(yōu)化市場競爭機制,深化信息內容改革,擴大信息傳播維度,加快信息流動速度,打破“信息壟斷”現象,削弱信息繭房。
提高媒體信息素養(yǎng),減少無用信息的傳播。社會發(fā)展需要信息,但過多的無效信息也會阻礙社會健康發(fā)展,甚至產生負面影響。媒體作為信息的傳播者,需強化“把關人”作用,減少無用信息傳播,改變傳播信息心態(tài),打破信息繭房,使社會信息環(huán)境得以凈化。
新技術的發(fā)展必然伴隨著現代化和信息化的一系列問題。信息終端向公眾傳播信息的模式尚需進一步研究,但隨著相關問題的出現,用戶方、市場方、媒體方應共同努力優(yōu)化傳播媒介環(huán)境,減少信息繭房衍生出來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