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 陳雪齡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孕育于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形塑于近代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革命進程之中,確定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建設實踐之中,它是中華民族作為命運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社會生活共同體、歷史文化共同體等多重復合共同體的認知、認同和歸屬[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并將其貫穿于民族工作各個領域,這已成為全黨全國全民族的一件大事,也為新時代學校教育尤其是民族高校的時代使命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民族高校需要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將其貫穿辦學治校、立德樹人全過程,引導各族師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五觀”,不斷增強“五個認同”,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促進各族師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僅能夠推進民族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轉型,還能完成塑造和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使命,促進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
在多民族于一體的國家,民族高校有其特殊背景、歷史使命和重要責任。作為各族師生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共同成長的多民族大家庭,民族高校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師生完美詮釋了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已成為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最理想的場所。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綱”,是中國主動應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是民族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民族高校作為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必須承擔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重任,而教育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能夠塑造受教育者認知結構和行為邏輯,真正實現知行合一,使各民族師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成效如何至關重要。雖然各民族高校非常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并將其作為工作主線,成立研究機構、學院,開設相應課程、開展系列活動,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立體式教育,但由于各校培養(yǎng)目標、辦學使命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程度等差異,對學生的教育成效參差不齊,造成學生對教育的需求與學校對教育的供給存在一定矛盾。
自2014年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來,學術界不斷拓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在知網期刊學術論文中,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主題,可以查到有2279篇核心期刊的學術論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可以查到有941篇核心期刊的學術論文。以“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可以查到有91篇核心期刊的學術論文。以“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為主題,可以查到有78篇核心期刊的學術論文。以“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滿意度”為主題,未查到相應論文。
學者們在探討民族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研究中,認為民族高等院校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智慧結晶[2],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3]和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沿陣地[4],在厚育各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5],做出了獨特貢獻[6],已成為滋養(yǎng)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力軍、主戰(zhàn)場、主渠道[7]。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發(fā)揮民族教育功能的重要舉措[8],是民族院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3]。
在高校和大學生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問題研究中,學者認為高校存在認知缺乏系統性、認識缺乏整體性、吸收欠缺主動性、實踐缺少體驗性等不足[9],存在意識形態(tài)形式化、意識生態(tài)建設表面化、意識心態(tài)修養(yǎng)被動化的問題[10],面臨的難題是價值認同模糊、失去焦點、焦慮并存,認知興趣匱乏加大價值整合難度[11],民族成分等內部差異增加了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難度,跨文化心理機制的作用消解了公共生活的秩序感,邊境家鄉(xiāng)的特殊情況弱化了學生的政治認同感[12],存在培育機制不健全,淺層化和形式化現象嚴重;文化建設滯后,難以滿足培育的根本需要;立德樹人缺乏有效載體,不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4]等問題。
在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探討上,學者認為要持續(xù)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夯實理論認同[13],通過校園文化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4],構建文化認知、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文化傳承的文化路徑[15],切實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作用[16],打造常態(tài)化機制形成“認知—價值觀—踐行—行為準則”知行合一的良性教育循環(huán)[17],推動整體設計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18]。
綜合現有學術成果研究重點,近年來學術界在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總體看來,側重于用定性研究的方式,以社會層面為研究角度多,以教育層面為研究載體少,僅有少量對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的也重在討論應然性和必然性,缺乏對教育結果、成效的評價和反饋。
對教育成效的評價和反饋主要途徑為“滿意度”調查。滿意度是指個體期望、需求與實際感受之間相吻合的程度。吻合程度越高,個體越容易產生積極的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滿意度也就越高,反之則越低?!翱茖W管理之父”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中,將“滿意度”一詞引入管理學領域。后來,奧立佛提出期望-實績理論模型,這是最有代表性的客戶滿意的理論模型,是一種考察顧客是否滿意所提供產品的最具有影響力的模式,后學術界廣泛提出的滿意度研究大多基于奧立佛提出的顧客滿意度理論[19]。隨著教育主客體之間關系的變化以及教育質量評價改革的發(fā)展,在顧客滿意度理論的基礎上,以學生作為評價主體的“教育滿意度”研究逐漸顯現。綜合學術界研究成果,本文將教育滿意度概括為學生在參與學校教育中產生的感受與自己期望進行比較后,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
鑒于此,本研究以學生作為受教育者、需求方的角度,調查當前民族高校學生對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滿意度評價,了解現狀、分析問題、提出建議,以期對其他高校提供參考借鑒。
為更好了解民族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總體情況和學生滿意度,本研究參考眾多學者在對課程滿意度、思政課滿意度等評價體系及建構指標的基礎上,選取部分學生更為清晰、更能反映真實情況的指標,以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
在此基礎上編制“學生對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滿意度的調查問卷”,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民族、政治面貌、專業(yè)類別、年級等7個內容。第二部分是專項調查,根據黨的民族工作相關精神、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相關內容以及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配套措施,結合民族高校的實際情況,同時參考學者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成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和在高校思政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中的指標,設置與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關的22項調查內容,每個題項以陳述句形式呈現滿意度,采取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征集學生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評價情況,對5個選項分別賦值:1-非常滿意、2-滿意、3-一般、4-不滿意、5-非常不滿意。經專家論證、小范圍測試、問卷修訂和調整等多個階段,最終形成學生滿意度測評指標體系。
本研究對西南民族大學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正式問卷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發(fā)放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870份,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共770份,有效率88.5%。問卷調查通過網絡鏈接或者識別二維碼的方式填寫。
從統計情況看,少數民族占比為58.71%,與學校整體少數民族占比60%左右的大背景相符合;共青團員占比69.87%,中共黨員占比22.60%(見表1),也與當前學校學生黨員和學生團員占比情況較為一致;在年級中,大一學生無效問卷最多,其次為大二學生,大三學生和大四學生無效問卷最少,總體在較高的有效率范圍內,不影響結果分析。綜合來看,本研究的個人信息與問卷情況與現實情況相吻合。
表1 樣本基本信息 (單位:人/%)
本研究采取實證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主要運用SPSS25.0對所有數據進行規(guī)范的處理和詳細的分析。在剔除無效數據后,運用描述性統計調查研究的整體情況,分析前對測試工具進行統計學檢驗,保證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進行數據信度和效度分析,Conblach’s Alpha系數值為0.958,KMO系數值為0.918,學生滿意度問卷的整體信度和分維度信度均達到0.9以上。問卷整體信度Conblach’s Alpha >0.7,KMO>0.6,顯著性<0.05,該問卷數據適合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問卷具有較高的信效度,符合統計學對于量表的基本要求(見表2)。同時,各題項指標信度系數均在0.7以上,題項指標構成的滿意度指標體系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和內部一致性。
而后將21個題項進行探索因子分析,根據因子(維度)總方差解釋(見表3),旋轉方差累計70%,剔除3個無效題項,將有效題項指標分為3個維度(見表3),根據問卷題項主要內容,分別分類將三個維度概括為教學資源投入、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個體情況(見表2)。根據維度歸納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統計方法對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整體滿意度進行解釋。
表2 指標信度和效度檢驗檢驗
表3 總方差解釋
根據學生對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滿意度描述性統計結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滿意度各指標平均值介于2.54至3.15之間,介于李克特量表中“滿意”到“一般”之間。其中,學生對學校提供相關圖書及電子學習資源情況滿意度最高,其次是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如校園實踐活動開展頻率,最低的是教師教學方式豐富程度。從數據分析結果看,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總體處于發(fā)展階段。
在不同年級、民族、政治面貌、專業(yè)類別等學生群體對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滿意度指標上的差異分析中,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漢族和少數民族對于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滿意度的差異,顯著性均大于0.05,表明漢族與少數民族對于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沒有出現顯著性群體差異。而不同年級、政治面貌和專業(yè)類別對不同滿意度指標有一定的顯著性差異。
1.不同年級之間的差異分析。本研究將學生群體分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年級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滿意度維度的差異,發(fā)現不同年級對教學資源投入的差異顯著,顯著性P值為0.041(見表4)。在深度訪談中也存在此現象,大一、大二學生對大學生活充滿好奇,對知識充滿渴望,對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資源體會不深,從而對學校的評價滿意度較高。大三、大四學生對大學學習生活有了更多的認識,接觸較多專業(yè)知識體系和學科評價,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多元化的需求,甚至會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和個人成長緊密聯系,因此容易對學生有較高的期待,從而對學校的滿意度評價較為嚴苛。
表4 人口學變量與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滿意度維度差異分析結果
2.不同政治面貌之間的差異分析。本研究將學生群體分為中共黨員(含中共預備黨員)、共青團員和群眾3個類別。研究發(fā)現,在整體滿意度、教學資源投入、學生個體情況上沒有差異,只在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指標中,顯著性差異P值為0.041(見表4),呈現出顯著性群體差異。這一結果顯示,校園文化建設根據學生群體政治面貌情況分門別類實施更有針對性。
3.不同專業(yè)類別之間的差異分析。調查數據分析顯示,不同專業(yè)類別學生在教學資源投入、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個體情況上均呈現顯著性差異,三個指標的顯著性差異值分別為0.000、0.001、0.041。其中,文科類背景學生滿意度最高,理工類學生次之,藝體類學生滿意度最低。原因可能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屬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理論性強,對學生理論知識儲備有要求,大部分文科學生有一定理論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較高,理工科和藝體類學生相對文科學生掌握較少,從一定程度影響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理解程度和滿意評價。
探討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滿意度的因素,以此為因變量,將上文總結的三個維度作為自變量,分別是教學資源投入、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個體情況,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貧w模型通過整體顯著性(Sig0.000),說明回歸模型的自變量中至少有1個能夠解釋因變量,且模型中VIF均小于5,說明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見表6),表明本次回歸運算合理。其中,R2=0.673,表示3個自變量可以解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滿意度這一因變量67.3%的變化原因(見表5)。
表5 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滿意度的模型摘要表
表6 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整體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根據回歸系數結果(見表5),可得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計算公式:
Y=0.014+0.819*X1+0.167*X2-0.028*X3
Y:學生對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整體滿意度;
X1:教學資源投入,包含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資源、課程建設等;
X2:校園文化建設,包含第二課堂活動、實踐活動、文化氛圍等;
X3:學生個體情況,包含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學生的需求意愿等。
根據回歸方程可以看出,僅教學資源投入和校園文化建設回歸系數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中教學資源投入和校園文化建設分別可解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整體滿意度81.9%和16.7%的變異量。由此表示,對于學生,教學資源投入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滿意度影響最大,是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效果最直觀的體現。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形勢下處理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發(fā)展民族教育的根本遵循。學生滿意度的調查結果可以從學生視角反映學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的現狀及問題,還能從學校的角度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為民族高校乃至所有高校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參考、指明方向。因此,提高教育滿意度需要加大教學資源投入、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水平、構建學?!叭恕贝笏颊窬?。
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手段是課堂。首先,學校要堅持發(fā)揮課程主渠道作用。根據實證研究結果,教學資源投入對教育滿意度的影響極為顯著,而教學資源涉及到學校、教師和課程。因此,學校需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配套講義,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華民族發(fā)展史等有機融入課程教學,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事實、現實素材和生動案例豐富課堂教案。其次,教師要做好課程教學。從課程設計來看,需要建立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的思政課程體系和融入專業(yè)教育的課程思政體系,營造樂學、真學、勤學、好學的濃厚學習氛圍,采用“滴水精灌”的教學方法,達到“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從教學方式方法來看,應豐富課堂形式,借助模擬實景VR、網絡平臺展示我國歷史、地理、文化特點,突出展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偉大歷程,把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成就、今昔對比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育的趣味性和針對性。最后,發(fā)揮科研育人作用。結合民族地區(qū)歷史文化底蘊、社會經濟發(fā)展、民族風俗習慣等相關內容,設置跨學科、跨領域、跨學校的研究課題,鼓勵教師帶領學生以田野調查、問訪結合、社會實踐等方式參與其中,促進各族師生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走進民族地區(qū)接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通過“互聯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之“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把思政教育、專業(yè)教育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深度融合,把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與精準扶貧脫貧、鄉(xiāng)村振興緊密結合,將黨史教育課、國情思政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鄉(xiāng)村振興課、紅色筑夢課融為一體。比如西南民族大學“夢想接力棒”研究生宣講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實地走訪民族地區(qū),開展民族政策落實情況調研、助力當地鄉(xiāng)村振興等系列活動,充分展現新時代青年踔厲奮發(fā)、勇毅前行的良好精神風貌。
以學生發(fā)展需求和社會發(fā)展需求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基礎。首先,打造高品質的第二課堂活動。第二課堂具有活動內容多樣性、空間開放性、形式多元性等特點,在開展中要更注重豐富活動載體、注重促進“三交”、拓展覆蓋人數,有效發(fā)揮其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思想理論教育方面的知、情、意、信、行心理過程運動變化的積極作用。比如深入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重點打造“五個認同”骨干人才培養(yǎng)班和“星火計劃”學生骨干培養(yǎng)班,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其次,繁榮校園文化,豐富實踐路徑,抓好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工程。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建設的獨特優(yōu)勢,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渠道開展文化活動,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增強學生思想認同。在營造文化氛圍時,引導少數民族學生互相品味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讓其感悟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深入拓展以“交往交流交融”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比如開展好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傳統經典項目,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最后,加大成果輸出,在實踐交流中鞏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成果。各高校應立足學校區(qū)位優(yōu)勢、學科優(yōu)勢和人才優(yōu)勢,緊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時代主題,發(fā)揮學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社會服務功能,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從校園延展到社會,從線下擴展到線上,將“在課堂上講”與“在社會中講”緊密結合,讓青年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以社會為課堂、以實踐為素材,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考察走訪、支教宣講、結對幫扶、社會公益、志愿服務等形式,對接少數民族地區(qū),豐富與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交流內容和交往形式,讓青年學生在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現實、關注人民,在踐行中錘煉意志品格、強化責任擔當,通過社會實踐拉近各民族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身心距離,推進各族人民從交往促進了解,從交流相互理解,從交融實現彼此尊重、包容、接納、共享,達到思想、意識、行為、情感的同頻共振,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戰(zhàn)略性、系統性工程,戰(zhàn)略規(guī)劃、系統布局、頂層設計和基層調研必不可少。首先,注重對學生群體的調研。根據此次實證分析結果,學生個體情況對教育滿意度雖然沒有顯著性影響,但是也存在不同年級、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學科背景對教育滿意度有不同評價,在訪談中也有很好的驗證。鑒于此,民族高校要從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目標出發(fā),結合民族復興對學生的內在要求,以及學生個人成長所需的重要養(yǎng)分,深入學生群體調研,獲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第一手材料,將此作為提供精準內容供給和方式供給的重要支撐。其次,完善教育體制機制。要以創(chuàng)新教育的方式方法為切入點,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全過程、全方位地融通教育體系,統籌做好學生成長成才與教育教學工作,既要遵守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又要嚴格教學和日常管理,區(qū)分學習能力與學習態(tài)度導致的學業(yè)困難,前置幫扶學習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增加對學生關心的溫度和深度,將“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細化到學生成長成才指導與管理的各項工作之中。再次,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網上網下宣傳陣地。開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題網站,發(fā)揮學校新聞網、校報、微信、微博、廣播臺等媒體平臺的引導作用,實現線上線下和校園環(huán)境的全覆蓋,以更加“靈活生動、完整全面”的形式展現給青年大學生群體,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由一維平面轉向多維立體化,以技術進步提升教育效果。最后,要構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民族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只局限于課堂、教材,不只局限于民族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大學生,而應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為所有大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完整納入到立德樹人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