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太湖之濱、“洞天福地”的蘇州光福,是中國工藝雕刻之鄉(xiāng)。據(jù)蘇州光福鎮(zhèn)工藝美術行業(yè)協(xié)會會長錢建良介紹,當?shù)爻W∪丝趦H約5萬,但“三繡四雕”從業(yè)人員就達7000余人,由一眾國家級、省級、市級工藝美術大師領銜,大量基礎性從業(yè)人員組成梯隊方陣,同時有相當一批80后90后,老中青三代可謂傳承有序?!叭C四雕”,即刺繡、緙絲、羅,以及木雕、玉雕、核雕、佛像雕。
2021年12月24日至26日第12屆“子岡杯”玉石雕刻展如期舉辦,蘇州光福鎮(zhèn)工藝美術行業(yè)協(xié)會組團參展,32個人帶了76件作品亮相。
從傳統(tǒng)中挖掘經(jīng)典,保留住原汁原味的鄉(xiāng)土文化,是當下非遺保護的一大方向。務求將經(jīng)典款式、傳統(tǒng)技藝最原樣地保留、保護下來。至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孰更經(jīng)典、孰更具美感、孰更飽含韻味等,則交給時間,留給未來去評判。
《守護》
作者 錢建良
香爐,兩個吞頭形狀的靈感,來自于河北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戰(zhàn)國燕國蟠螭立鳳紋銅鋪首,三乳足飽滿而富有張力,整個爐壁胎體均薄勻稱,弧面光潔素雅,刀腳干凈利落,玉質紋理清晰可見,極具立體感,繁簡得當,有容乃大又見細致,寓意守護一生,充分印證了蘇作玉雕作品“在手疑無物,定晴知有形”的精、細、雅、潔。
《蜀國七雄三件套》
作者 秦亞平
劉備、諸葛亮及五虎將,謂之七雄。五虎將均騎馬,人馬造型、比例恰當,7個人物英姿勃發(fā),坐騎雄健有力。左右搭配一個九獅聚寶盆和九龍聚寶盆,“九獅”招財,“九龍”納福,九獅九龍造型各異,獅毛、眼神、牙齒,龍鱗、龍鰭等均刻畫細致生動。全套作品氣勢恢宏。
《千手觀音》
作者 范婷
千手觀音手除中央兩只手合掌外,左右各有 20只手,每只手代表25只,象征1000只手,分別執(zhí)各種法器,“千手千眼”,“千手”代表無窮能量,“千眼”意為無窮智慧!
《綻放》
作者 朱阿多
自古以來,百合的美,常是詩人墨客和歌者吟詠的對象,人們對其喜愛有加,贊嘆其有著與眾不同、清純高雅之美。以白玉作花,銅為莖,設計巧妙,百合花姿雅致,一朵灼灼綻放,花瓣微微自然卷曲,層次錯落有致,定格于最美一刻;花上蝴蝶成雙成對,翩翩起舞,環(huán)繞在旁,似有香氣縈繞,似被香氛迷醉;另一朵含苞待放,靜待花開,暗含未來與希冀。兩兩相伴相生,相依相偎,有著百年好合,百事順心的祝福之意。
薄胎,除了材料細膩,掏功更是了得,作品將成之時,更考驗作業(yè)時的氣息,吐納須均勻穩(wěn)健。
《花蝶圖》
作者 顧正才
書畫及故宮緙絲藏品,是緙絲制品的兩大題材來源。復原傳統(tǒng)是緙絲制品的最大精華,它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在載體的更加生活化。
扇形獨特,扇周飾以如意云頭紋裝飾。扇面以米色金線為地,緙織的花蝶圖,蝴蝶上下翻飛姿態(tài)逼真,蝶翅色彩斑斕質感生動,有呼之欲出之態(tài),立體感十足。扇框和扇柄是用酸枝木做成,扇柄的上下兩頭加上蜜蠟的裝飾突出了扇子的整體優(yōu)雅,次幅作品的配色自然柔和,技法細致入微,給人以清新之感。
《悟道》
作者 徐文斌
蘇州沖山村,世代以雕刻佛像為業(yè),每年,大量佛雕制品流向全國、東南亞乃至全世界的大殿廟宇。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佛雕藝術也正經(jīng)歷著變化,總體而言,就是造像變得更加生活化,去繁從簡,線條更加簡潔流暢。具體點說,佛像比例越來越趨向于人體實際比例,而傳統(tǒng)的沖山佛雕,佛頭比例更大一些;佛像的水波紋衣飾,現(xiàn)代更簡潔;佛像開像、眼睛等,現(xiàn)代的較平,傳統(tǒng)的眼尖較彎,但從側面角度看,傳統(tǒng)眉眼或許更具韻味。
《天賜之福》
作者 陸彩鳳、王輝
以蘇州市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張炎龍老師的攝影作品為繡稿,繡制成蘇繡作品。天鵝從水中浮出的一剎那,潮濕的羽毛覆著晶瑩的水珠,微微黏連著,十分逼真。
作品比平常用刺繡來表達的國畫題材,更具立體感,融入了大量刺繡針法后也更具有藝術性。白天鵝象征著純潔、忠誠、高貴,它寓意為忠貞、志向高遠、和平善良。平針、亂針和虛實薄平針結合,繡出了天鵝羽毛的光影效果,層次分明;天鵝姿態(tài)優(yōu)美,栩栩如生。作品表達了希望生命中有天賜之福的美好愿望。
《達摩一路過江》
作者 董榮菊
達摩風馳電掣一路過江東去,腳下波濤洶涌,身上衣袂飄飄,岸邊忽地有人呼喚,他順勢腳尖一點江邊蘆葦,轉身回望,速度卻絲毫不減。
這是一根紅酸枝三叉根料巧雕作品。利用了根系的天然造型,同時抓住了達摩瞬間造型。作品橫看、豎看均形態(tài)自然。
《牛》
作者 鐘斌
這是用紫檀料以立體圓雕技藝雕刻一只立牛凝視落葉的形態(tài)。
牛體格健壯,肌肉發(fā)達結實,安靜專注凝視著梧桐、銀杏、菩提、通脫木等落葉,有著“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的愁情。落葉雕刻自然卷曲生動,張力十足,各自張顯著美感。落葉從最初的平面造型到自然收縮形成了另一種枯葉形態(tài),構成立體美,也預示著生命不斷輪回。
作品表達出了“任何生命體所表現(xiàn)出的美都是無止境的,一種生命狀態(tài)結束,就將會以另一種狀態(tài)繼續(xù)呈現(xiàn)”的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