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帶領人民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法治之路。黨帶領人民的一次次法治實踐與探索,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與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召開后,其精神更彰顯了我們黨對奮斗目標歷史交匯轉折點的把握與指引,不斷向法治中國、法治強國的目標不懈努力,體現(xiàn)了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保障作用。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法治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圖分類號:D920.0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2.06.005
一、百年歷程:法治建設實踐探索脈絡
●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法治探索歷程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深受馬克思主義學說影響,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兩個關鍵性文件,其中《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提出“推翻資本家的政權”“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確定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這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初次關于中國法治狀態(tài)的表達,并對中國共產黨自身法治思想與法治主張進行了宣誓。[1]1922年,中共中央發(fā)表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對當時司法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當時正值軍閥割據之際,中國共產黨主張政治上的民主,早日實現(xiàn)打倒軍閥的目標,這也是黨首次向公眾提出自己的法治思想與主張。黨的二大通過了以《關于婦女運動之決議案》為代表的九個決議案,其中很多主張帶有法治建設的性質。這一時期,黨頒布了我國第一部勞動領域的立法綱領《勞動法大綱》,對一些基本的問題進行了規(guī)定,法治思想得到了極大程度的豐富與發(fā)展。
在土地革命時期,黨在總結反思后,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土地改革的法律。在黨的帶領下,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這一時期法治建設快速發(fā)展,并于1931年制定了第一部憲法性質的文件《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這一文件不僅為黨領導土地革命所取得的斗爭成果提供了憲法性保障,也為后續(xù)全國各個根據地籌備立法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時期,全國各根據地的刑事、土地、勞動、婚姻、經濟等方面的立法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與進展,最高司法機關與檢察機關也得以設立,極大豐富了我國法治體系建設。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黨為早日奪取勝利,指導廣大人民群眾工作,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各個根據地又依據不同的革命情況與現(xiàn)實狀況以此為基礎制定了一些法制文件,如《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山東省戰(zhàn)時施政綱領》等。此外,黨在嚴峻的國內形勢下,依舊關注人權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有關立法,為推動革命根據地人權保障提供了法治基礎。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各個解放區(qū)在黨的領導下,關注現(xiàn)實民生問題,加強了各領域的立法工作。其中《華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針》涉及了文化宗教與人才干部的培養(yǎng)等問題。1949年,第一屆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召開,頒布了對新中國成立最為重要的三部法律文件,標志著我國法律體系的初步構建。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面對嚴峻復雜的局面,既要同外部資本主義勢力進行斗爭,又要穩(wěn)定國內局面,清除國內反動派殘余勢力,同時還要改變我國經濟發(fā)展停滯不前、人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局面。在這一社會背景下,黨認識到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企業(yè)對我國工業(yè)化發(fā)展的基礎性保障作用,組織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明顯社會主義屬性并符合當時國情的法律制度。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此部憲法作為反映我國特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屬性的根本大法,對國家的性質和中心任務進行規(guī)定,以更好地發(fā)展經濟、促進法治。同時期,選舉法與各種組織法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立法關注面呈現(xiàn)全面且多樣化趨勢,開啟了我國立足于國情的法治探索的新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出臺是我國打破男尊女卑的舊中國封建制度的一個標志性立法,傳達了黨對于舊社會落后社會風氣的否定。1956年,黨的八大明確指出:“目前國家的迫切任務之一,是著手系統(tǒng)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我們國家的法制。”[2]
上述法治探索表明,我國當時雖處于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但是黨已經認識到法制在國家治理與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因此,黨注重立法工作與國情相符合,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此后,黨堅持以法制促保障,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構筑了相對完整的立法、行政、司法體系,為促進社會主義發(fā)展進程提供了保障。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充分吸取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教訓,更加重視法制建設與法治發(fā)展,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得到明確,提出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3]。這個階段的法制建設工作迅速恢復生機,全國人大共頒布法律達230多部,地方性法規(guī)也得到廣泛制定。黨充分認識到要通過改革處理法治與人治的關系。1982年憲法更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確了法制的地位,為后續(xù)的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
1992年,黨的十四大指出要高度重視法制建設,加強立法工作[4]。1996年,首次將依法治國寫進國家正式文件之中。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將依法治國確定為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1999年,在對憲法進行修正的過程中,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之中。這一時期,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大量頒布出臺,涉及各個領域,扭轉了以前無法可依的狀態(tài)。全國學法守法用法熱潮涌現(xiàn),人民權益得到有效保障。為了保障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黨提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法治理念。
十六大之后,依法治國方略得到更加充分的發(fā)展,并根據現(xiàn)實國情,進一步提出了依法執(zhí)政的新方式。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依法執(zhí)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zhí)政的一個基本方式”。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強調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這一階段,立法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行政許可法、政府采購法、反壟斷法、物權法、突發(fā)事件應對法、食品安全法等一大批規(guī)范政府行為、促進經濟發(fā)展、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法律法規(guī)陸續(xù)出臺。2011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黨領導法治建設新時代
進入新時代,黨更加注重法治建設。首先,在發(fā)展和建設法治過程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護人民”[5]。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有關依法治國的重大問題,形成了以“十一個堅持”為核心的習近平法治思想,成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
其次,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的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出重大任務部署。同時,我黨更加關注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建設,法治服務保障黨和國家事業(yè)全局的地位作用得到有力彰顯。
二、時代之維:百年法治建設經驗啟示
●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我們的法治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最大的區(qū)別?!盵6]縱觀我國百年法治建設探索歷程,是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指引與導向開創(chuàng)了我國如今國家昌盛、經濟富強、人民富足的美好局面,只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才會開創(chuàng)我國未來更加美好的局面,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將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割裂開,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社會進步與國家繁榮。
●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任何國家發(fā)展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國情,我們必須立足實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盵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完善與發(fā)展,我國必須堅持立足于我國實際國情,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以法治保障促國家富強、社會發(fā)展、經濟繁榮、人民富足,不斷推進依法治國進程。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人民作為我國法治建設的力量源泉與主體,是黨始終敢于面對種種困難不言放棄的勇氣。我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引領法治建設的“指路燈”,指引黨牢記初心使命,為人民謀福利,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國法治建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制定了維護人民利益、增進人民福祉的法律制度。人民滿意度與認同感,是我國法治建設成功與否的重要判斷標準,也是我國進行法治建設的基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因此,我國的法治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不動搖。
●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經過長期探索與實踐開創(chuàng)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最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fā)展現(xiàn)狀的、最貼近客觀實際的道路。這條道路凝結著無數仁人志士奮斗與實踐的價值追求,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在中國具體實踐的創(chuàng)新成果,是歷史與人民堅定不移的正確選擇。在未來的探索中,我國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基本導向,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既要借鑒并吸收外來優(yōu)秀有益經驗,又不能照搬別國政治體系與法律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相統(tǒng)一,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
●堅持法治服務保障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大局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法治在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奮斗中,還是在改革發(fā)展中,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都是最重要的法寶,更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根本依托。立足新發(fā)展階段,我們必須將法治建設放在黨和國家事業(yè)全局中謀劃推進,為中國之治提供最基本最穩(wěn)定最可靠的法治保障。
三、展望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拓展方向
●推進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的升級
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形成,無法可依的狀態(tài)明顯改善,但我國距離擁有完備的法治體系仍有差距。法治體系涉及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因此,我國首先必須堅持立法先行,通過立法協(xié)調社會各種利益關系,以高質量立法為核心,推進科學、民主、依法立法工作。其次,必須保證我國的法治體系在黨的領導下高效實施,加強多部門銜接配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再次,推進法治監(jiān)督體系建設。法治體系的建設工作離不開對權力的監(jiān)督,我國已進行了監(jiān)察體制改革,充分提高了監(jiān)督的有效性,但仍需要對權力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全周期監(jiān)督工作,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
●促進法治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國家層面對社會提出的方向引領與價值追求,體現(xiàn)了國家的價值選擇,也體現(xiàn)了社會大眾的價值選擇,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所在,必須與法治建設相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方面,分別體現(xiàn)了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目標、基本價值訴求以及對社會公眾的約束要求。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促使社會公眾對我國法治建設的認同感增加,這種促進作用并不是刻意的,而是潤物無聲的,對我國的立法、執(zhí)法、司法與守法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實現(xiàn)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
法治中國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期,不可能凡事都是一帆風順的。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已經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與現(xiàn)狀的法治道路,這是難能可貴的。因此,我們必須堅定法治道路自信,科學安排戰(zhàn)略規(guī)劃,依據科學戰(zhàn)略指引,逐步完成法治中國與法治強國的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
[2]劉少奇選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3.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7.
[4]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
[5]習近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J].求是,2015,(01).
[6]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35.
[7]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4-10-29.
作者簡介
秦迪,中共長春市委黨校(長春市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法;行政訴訟法。
責任編輯 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