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韜 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我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發(fā)展至清末漸趨式微。近代以來,雖有吳昌碩、齊白石等巨擘維護中國畫的根性發(fā)展,但其主要在花鳥畫范疇。山水畫從清末民初的概念化、程式化、同質化的窠臼中走出后,逐步面向真實自然,注重寫生。通過筆墨語言與山水面對面對話,使畫家心魂得到慰藉,靈感得以迸發(fā)?,F代山水畫的意境之美與傳統(tǒng)山水畫的寫實技法在黃賓虹、張大千、傅抱石等人的手中不斷結合與創(chuàng)新,并深入提煉與強化,繼承傳統(tǒng)又推陳出新,逐步發(fā)展壯大,后輩迭出,對現代山水畫的發(fā)展和繼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代中國畫流派眾多,其中長安畫派以石魯、趙望云、何海霞、方濟眾等畫家為代表,以山水、人物為主,兼及花鳥,作品多描繪西北,特別是陜北地區(qū)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本文所介紹之畫家萬鼎就師承畫家何海霞,繼承其青綠山水之氣象,將水墨筆意與青綠金碧融為一體,不斷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取舍,自成一體又有所繼承,恣意豪放又深厚秀潤。既包含傳統(tǒng)意念又富有現代風范,納潑墨于鉤金,開合之間,錯彩以揚其意,最終使其畫作呈現出流光溢彩的視象美、剛烈磅礴的氣象美、渾厚華滋的意象美,為欣賞者構建了墨彩騰發(fā)的審美格局。
以往我們對于“長安畫派”的認識往往專注于趙望云、石魯等為代表的畫家所描繪的黃土高原上的人物和風景,而忽略了“長安畫派”其他畫家的藝術風格,其中何海霞就是以青綠金碧山水的藝術形式對陜西秦嶺的山水風貌進行描繪的大家。無論是樸素寫實意義下的西北黃土高坡,還是表現叢林茂密的高山峻嶺,抑或是以青綠金碧之溫潤氣象和空蒙意境為風格所描繪的秦嶺山水,都屬于三秦大地的繪畫景觀,感召著欣賞者。
畫家萬鼎的作品其審美意向熔煉了各路精華,集諸家之所長,匯萬法于氣象,在傳統(tǒng)繪畫風格的引領下不斷探索,始終保持對藝術莊嚴敬肅的態(tài)度,同時不斷突出獨立率真的自我意識,通過對自然山水的切身觀察與自我內在的不斷關照,明心見性,獨辟蹊徑,在形成獨特探索意識的前提下,表現出宏闊的文化景觀意識,將傳統(tǒng)審美中的青綠情懷與西方繪畫的空間意識不斷進行碰撞,通過熔煉與拓展、傳統(tǒng)與自我、有意與無意,開辟出神與跡會,情與境攜的創(chuàng)作途徑。
萬鼎山水畫最重要的藝術特征就是大青綠設色技法,其與隋唐以來的青綠山水有著非常明顯的區(qū)別。萬鼎早年曾創(chuàng)作過一系列青綠山水工筆畫作品,但其較為成熟的藝術風貌則是體現在以潑彩、潑墨為主的青綠山水作品中。例如他的代表作《看山還看祖國山》(如圖1),其標題本身就具備深刻內涵,作品通過秦嶺自然山川的雄渾和跌宕起伏來表現祖國山河磅礴繁盛的氣勢與萬千氣象,通過全景式的構圖對秦嶺山川的橫亙不斷、連綿起伏、重重疊疊,創(chuàng)造出浩渺壯闊、渾厚沉雄、邃密深遠的藝術境界,以山川的煙嵐浮蕩和晦明變幻述說著祖國母親的博大胸懷和恢宏萬丈,將宏闊一隅濃縮于咫尺之中,整體氣息渾然一體,將“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
圖1 《看山還看祖國山》 萬鼎/作(215cm×1700cm)
眾所周知,畫家萬鼎師承何海霞。何海霞在長安畫派格局中的位置可謂三足鼎立,而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的立意和奧妙為萬鼎的性靈插上了高飛的翅膀,為其對當代中國畫的認知和格局開辟了新的路徑。長安畫派老一輩的藝術家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孜孜不倦,艱辛探索,充分發(fā)揚立足黃土,扎根生活的藝術理念和精神追求,憑借對黃土高原的深厚感情和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無限激情,以新的審美情懷和藝術語言,對當代畫壇的藝術風貌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萬鼎的恩師何海霞先生,在繼承山水畫傳統(tǒng)的基礎上,飽游沃看,師法自然,將西北地區(qū)的自然景觀進行深度刻畫,其作品表現出十分鮮明的個性特點,其立意雄奇,骨體堅凝,筆力雄健,墨色渾厚,蔚為大觀。作為長安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何海霞先生的青綠山水汲取了古今中外和一切可用之藝術效果,使傳統(tǒng)色彩樣式的生命力與現代藝術精神合力撞擊,呈現出氣勢磅礴、境界高遠的民族氣質?!拔以跁r時探索中失去傳統(tǒng),又豐富著傳統(tǒng)”,這是何海霞先生對于自己在藝術追求和精神向往方面的凝練總結,他運用扎實厚重的傳統(tǒng)功力和對生活的飽滿激情,成功地把水墨淺絳與金碧重彩完美結合,開創(chuàng)了何派金碧山水的范式,創(chuàng)造出一種青春氣象和俊雅清麗的輝煌感,為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中國傳統(tǒng)繪畫秉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理念,充分突出藝術家經過藝術實踐后的切身感悟,進而依照內心所求做出真實選擇。而對于畫家來說,此時師承就是將其引入內在性靈需求與外在審美選擇的重要手段和方向。萬鼎的畫作以秦嶺為宗,繼承并創(chuàng)新“千霞萬彩,廟堂金碧”之路,其汲取了何海霞繪畫中的精神智慧與靈性精華,亦領悟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至高境界,同時吸取了西方繪畫的審美因子,使其作品呈現出從傳統(tǒng)到現代、從具象到抽象、從傳承到創(chuàng)新的藝術格局。正是由于這一演化過程,最終糅合了自唐以來的青綠、金碧、淺絳以及濃厚酣暢,沉郁險峻風格所演化而來的“潑彩青綠山水”的繪畫技法和圖式,可見萬鼎之師承在小的框架內沿著師承脈絡,在傳統(tǒng)繪畫自然演進變化的大道通途中精進而來。
在不斷的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新過程中,萬鼎的山水作品出現了明顯的個性突破,創(chuàng)新了另一種語言表達方式,他爭取繪畫語言的豐富性,在結構、空間、意趣、張力等方面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開拓,比如,對傳統(tǒng)青綠、金碧、淺絳、水墨等設色技法的把握與運用,使作品在大幅畫面中恣意展現,又在小塊面上秀雅玲瓏,兼容并鑄各種圖示結構,將氣勢磅礴的作品與淡遠清簡的小品氣脈貫穿,將浩渺壯闊與俏麗隱逸融于一隅,別出心裁又古意盎然,使他在繼承恩師教化的基礎上又做到自成一格。
萬鼎出生于我國大西北地區(qū),受地域特征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不僅體現了一種強烈的民族性格,而且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山河精神。他常以粗獷的筆法表達個性,以細膩的技法聚焦思想,在潑墨與潑彩相得益彰,壯闊與粗粒兩相呼應的視覺藝術表達中,突出長安畫派的師承主旨,在開放豁達的走筆運墨中流露出對自然山水的歷史關照,尋找、貫穿、表達西北地域的傳統(tǒng)繪畫特色,把自然山水的玄妙光色與家國山河的雄偉風范融為一體。
萬鼎作品尊重傳統(tǒng)的同時又吐故納新,其對古人的創(chuàng)作潛心研究,通過博覽經典和認真臨摹,揣摩各家語言技巧,領會立意和匠心,并將之為己所用。由于早年游歷歐美國家,萬鼎的藝術作品在繼承傳統(tǒng)的前提下并不拘泥于地域性,這使其青綠金碧山水畫具有一種極其鮮明的藝術特點,那就是在酣暢淋漓地表達傳統(tǒng)水墨畫的水墨語言時,加入了西方繪畫的審美語境,更加強調了色彩與光感的呈現,可見其對西方繪畫的結構和肌理塑造亦是了然于胸,對光影的明暗變化,色彩疊加可以純熟地運用。因此,其作品筆墨與色彩相互交織滲透,造型與立意互為表里,既表現出山河大地的空蒙悠遠和氣勢磅礴,又透露出西方繪畫色彩明艷又不失高逸的視覺效果。其作品在大膽設色的技法運用和筆墨意趣的無限融合下,嚴謹中貫穿自由,高貴中透露瀟灑,將光影與墨色完美協(xié)調,使靈動與氣韻相得益彰。
此外,我們在欣賞萬鼎山水畫作時會發(fā)現,有時候他其實是在刻意地控制傳統(tǒng)山水畫的造型,比如在中景與遠景的塑造中,他會放棄線條的表現,而是純粹以墨色的延續(xù)和暈染形成山體硬邊的輪廓,再加以綜合材料的配合與使用,增加山體的肌理感,為畫面賦予水墨淋漓的超然意象,同時又呈現出自然山水放逸野趣的審美效果。其技法語言細膩深入,在大開大合的作品中不失對細節(jié)進行嚴謹刻畫,無論是山間的細流,還是山頂的霧靄,其通過石青、石綠的疊加與墨色的融合,使畫面華美而不紛繁,穩(wěn)重而不浮薄,筆墨隨意間虛實相映,色彩渲染中層次分明,在對比中求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正所謂:“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在規(guī)矩”。
傳統(tǒng)金碧山水中的金色一般是用來勾勒山川、房屋、樹木等物體的輪廓,具有較強的裝飾性,但同時也缺乏生氣,不免刻板。萬鼎則一改慣常用法,隨意揮灑的金色斑點在畫面中閃爍跳動,躍躍欲試,由于大量使用水,金色和墨色石色在相互渲染和融合中,變得異常靈動。放懷的形線,斷續(xù)隨心,任性恣意。浸染的水痕,夢幻高貴,游移多變。金彩幻出,象征著光的眷顧,消除了刻板裝飾效果,增加了磅礴世界的夢幻意境。青綠金碧山水主體上更強調主觀氣韻的呈現,語言形式更注重“以形媚道”的筆墨審美,萬鼎的山水畫可以說于墨彩秦川間重構了山水精神,在自然清新里幻化出高華典麗,色墨并重之間映現出浩瀚宇宙的神秘與蒼茫。勾勒皴擦開來盡顯山河無限的華滋渾厚,自然揮灑,虛虛實實,完成了山水畫觀念體系的重新建構,賦予了青綠山水以更新的內涵和發(fā)展。其畫作遵循秦嶺山水綿延渾厚的形貌特點,在畫面結構上結合西方繪畫的多層次構圖,將色彩層層疊加,黑中有青,青中有綠,綠中有淺綠……結合中國畫潑墨語言的暈染皴擦,將畫面的厚度和分量著意增加,使整體風格進一步呈現出沉厚磅礴,將西北文化、傳統(tǒng)技法以及西方技法融為一體,為欣賞者刻畫出祖國河山盡收眼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神審美,同時也展現出畫家心目中壯美無比、摯愛的三秦大地。
自1995年開始,人生大半時間都浪跡美國的萬鼎恍惚間已人到中年,或許是冥冥之中內心深處始終有一種情感的牽絆,或許是對于藝術源頭的深刻認識,抑或是終于了然于大秦嶺之于自己的意義和價值,萬鼎來到了秦嶺深處,滿懷熱情而又義無反顧地投入了四山環(huán)抱的老縣城。從城市的騎士到大山深處的藝術家,豪放不羈的性格賦予他一種氣魄,更賦予他的畫作以一種精神。在這里,他常常跋山涉水,俯瞰群山,也許是追求如王維建別墅于藍田輞川,更多的卻是為了真切地感受祖國山水“陰晴眾壑殊”的磅礴氣象與“月出驚山鳥”的意境幽深。在這里,時而墨雨橫溪,時而綠云出岫,在野水與亂石相激,新雨與空山為伴的瞬間靈感噴涌,在紫霧填谷、霞光映照的時候流連忘返,在這里他充分領略了大秦嶺的獨特魅力。
藝術源于生活,所有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內涵最終都會無一例外地回歸本源,而在此過程中,只有全身心投入大自然,在“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創(chuàng)作思路上行進,使靈魂得到升華,認知得以開闊,才能達到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而這不僅是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享受所在,更是藝術家藝術造詣上的實際需求。
作為生長于三秦大地的畫家,萬鼎常年深入秦嶺山脈腹地,遠離都市的浮躁,登山臨水,物我兩忘,不得不說頗有先賢風范,而這在如今燥氣日盛的現實社會中實數難能可貴。他從自然萬物中尋找繪畫語言的起點,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同時也塑造了一身浩然正氣,極大地提升了對于自然、宇宙生命本體的感知力,也為他的創(chuàng)作注入了不可估量的潛能。正如他在作品《一抹夕陽如蒼?!分械念}跋所言:“余數十年居秦嶺,晨賞云霧,晚觀落霞,秦嶺山川之幽然,之沉雄,之蒼然,之混沌,養(yǎng)吾于心……”。中國山水之要義既是東方“士氣文心”的內在呈現,也是一種通過藝術語言轉化對于自然的理解?;趾甑纳剿嬜髌凡粌H代表了東方根性文化圖像和語言的演變,亦是層積的“造化”與累疊的“心源”的發(fā)展,更是宇宙觀、自然觀的價值構建。對于現代藝壇,山水畫的形式繁復多樣,而其根性精神卻不斷流失,其原因不外乎對于山水根脈精神的關注日漸消沉。長此以往,山水畫的本質會逐漸被忘卻,所以在如此之風氣和背景下,能夠遍覽山水,敢于遠離紅塵,返璞歸真的畫家尤為寶貴。萬鼎的踽踽獨行,以“筆墨近道”為明燈,將傳統(tǒng)與寫生,水墨與青綠糅合相生,以虛無的“氣”作為創(chuàng)作氛圍,以實有的“物”變化演繹,將畫家的風骨融入山水流云,把藝術的感性寄托萬壑千峰,正如有詩所云:“秦嶺尋蹤不辭遠,為卿好入名山游,層巒秀出千疊嶂,隨風扶搖云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