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鍇楨
(河南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一、引 言
有關“實在”與“確實”的已有研究成果可概括為四方面:一是從三個平面角度來研究有關“實在”的有李勁榮[1]、陳熹[2]等,有關“確實”的有羅耀華、朱新軍[3]、吳志云[4]等;二是從語義出發(fā)為教學提出建議,如張則順[5]、楊雪梅[6]等;三是從篇章或話語角度來考察其語義句法特點,如劉金枝[7]、柯雅婷[8]等;四是從對比或習得角度研究,如王葉萍[9]、徐瑤[10]等??偟膩碚f,已有研究多將二者作為副詞來進行研究,而較少從互動角度將二者作為立場標記來研究?;诖?,本文將在互動視角下從語義、句法和立場表達之間的關聯(lián)以及語體差異等角度研究二者的立場表達特點。
本文的語料主要來源于中國傳媒大學的媒體語言語料庫(MLC)和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CCL)。前者選取《魯豫有約》和《海峽兩岸》節(jié)目的文本,分別作為電視訪談體和新聞談話體的代表,后者選取的是當代應用文下的自然科學和議論文兩類文本與報刊下的新華社文本,分別作為科技語體和新聞報道體的代表。
二、作為立場標記的“實在”與“確實”
以往研究多將“實在”與“確實”作為副詞來研究,無論是三個平面、語法化還是主觀化,多是在句內(nèi)或篇章內(nèi)來探討其語義特點及語用功能。隨著近年來互動語言學的興起與發(fā)展,學者也開始從互動角度關注此類詞的使用特點。方梅[11]以“確實”為例論述了說明類語篇排斥表達言者主觀立場的副詞,指出此類評注義副詞對于互動交際模式具有依賴性。同樣,“實在”也不能出現(xiàn)在說明類等客觀性較強的語篇中,二者在立場表達方面具有共性,也存在不同。我們將結合學界對立場的定義來看將“實在”與“確實”歸為立場標記的合理性。
在立場的界定方面,學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以語義為基礎的立場概念,以Biber[12-14]為代表,在其對立場概念的數(shù)次修訂中,提出立場是對信息命題的態(tài)度、感情和價值判斷;二是從功能角度出發(fā)的立場概念,以Ochs[15]、Berman[16]和Hyland[17-18]為代表,分別從社會文化角度、文本建構角度和語篇角度對立場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在文本中的分析框架和態(tài)度;作者導向的功能作出了闡述。在這一視角中,立場不再局限于語言單位中的內(nèi)在意義,某一語言手段可根據(jù)語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立場功能;三是從互動語言學角度來界定,以Du Bois[19]為代表,認為立場表達行為含立場主體1、立場主體2和立場客體三個元素;同時含三個子行為,包括評價、定位和結盟。立場表達是一個言語互動的過程,通過主體間的協(xié)商、合作共同構建。
在我們看來,這三種觀點只是角度不同,對立場的看法和認識并不沖突??紤]到立場三角理論在實際分析中的可操作性更強,本文主要以Du Bois[19]的觀點為理論基礎來進行分析。立場的互動體現(xiàn)在對話參與者雙方意見觀點或一致或分歧的協(xié)商中,而當作者或說話人使用“確實”與“實在”時,不僅傳達一個客觀事實,同時也體現(xiàn)了兩個立場主體之間的互動。下文將通過不同語體中的語料表現(xiàn)來看二者作為立場標記時的不同使用特點,從而比較二者的異同。
三、“實在”的立場表達特點
我們將從兩個方面來分析立場標記“實在”的立場表達特點:一是句法、語義與立場表達之間的關系;二是不同語體之間立場標記使用的異同。
(一)“實在”的句法、語義與立場表達的關聯(lián)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實在”主要表“的確”義,其句法位置相對比較單一,主要位于謂語成分前,包括“是”字句、動詞短語和形容詞短語等。此時它不單是強調(diào)所述的真實性,更多的是表達立場主體的主觀情感,如果其后為形容詞性短語,則感嘆其程度之深,若其后為謂詞性成分,則敘述事實發(fā)生之實、感嘆事實確實為實,例如:
(1)鯀仿效前人,采用了筑堤擋水的方法,但是洪水實在太大了,今天筑的堤,明天就被沖垮。
(自然科學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2)陳魯豫:你以前想過把這小孩可能要送一兩個送給別人,我自己實在帶不了這么多小孩?
(魯豫有約2011-04-07)
例(1)中“實在”感嘆“大”的程度之深,例(2)中“實在”強調(diào)“自己帶不了這么多小孩”這一事實。此時“實在”的省略對篇章或話語的連貫性并無影響,即它不作用于命題的真值條件。在立場主體1傳達一個信息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與信息相關的言語結構,如“洪水太大了”;二是與互動雙方相關的言語結構,如“實在”。也就是說,當一個言語結構對信息真值不產(chǎn)生影響時,其作用則主要體現(xiàn)在互動雙方的協(xié)商過程中。因此我們認為此時“實在”主要體現(xiàn)的是兩個立場主體之間互動。由于“實在”的句法位置位于句中,體現(xiàn)了通過插入立場來表強調(diào)事實性的特點。
只有極少數(shù)的“實在”位于謂詞性成分前表“其實”之義,例如:
(3)有人認為這是依義分類不能成立的證據(jù),事實恰恰說明這種理解的錯誤,《文通》的“義”實在是“四聲別義”或“四聲轉音”說的一種改造和轉換。
(語言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