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王加謀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一種盆底支持組織缺陷和損傷性疾病,盆底功能障礙可引起盆腔器官脫垂、慢性盆腔痛、尿失禁等的發(fā)生,影響女性生活質量[1]。據調查顯示:女性PFD的主要且獨立的危險因素是妊娠和分娩[2]。伴隨著我國政府“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近年來,剖宮產率降低,經產婦比例在逐年上升[3],從而導致PFD患病率的進一步增加。如果盆底肌肉受損,但沒有得到及時的修復,并發(fā)癥則會日益嚴重,所以產婦參與產后盆底康復治療十分重要。已有研究[4]表明,產婦對盆底損傷及產后盆底康復的認知及需求不高,未能有效接受或未能很好地堅持康復治療,甚至終止練習。由此可見,產后盆底康復的依從性問題不容忽視?,F就產婦產后盆底康復依從性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
1.1 產后盆底康復的概念 盆底康復是指充分利用相關康復治療技術,讓女性在妊娠和分娩過程遭受到不同程度損傷的盆底有關功能得到恢復、改善或重建[5]。盆底康復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凱格爾運動法、盆底肌康復操、使用生物反饋電刺激以及中醫(yī)針灸治療等。
1.2 產后盆底康復的重要性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疾病已成為世界上第五大疾病[6],目前這種疾病的治療暫無特效藥物,咳嗽和噴嚏時嚴重漏尿的婦女可以采用手術治療[7],但由于產婦屬于特殊人群,不適宜接受手術[5]。所以進行產后盆底康復訓練,就個人而言,在避免手術花費和節(jié)省家庭開支的同時,還提高其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從國家層面來說,減少衛(wèi)生經費支出。
關于產后盆底康復依從性尚無統(tǒng)一的測量工具。盆底康復依從性的判斷標準大多數都是由研究者自行設計的,如:嚴燕萍等[8]關于產婦盆底康復鍛煉依從性的研究,是以患者完成盆底康復鍛煉次數來定義依從性,完成90%以上計劃次數為依從性良好,60%~89%為依從性中等,少于60%為依從性差。另一方面,研究[9]指出,自我效能可作為產后盆底康復依從性預測指標。白雪等[10]從國外引進盆底肌肉鍛煉自我效能量表,具有比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分數與自我效能水平成正比。
有國外學者[11]將依從性定義為患者實際行為與醫(yī)務人員建議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中產后盆底康復的依從性是指產婦在產后能夠按照要求完成盆底康復訓練。研究[12]報道,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能使PFD的發(fā)生率下降,且在分娩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有好處。然而產婦進行訓練的依從性并不樂觀[13],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zhàn)。
4.1 個人因素
4.1.1 認知程度 產婦對PFD和產后盆底康復的了解程度是產后盆底康復依從性的影響因素。涂志華等[14]對廣東省分娩產后42 d的200例產婦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產婦對妊娠分娩對盆底功能的影響認知不夠,未重視盆底康復,進而未能很好地堅持進行,使得依從性差。於蓓等[15]對585例壓力性尿失禁產婦的調查認為,40%的產婦進行早期盆底康復訓練的依從性不高,提示產婦對于早期盆底康復訓練的認知有所欠缺。可見,由于對疾病及產后盆底康復沒有明確認識,患者可能無法理解盆底康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1.2 睡眠狀況 睡眠狀況與產婦產后盆底康復的依從性存在著顯著關聯。章香春等[16]表明,產褥期婦女堅持產后康復鍛煉的影響因素就有睡眠質量。包海藍等[17]研究發(fā)現,睡眠紊亂是產褥期婦女維持盆底肌功能鍛煉的危險因素,這可能是因為產褥期婦女睡眠處于紊亂狀況,白天沒有達到良好狀態(tài),從而缺乏精力去做盆底鍛煉。所以,在盆底康復治療時,睡眠狀況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4.1.3 自我效能 盆底康復訓練自我效能是人們對完成盆底康復訓練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越能堅持更好地完成盆底康復訓練[18]。劉莉等[19]研究顯示,社區(qū)盆底功能障礙產婦產后康復訓練依從性影響因素其中包括自我效能。
4.1.4 其他方面 年齡、文化水平、城市人群、疾病的嚴重程度等也是影響產婦產后盆底康復依從性的重要因素。劉海靜等[20]一項橫斷面調查顯示,35歲以下、文化水平高、城市人群的產婦參與產后盆底康復治療的依從性高。這在王連花[21]研究中得到證實,20~35歲產婦易接受盆底康復治療,文化程度與產婦的依從性成正相關。國外學者[22]指出,輕度尿失禁的產婦參與盆底康復的依從性低。
4.2 醫(yī)務人員因素 醫(yī)務人員對產后盆底康復治療的宣傳與教育不完善、督促不夠也會影響產婦康復治療的積極性。張雪等[23]經試驗證明,充分乃至完善的健康宣教,既能增加初產婦對疾病的認知度,又可以促進交流,護患關系融洽使其能積極主動配合康復訓練。張穎等[24]研究表明,產后有人探訪和檢查康復情況是產婦堅持盆底肌功能鍛煉的保護因素。徐雪芬等[25]發(fā)現,產后3個月是產婦鍛煉依從性維持的一個瓶頸時期,醫(yī)務人員應通過電話回訪等方式加強對產婦的教育和監(jiān)管,以維持且改善依從性水平。
4.3 家庭和社會因素 婚姻狀況、家庭關系、經濟收入和醫(yī)療報銷都會影響產婦盆底康復依從性。產婦生產后會將生活中的重心向孩子轉移,如果丈夫沒有從旁協助,她們是難以顧及到自身[26]。林潤等[27]在對143名產后PFD女性的調查中發(fā)現家庭因素對患者的應對方式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朱敏等[28]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產后婦女由于自身家庭收入比較低,不能負擔起相應的治療費用,一般情況下不會選擇盆底康復。
5.1 建立自我管理干預策略 自我管理是一種知識、信念、行為的干預模式[29],指在專業(yè)人員的幫助之下,個人運用認知及行為策略,主動對自身進行目標管理。劉燕[30]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發(fā)現,應用自我管理干預,可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并改善其盆底肌力。施建秋等[31]研究顯示,認知行為式自我管理可幫助產婦改變消極的錯誤認知,提高其治療依從性,促進其治療的順利進行。
5.2 開展多途徑的醫(yī)護服務
5.2.1 移動醫(yī)療模式 它主要形式是利用微信平臺、移動APP等。產婦可以通過微信來反饋康復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得到專業(yè)的回答和健康宣教。程麗等[32]將微信打卡督導管理模式應用在產婦產后盆底康復訓練中發(fā)現,相較于接受常規(guī)微信管理與隨訪的產婦,接受打卡督導管理模式在出院6個月后表現出更好的依從性。施歡窈等[33]針對124例產婦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利用網絡技術資源,建立微信群,通過視頻社區(qū)APP的網絡互動盆底康復健康宣教模式,幫助產婦隨時隨地加入到盆底康復訓練隊伍中,顯著提高其依從性。Saboia DM等[34]研究揭示,基于智能手機APP的健康教育技術可以促進對產婦盆底功能訓練的堅持。
5.2.2 延續(xù)性護理 池玉梅[35]的研究表明,延續(xù)性護理會減輕初產婦消極情緒,還可以幫助初產婦配合治療,增加其依從性,有利于產后恢復。隨著延續(xù)性護理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延伸的模式得到應用。朱云[36]通過對產后婦女進行基于五位(兩護三醫(yī))一體的專病專管延續(xù)護理,集結病房與盆底治療中心,門診保健的人力資源,結果顯示,觀察組盆底肌鍛煉依從率有94.55%,而對照組為80%。
5.3 加強家庭與社會的支持 王奇萍等[37]研究指出,因為盆底康復訓練進程緩慢,加之嬰兒照顧等事宜,產婦極易出現遺漏訓練的情況,而家屬有效的提醒、督促,有利于提高產婦的依從性。葛圓等[38]研究證實,丈夫對盆底康復的認知情況會影響產婦康復鍛練,丈夫的支持與孕產婦盆底康復鍛練成正相關關系。除此之外,何曉萍[39]的研究顯示,在常規(guī)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加以群組看病和同伴教育,能夠提升患者的共情能力和治療依從性。
產后盆底康復對產婦尤為重要,但由于個人、醫(yī)務人員等多種因素導致產婦產后盆底康復的依從性不高,因此要開展多學科合作,結合產婦自身情況,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國家也應制訂相應的政策,完善盆底康復的保障制度。并且現有研究所采用的盆底康復依從性測量方法不同,未來應立足我國國情,研發(fā)出評估產婦產后盆底康復依從性的測評工具。國內外關于產后盆底康復的依從性調查主要集中在量性研究,質性研究為數不多,在今后可逐步補充。另外產婦盆底康復不僅僅局限于產后才開始,能否采取基于產前—產時—產后一體化全程的干預方案,值得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