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良 張慶慶 潘宏偉 汪作朋 楊歡
(佳木斯大學體育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國家對少數民族的關心及對少數民族發(fā)展的支持,使得當今學者對少數民族的研究日益增多。佳木斯市少數民族主要是赫哲族,赫哲族是中國東北三江流域歷史悠久的漁獵民族,其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體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佳木斯大學地處三江平原腹地,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秉承“明德礪學,崇尚實踐”的校訓[1],依據地域優(yōu)勢,自1980年以來,逐步開展了以赫哲族傳統文化為主要方向的區(qū)域特色文化研究。因此,該文通過對赫哲族體育項目與佳木斯大學校園文化的分析,來驗證二者是否具有融合的可行性,探究在融合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該文以佳木斯大學學生、教師和校領導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針對該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內容,通過佳木斯大學圖書館和中國知網檢索赫哲族體育項目方面的相關文獻資料,共搜集到61條結果,并對這些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和總結,為該文的研究提供參照及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通過設計問卷調查表,對佳木斯大學的50名在校學生、15名教師、10名校領導發(fā)放問卷,回收率100%。
1.2.3 數據統計法
該文通過對調查問卷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有效結論,為該文提供理論依據。
2.1.1 赫哲族的體育項目概括
赫哲族的體育項目是從以前的軍事、傳統漁獵活動中演變而來。赫哲族的體育項目很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榔突魯、克莫奴、跑壘、打抱球[2]和抓嘎拉哈[3]這5項運動,它們被分成競技類和游戲類,競技類的體育項目一般在赫哲族比較出名,會在烏爾貢大會上出現。
2.1.2 開展赫哲族體育項目的學校概括
經調查得知,開展赫哲族體育項目的學校有敖其赫哲族小學、八岔赫哲族鄉(xiāng)中心校、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xiāng)中心學[4]、四排赫哲族鄉(xiāng)中心校等,這些學校一般分布在佳木斯市、同江市、撫遠市、饒河縣。經了解,這些學校生源較多,教學質量較高,校園設施比較完備,在當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1.3 赫哲族體育項目在社會中的知名度概括
陳磊在《赫哲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保護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中發(fā)現,赫哲族人的文化程度不是太高,赫哲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展的情況不是太好,對本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了解程度也日益下降[5]。赫哲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就本民族而言知名度相對較高,在本民族活動的區(qū)域范圍內開展較好,但在本民族所在的地區(qū)外知名度就很低。
2.1.4 政府對赫哲族體育項目的態(tài)度
黑龍江省政府及市級、縣級政府對赫哲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發(fā)展是持高度支持態(tài)度的。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同江市八岔村后,對赫哲族的發(fā)展給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團結一致,共同發(fā)展進步”[6]。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也對赫哲族的發(fā)展高度重視,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市級、縣級政府也積極建設赫哲族博物館,開展赫哲族相關的民族文化活動,如烏爾貢民族運動大會。
佳木斯大學的校訓是“明德勵學,崇尚實踐”,其每年都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有各類講座、文藝匯演、球類、演講、社團等。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隨機發(fā)放問卷50份,回收50份,再通過對問卷信息的整理分析,得出以下數據。佳木斯大學的在校學生對該校校園文化的態(tài)度:“喜歡的”占比58%,“一般的”占比40%,“不喜歡的”占比2%。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校園文化的態(tài)度還是喜歡的。
對10名校領導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其所填寫的問題結果進行整理,得出以下數據。校領導對學校校園文化的態(tài)度:非常支持的“占比20%”,“支持的”占比80%,“不支持的”為0。由此可以看出,校領導對學校校園文化還是很支持的。校園文化的建設好壞,直接會影響到學校的教學和發(fā)展水平,因此,校領導對校園文化的支持是在情理之中的。
毛鵬在《土家族民間體育進小學體育課堂的研究與實踐》一文中指出,通過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學習,學生在身體素質和學習興趣動機方面均有提高,民間傳統體育適合在小學體育課堂中開展。但同時也指出,要加快民間體育項目教材的編寫,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適當地開發(fā)特色體育課程,完善民間體育項目的教學考核方法[7]。
普春旺、余貞凱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云南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探討》一文中提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高校已有一定年限。云南12所地方高校都進行了融入實踐,多則22年,少則6年,無論融入方式還是融入效果都經歷了一定年限的檢驗[8]。
從上面2篇文章的研究論述來看,地域特色體育文化與高校融合具有可行性。
5.1.1 赫哲族方面
中國傳統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博大精深。赫哲族作為中國少數民族的一份子,其傳統體育項目眾多,并且伴隨著極強的體育項目特征,具體如下。
(1)民族性
赫哲族是漁獵民族,其體育項目常與他們的生活特點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在漁獵生存技能中演化而來的,赫哲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在其他民族中很少見。
(2)地域性
赫哲族主要聚集在東北三江平原一帶,因地處東北,冬天寒冷且漫長,冰雪覆蓋,從而造就了赫哲族獨具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
(3)健身性
赫哲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眾多,包括力量的、速度的、靈敏的、爆發(fā)的、技巧的等,可以全方位地鍛煉身體,充分達到健身健美效果。
(4)趣味性
赫哲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大致被分為娛樂性和競技性兩類,娛樂性的體育項目占絕大多數,這是由于赫哲族的體育項目是從漁獵生存技巧中演化而來的,而演化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在閑暇之余娛樂放松。
(5)簡易性
赫哲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必殺技”都是簡單、實用的,同時赫哲族的體育項目還因器材制作簡單,場地需求不大而聞名。
5.1.2 佳木斯大學方面
(1)學生方面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佳木斯大學的學生對赫哲族體育項目“了解的”占比8%,“聽過的”占比28%,“不了解的”占比64%。其原因是,佳木斯大學的生源多為東北三省、河南、山東、河北等優(yōu)質生源大省,而赫哲族由于教育水平較低,人數較少,能考進高校的學生很少??傮w來說,佳木斯大學的學生對赫哲族的體育項目整體上不太了解。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佳木斯大學的學生對赫哲族體育項目的態(tài)度,“喜歡的”占比24%,“一般的”占比70%,“不喜歡的”占比6%。持一般態(tài)度的學生占比最高,并且遠高于“喜歡”和“不喜歡的”占比,期間和學生進行交談,發(fā)現原因是他們不太了解赫哲族的體育項目,無法確定喜歡或不喜歡,所以就選擇了“一般”。這從側面也可以看出赫哲族體育項目在該校開展是可行的。
(2)教師方面
教師對赫哲族體育項目的了解情況直接影響到赫哲族體育項目是否能夠在學校開展。教師是教育的第一線工作者,有絕對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所以,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可知:對赫哲族體育項目了解的教師占比60%,“聽過的”占比20%,“不了解的”占比20%。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對赫哲族體育項目還是比較了解的。
通過問卷調查可知,教師對赫哲族體育項目的態(tài)度,“喜歡的”占比80%,“一般的”占比20%,“不喜歡的”為0。其原因是該研究對體育教師的問卷調查較多,其他院系的教師相對較少,體育學院的教師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接觸過赫哲族的體育項目,了解情況必然知道如何選擇,其他院系的教師基本上都不太了解,所以就會選擇“一般”這個選項。體育項目通常就是由體育教師教,所以數據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支持論點。
(3)校領導方面
通過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校領導對赫哲族體育項目在校開展的態(tài)度,“支持的”有8人,占比高達80%,“觀望的”有2人,占比20%,“不支持的”為0。其原因是國家、黑龍江省對少數民族的政策引導;赫哲族是佳木斯地區(qū)主要的少數民族,歷史悠久,文化風俗值得研究,值得傳承。
5.2.1 器材缺乏
據了解,佳木斯大學有關赫哲族體育項目的器材較少,簡單開展一些赫哲族的活動所需器材是足夠的,但專業(yè)器材的缺乏并不能較好地滿足教學需要。
5.2.2 項目知名度低
赫哲族體育項目的受眾較少,從上文可以看到,了解赫哲族的體育項目的學生很少,教師方面除了體育學院的教師外也很少有教師知道,社會中了解赫哲族的體育項目的更是知之甚少。
5.2.3 項目不具有現代性
赫哲族的體育項目大多數都太過生活化,民族性較強,太過傳統,這也就決定了其只能適合于本民族,要想發(fā)展赫哲族的體育項目,就必須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使其滿足現代大眾的需要。
要擴大采購能夠直接在學校運用的赫哲族體育項目的專業(yè)器材,力爭達到教學所需,乃至未來學校全面開展赫哲族體育項目教學所需。
學校要大力宣傳赫哲族體育項目,通過開辦社團、組織專門的文藝表演、開展相關主題演講活動、組織相關講座、開展相關體育競賽等形式,促使學生了解并積極參與赫哲族的相關體育項目。
針對赫哲族體育項目的傳統性、民族性,應該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通過對器材、場地、規(guī)則的現代化改造,使其滿足當今大眾的需求,盡量能夠讓大眾在項群理論的作用下,正遷移地學會赫哲族的體育項目。
通過對佳木斯大學相關人員的調查及相關文獻的分析,可以得出赫哲族體育項目與佳木斯大學校園文化的融合是可行的,這從側面也可以為其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的融合發(fā)展提供一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