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雪薇
(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 401331)
2006 年,重慶秀山花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是集歌、舞、戲劇和樂器吹打為一體的民間藝術,融入了漢、苗、土家等多個民族風格。花燈表演是一種以歌舞表演為主的民間藝術,其動作唱腔、服飾道具形式多樣,具有詼諧、幽默、樸實的表演特征,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其中,“高臺花燈”作為“跳團團”原型的分支,打破了傳統(tǒng)花燈道具運用的共性,保留傳統(tǒng)花燈雙人對舞的表演形式,將院壩之舞提升為桌上之舞,增強了舞蹈本身的視覺觀賞性。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研究“高臺花燈”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舞蹈道具為切入點,對“高臺花燈”表演中所運用的扇絹和八仙桌進行探討并分類,剖析道具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結合“高臺花燈”舞蹈表演中道具的運用以及最終的呈現(xiàn)效果,簡述道具在“高臺花燈”表演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秀山花燈“高臺花燈”的表演中,一丑一旦兩個演員分別手持折扇與蒲扇,在一臺或者多臺八仙桌上完成雙人表演,扇子的加入豐富了視覺的審美效果,增添了舞蹈本身的意味。因此,本文從舞蹈道具的視角解讀“高臺花燈”表演中所運用的扇子和桌子,并對其類型進行劃分。
道具,佛教對其解釋為“修行者所用的衣物器皿”;在戲劇中,道具一詞的定義則是表演時所用的器物,且根據(jù)其大小和使用形式進行劃分;而在舞蹈中,編導通常會為了豐富畫面或者補充內容而添加道具,進而在舞蹈表演中所使用的器物被稱作舞蹈道具。根據(jù)表演形式的不同,道具可劃分為兩大類,分別是限制性道具、靈活性道具。《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對道具有明確解釋:舞蹈中出現(xiàn)的道具是為舞蹈表演而制作的用具,是構成舞蹈藝術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表演中加入道具,可豐富舞蹈表演的畫面,增加舞蹈內容,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也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
從符號學的角度來說,舞蹈道具也有一定的標志性意義,它能夠讓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更強烈、更濃厚。它獨特的象征立意,能夠讓觀眾準確判斷并了解文化內涵。舞蹈動作語匯的表達、道具的運用以及道具的位置為確立舞蹈屬性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并為舞蹈溯源研究開辟了一條通道。
不同的舞蹈所使用的道具不同。道具大小不一,形式豐富多樣。因此,筆者根據(jù)舞蹈中道具的運用情況將道具劃分為限制性道具與非限制性道具(靈活性道具)。道具體積大小不一,因而其靈活程度也不一樣?!案吲_花燈”舞蹈表演中的道具也與其他花燈表演有所不同,“高臺花燈”表演中所用到的道具有扇(折扇、蒲扇)和八仙桌。本文以“高臺花燈”道具為依托,對其進行分類闡述。
1.限制性道具——八仙桌
“限制性道具”通常泛指體積較大的道具,它不易被挪動,在舞蹈表演中起到限制舞臺調度、豐富舞臺畫面的作用,增加舞蹈表演對大空間(垂直空間)的使用,在完成常規(guī)的一度、二度、三度的同時,夠到三度之上的垂直舞臺空間,進而對觀眾的視覺產生沖擊?!案吲_花燈”中堆疊起來的八仙桌就起到了這樣的目的。原始的花燈舞蹈是在門口壩子上完成,為了增加觀賞性,便逐漸將八仙桌累積,形成了如今的“高臺花燈”(也稱“跳寶塔”)。由于桌面的面積有限,限定了舞蹈演員的表演范圍,進而對雙人對舞也產生了限制。因此,八仙桌的運用增加了觀賞性,同時也給演員的表演增加了限制性條件。提升“高臺花燈”的觀賞性價值,展現(xiàn)出“高臺花燈”表演的獨特性,可以推進民間藝術多樣化發(fā)展。
2.靈活性道具——扇類(折扇、蒲扇)
舞蹈演員在進行表演時,能夠通過肢體與道具發(fā)生關系并產生形變的被稱作“靈活性道具”。在秀山花燈的表演中,扇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女生使折扇、男生使蒲扇,在桌面上表演時,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丑一美”的形態(tài)?!半p扇舞動真好看,耍好扇子會一半?!睆闹锌梢钥闯?,扇子的使用方式多樣,構成了秀山花燈舞蹈多樣化的表演程式。而旦角多使用“顫”的動律形式,隨著身體擺動,手中折扇隨之擺動,增添了動感。常規(guī)的折扇多是由扇骨和扇面所構成的,而在花燈舞蹈中,折扇和蒲扇都擴展出了以綢緞為材質的扇葉。在表演者舞動的時候,扇子的舞動增加了動作的靈動性,又因扇子本身體積較小,重量輕,舞者在完成肢體動作的時候并不會受到過多阻礙。在花燈表演開始前,演員常將扇子別在腰間,在跳燈儀式中,自然拿起扇子開始表演,因此,扇類道具的使用豐富了秀山花燈舞蹈的能動性和靈巧性。
中國民間小戲種類繁多,如東北秧歌、云南花燈等。南方素來以花燈戲為代表,而花燈戲多以手持花扇、雙人對舞為特征。秀山花燈中的“高臺花燈”作為“跳團團”的發(fā)展衍生形式,其結合了當?shù)孛褡逄厣c地域特色,吸納群眾反饋意見,演變至今,形成了在方桌上舞蹈的獨特表演形式,與眾多南方花燈表演形式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從舞蹈道具的文化內涵入手,探尋“高臺花燈”,可以發(fā)現(xiàn)其地域風格特點、民族突出特點以及豐厚的群眾文化背景。
由百姓的生活習慣、當?shù)氐娘L土人情衍生出來的民間藝術都與自然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地區(qū)文化藝術形態(tài)是在地域風格作用之下形成的。重慶秀山花燈藝術的形成與地域環(huán)境以及歷史發(fā)展有著直接的關系,受地理位置、歷史演變及環(huán)境的影響,其具有地域風格特點。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與三省接壤,其位于武陵山脈中段,地貌平壩、丘陵交錯,中部形成一個三角盆地,由于距離重慶主城較遠,這里的民間藝術屬于縣內相傳。秀山花燈舞蹈源于群眾民間生活,并在世代傳承中受到社會、自然及審美追求的制約。道具八仙桌在舞蹈中的運用,是對花燈舞蹈中“跳團團”的提升。由于雙人花燈舞蹈多在平壩上演出,進而吸引眾多群眾觀賞,層層堆積使站在后區(qū)的觀賞者無法欣賞,進而演變出了在八仙桌上完成的“高臺花燈”舞蹈。在高臺上的完成舞蹈,限制了演員的活動范圍,能夠讓觀眾更加直觀地觀賞花燈舞蹈。在花燈舞蹈中,丑角多用蒲扇,由于氣候環(huán)境特殊,夏季溫度較高,人們常用蒲扇扇風,因而在花燈舞蹈中,蒲扇的出現(xiàn)也凸顯了重慶秀山地域風格特點。
舞蹈多以肢體化形式呈現(xiàn),隨著道具的加入,傳統(tǒng)舞蹈的藝術性大大提升,從而使“高臺花燈”更加具有民俗性、藝術性。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使用,自然而然也凸顯了當?shù)氐牡赜蝻L格,如扇子的取材、桌子的承接等。從視覺角度來看,道具增添了民間舞蹈的趣味性,豐富了舞蹈表現(xiàn)形式。選取及使用的道具體現(xiàn)了花燈舞蹈的地域風格特點。
民族特點指在當?shù)厣畹拿褡彘L久形成的生活習慣、生產特色、語言等方面的特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各民族的文化背景與歷史不同,進而所繼承的風俗習慣不同,譬如土家族人民喜群居、信奉神明等。由于秀山地域風格突出,花燈舞蹈也吸納了各民族文化,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民族特點。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屬于少數(shù)民族群居地帶,在此地區(qū)居住的少數(shù)民族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秀山花燈在表演之前一般會進行一個請燈儀式,且在以往花燈的表演中,其表演場地在堂屋。按照土家族對平穩(wěn)性的追求以及對神明的憧憬,表演花燈一定要在堂屋進行,以示對先祖、神明的尊重。隨著時代變遷,花燈表演逐漸移動至平壩上,但表演場地一定是四平八穩(wěn)的,進而發(fā)展出了“高臺花燈”?!疤靾A地方”是中國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xiàn),意在陰陽平衡、動靜互補,演員在運用方桌完成花燈舞蹈表演的同時也印證了這一點。八仙桌也被稱為四方桌。演員站立于桌面上,完成舞蹈,象征“天圓地方”。在堆疊多臺桌面的同時,增加了縱向高度,也便于演員舞動著與神明進行更加近距離的交流,因而,從花燈舞蹈的發(fā)展歷程來看,“高臺花燈”的衍生也是有理可推、有據(jù)可證的。
在花燈表演中,從唱詞曲調來看,都是稱頌、祝福的話語;從旦角舞蹈肢體動作來看,都是美好、乖巧的形態(tài);從表演服飾來看,丑角和旦角的服飾都極具土家族特色。在加入道具后,“高臺花燈”的表演更加具有神秘性、民族性等。桌子的加入拉近了與神明交流溝通的距離,自證“天圓地方”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發(fā)揚土家族的民間藝術,體現(xiàn)出了多民族融合的特點。
傳統(tǒng)民間藝術多來源于群眾日常生活,而花燈舞蹈的演出自然地滿足了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盎魜碜悦耖g,反映的是老百姓的生活,抒發(fā)的是老百姓的感情,喜怒哀樂盡在其中?!泵磕甏竽瓿醵?,花燈儀式就會吸引眾多群眾前來觀看,由于秀山地區(qū)民族種類繁多,一年之中,民族的大小節(jié)日、地方的大小活動,群眾都能觀賞花燈舞蹈表演。這進一步擴大了花燈舞蹈的群眾文化基礎。
在每年春節(jié)期間,秀山地區(qū)都有群眾自發(fā)組織的燈會,花燈班底的組織者眾多,人們都以會唱花燈戲、會跳花燈舞為榮。清代詩人彭施鐸的《竹枝詞》描繪了此情境:“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笨梢姽?jié)日慶典時,參與燈會的人員眾多。而現(xiàn)代,秀山每年還會舉辦花燈節(jié),在特定的花燈廣場上進行競賽式展演,推進秀山縣各個鄉(xiāng)鎮(zhèn)傳播和發(fā)展花燈文化。這為花燈舞蹈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群眾基礎,讓民眾深切感受地區(qū)這一傳統(tǒng)文化。花燈唱詞可貼合時代發(fā)展要求進行創(chuàng)作,滿足群眾需求。在花燈表演時可由一人領唱,群眾合唱,讓每一個觀眾都能參與到演出中。而“高臺花燈”通過加入八仙桌,將觀眾與演員之間的界限分化出來,八仙桌、扇子等本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道具的加入雖然產生了一定的界限,但由于觀賞性增強,促進了民間藝術的提升,更加直觀地讓觀眾欣賞花燈藝術,增加了觀看的人數(shù),擴大了對群眾藝術文化的傳播力度。
群眾的喜愛與支持奠定了花燈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基礎,而花燈的時代適應性吸引著群眾的注意力,這樣一來一回良好的交流關系使花燈藝術得到長久推崇與傳承。但傳統(tǒng)的花燈藝術是否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這也是在群眾文化傳播中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高臺花燈”作為秀山花燈中獨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區(qū)別于其他漢族花燈戲,成為了秀山花燈中的典范。通過對道具的選取和運用可以看出,花燈藝術的發(fā)展歷史悠久、對民族文化的融合性極強;在表演中可以發(fā)現(xiàn),人民群眾對花燈藝術發(fā)展作出的貢獻,地域環(huán)境、民族特點、群眾文化等隱喻內涵能夠在“高臺花燈”的表演中展現(xiàn)出來;從道具的運用價值角度來說,它塑造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丑一旦”的人物形象,體現(xiàn)了舞臺藝術概念思維,表達出地域文化和民族特性的藝術審美方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藝術瀕臨失傳,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重視傳統(tǒng)藝術的保護工作。花燈藝術的傳播僅限于秀山地區(qū),當?shù)厝藗兎浅O矏刍?,并且每年的花燈大賽等都推動了民間藝術的發(fā)展,但對于花燈藝術的傳承者來說,讓花燈走出地方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出于對花燈藝術的研究和保護,我們呼吁更多熱愛民間藝術的人士能夠基于傳統(tǒng)民俗本體保護的前提,對花燈藝術進行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