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正確地運用肢體語言進行輔助教學可以更好地傳遞課堂教學中信息知識和情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順暢,從而提升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本文主要研究某中學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肢體語言進行輔助教學的情況,闡述教師肢體語言輔助教學在課堂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師;肢體語言
一、肢體語言的概念及類型
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在傳遞信息和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的非言語表達方式。對于肢體語言的概念,章光志認為肢體語言是人們?yōu)榱藗鬟f信息、表達情感而借助于眼神、表情、手部動作、肢體動作來表達的一種交際手段。本文將教師肢體語言輔助教學定義為:教師合理地運用手勢、表情、姿態(tài)或語調、語速等來代替或者輔助言語進行教學,實現師生之間知識信息的傳遞。
教師肢體語言的表現形式為具體動作或方式,本文參考其他學者的分類方法將教師肢體語言表現類型分為象征性動作、表露性動作和調節(jié)性動作。
(一)象征性動作。象征性動作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行為。具體表現類型有身勢語、手勢語等。例如柯達手勢教學法借助七種不同手勢的高低位置代表七個不同的音階唱名,將看不見、摸不著的音高化成有實際高度的音階手勢,引導學生在視唱中將旋律化成實際高度位置,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音高。
(二)表露性動作。表露性動作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眼睛、鼻子等面部器官來表達情感變化的動作。表現類型為教師的面部語等。例如,當學生配合教師回答問題時,教師用手掌示意同學起身回答問題或表示請坐下,教師回應滿意的目光并予以微笑來表達教師對學生的肯定和認可等。
(三)調節(jié)性動作。調節(jié)性動作指教師為維持課堂秩序的行為,包含面部語、身勢語和手勢語。如當課堂紀律松散、學生開小差時,教師用目光凝視學生、并在走廊內走動,起到提醒作用。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不同的肢體語言,有不同的表達效果。通過分析,得出這些肢體語言的主要特點有:普遍性、輔助性和直觀性。普遍性即自古以來人類就有肢體語言,很多肢體語言可在不同地區(qū)年齡種族間廣泛使用和傳播的。輔助性即教師肢體動作不是代替語言的行為動作而是與其同時出現并強調所傳遞信息的動作,是信息傳遞的重要補充。因此,課堂教學中肢體語言常作輔助教學手段,輔助言語行為。更好地傳達信息。直觀性即肢體語言能使抽象內容物象化。它以簡單、明了的方式與觀察者進行交流,使對方明白傳遞的信息及表達的情感。
二、肢體語言輔助教學的案例及具體運用
以七年級音樂教唱課《踏浪》為例,對教師肢體語言輔助教學進行研究分析。
歌曲《踏浪》是由莊奴先生作詞,古月先生作曲,是1980年在臺灣推出的一首輕快活潑的校園歌曲。音樂結構篇幅短小精悍,旋律簡潔而又婉轉動人。整曲清新爽朗,具有親切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濃烈的時代風貌。全曲洋溢著年輕人的朝氣蓬勃和青春活力以及他們的浪漫氣息。
歌曲可分為四個線索敘述情感。第一節(jié)為引子部分,用“啦啦啦啦”表達一個歡快、活潑的氛圍,給予人愉快的心情。演唱的時候不能用同樣的強弱和長度,應注意表達歌唱的顆粒性和彈性。第二節(jié)描繪風景,流云和歡快的人群、山花和海景。勾畫了一幅生機勃勃的踏春圖,展現出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抒發(fā)了旅者們輕松喜悅之情。學生演唱時,需表現歌曲的敘事性,是一幅自然與人和諧共處的圖景。第三節(jié)是第二節(jié)的遞進,進一步描寫風和浪潮,演唱第三節(jié)時,要做好與前一節(jié)的對比,情感的升華。尾聲與引子相呼應,要減弱處理,表達依依不舍之情。
教師使用肢體語言輔助教學的不同表現方式內容如下:
(一)引子部分
教學內容:歌曲的引子部分,表達輕盈的節(jié)拍和輕松的情感色彩。
教師肢體語言:教師在黑板上板書節(jié)奏,并畫出圖示,手根據圖示的走向畫拍子,教師以實點畫拍,拍點清晰,用手掌稍有力、幅度稍小、動作跳遠輕盈的狀態(tài)換拍子。
使用肢體語言類型:以手劃拍子、手勢指揮這類象征性類型的手勢語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雙方面理解節(jié)奏時值的長度。
(二)歌曲第二節(jié)
教學內容:唱好第二節(jié),表現歌曲歡快活潑的感情色彩。
教師肢體語言:教師根據節(jié)奏左右點頭示意學生歌曲的速度,并予以微笑。教師示唱“小小的一片云呀,慢慢地走過來”時,教師邊點頭邊邁動腳步,營造出歌曲歡快的氛圍,仿佛帶領學生走進踏浪的海邊。唱到“請你嘛歇歇腳呀,暫時停下來”時,停下腳步,做雙腿蹲下起立交替的動作。示意學生“停下來”,仿佛被美景吸引觀看海邊的美景,身體也隨著旋律流動而擺動。
使用肢體語言類型:通過象征性動作和表露性動作的身勢語和面部語相結合,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把握歌曲的速度、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推動課堂的發(fā)展。
(三)歌曲第三節(jié)
教學內容:唱好第三節(jié),做好情緒的推進注意音高的問題。
教師肢體語言:歌曲這里比前一節(jié)整體高了一個八度,教師在高音點的時候,用手指示意學生音高的位置,如音準偏低時,食指往上指,示意學生要達到音高。
使用肢體語言類型:根據歌曲情感線索的發(fā)展運用表情控制和聲音感染引領學生表達歌曲情感。
(四)尾聲部分
教學內容:唱好歌曲的尾聲,表達依依不舍的情感,做好減弱處理。
教師肢體語言:教師通過用手畫拍子,力度較輕,歌曲末尾做減弱處理,通過手臂手掌逐漸下行表達減弱。
使用肢體語言類型:通過表露性類型的手勢語,直觀地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強弱的變化,做好漸弱的處理。
三、肢體語言輔助教學的作用分析
教師是知識信息的發(fā)出者,除了使用言語教學,肢體語言也能很好幫助教師進行知識信息的表達、情感的傳遞等。合理地利用肢體語言,能夠促進教學課堂的進度,讓學生全面具體清晰地接受知識。作為知識信息的接受者的學生而言,通過了解教師肢體語言,能幫助學生更易了解教師所表達的意思,所以肢體語言輔動教學是很有必要的。
四、中學音樂教師肢體語言輔助教學優(yōu)化策略
教師肢體語言在輔助教師傳遞知識信息教學效果的提升、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教學能力等方面都有著促進作用。優(yōu)秀的音樂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正確表達肢體語言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總結。以下為中學音樂教師使用肢體語言輔助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教師應加強對肢體語言認識的全面性
教師須對肢體語言輔助教學的特點和功能等相關理論有全面、清晰的認識,才能正確的運用肢體語言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閱讀關于肢體語言及教學的文獻和書籍豐富理論基礎,結合實踐、提高自身素養(yǎng)。
(二)應提高肢體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規(guī)范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狀態(tài)和學習內容,使用正確的肢體語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肢體語言教學不能代替語言教學,卻能將教學內容進行補充、解釋,輔助教師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們應該加強對肢體語言的了解,在課堂中合理恰當地使用肢體語言,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好教師。
參考文獻:
[1]張娜.肢體語言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20,9(24):90-91.
[2]宋揚.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學生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管窺[J].黃河之聲,2015(17):33.
[3]徐曉蕾.論舞蹈元素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價值與實施方略[D].洛陽師范學院,2015.
[4]宋艷瓊.讓音樂教學在律動中煥發(fā)生機——淺談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版),2010(02):119-120.
作者簡介:吳霞思,女,1997年正月十四日,湖南省平江縣,在讀碩士研究生,器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