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婧婧
黑色電影(法語:Film noir)出現(xiàn)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嚴格意義只指好萊塢出品的黑白電影,60年代以后具有黑色風格的影片,被稱為“新黑色電影”。其電影內容多以城市昏暗街巷為背景,反映犯罪和墮落的影片。國際環(huán)境漸漸變化后,大量在德國占領時無法看到的美國電影一下涌入歐洲,當時的評論家敏銳地捕捉到這些電影體現(xiàn)出與戰(zhàn)前完全不同的獨特風格,于是借用“黑色系列小說”的說法,將此命名為“黑色電影”。
嚴苛意義上講黑色電影不是一種類型影片,而是指主要歸屬在偵探片類型中或犯罪題材下的一種雜糅的影片風格,它可以和愛情片、動作片、劇情片甚至是喜劇片相結合。如史蒂夫·尼爾所說,黑色電影是一種獨特的電影現(xiàn)象,沒有存在過一種特定類型叫黑色電影。與其說是一種類型,不如說是一種視覺風格、一種特別的情緒意味感受。黑色電影形成于四十年代中期的美國,成為經(jīng)典類型電影之一。二十世紀中葉電視業(yè)迅猛發(fā)展,直接催化了經(jīng)典好萊塢時代的衰落,黑色電影的內容表現(xiàn)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呼應了“垮掉一代”的社會文化氛圍。全球經(jīng)濟危機的降臨對民眾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進一步加速了時代環(huán)境中厭倦、煩躁、消極不安的情緒。法國存在主義描繪的這個荒謬世界一切都是虛無的,將生活的意義和人類活動的行為均定義為徒勞,宇宙中的個體都是孤獨、失望、陰暗的,人本身是迷惘和困惑。德國表現(xiàn)主義電影風格獨樹一幟,戰(zhàn)亂時大量表現(xiàn)主義藝術家前往美國,給當時的美國帶來了先鋒電影實驗成果。這些都為美國黑色電影帶來了溫潤的生長土壤。以當時歷史大環(huán)境為背景基調,黑色電影接受了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的洗禮,同時致敬了德國表現(xiàn)主義電影的風格,當然黑色電影也是好萊塢自身類型電影不斷發(fā)展的產物。仔細研究美國黑色電影不難發(fā)現(xiàn)它與西部片和犯罪片有著清晰的脈絡關系,同西部片一樣都是講述關于英雄的故事,只是故事發(fā)生的地方不同。同犯罪片一樣都是反映社會人性的黑暗面,講述憂郁冰冷的城市陰暗故事。
與東方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不同,西方文化中一直存在一個“黑色世界”。它是一個灰暗調的世界,希望被悲劇充斥著,陽光變得模糊不清。隨著電影藝術的衍生黑色成為一種態(tài)度,調侃在后現(xiàn)代文化的邊緣,演繹出委身于商業(yè)化浪潮之下的新樣貌。視覺風格的垂喪感和中心主題的悲觀傾向成為判定新黑色電影的特征。
影片隨著黑色調子的蔓延,充斥著唾棄、迂腐和墮落在黑色電影中人性的丑惡面成為默認的主旋律,不堪的真相把那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撕得粉碎。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你我都不能改變也無從逃脫。當人們無力的揭開人性和社會的骯臟面時,心靈深處那種無法排遣的悲觀、恐懼、憂傷情緒便得以強化,最終演變成為對自我內在和周遭社會的背叛。詹·達米科在《黑色電影:并不過分的建議》中提到過,人類文明的進步?jīng)]有消磨掉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感,暴力、色情、冷漠變得越來越變本加厲。黑色電影就是將這種深深的絕望滲透整個銀幕,一種懷揣質疑的態(tài)度從敘事的各個縫隙中流露出來。黑色電影中對現(xiàn)存社會秩序以及法制的不信任和輕蔑是根源于人類心靈深處的幽暗意識。面對欲蓋彌彰的爾虞我詐,黑色電影就是在為人們提供一個可以窺探腐朽沉淪故事的幽徑。
黑色電影中描述著一個個充斥墮落和犯罪的欲望都市,故事的主人公被糜爛誘惑著,通過陰謀和詭計編織出現(xiàn)代社會的悲劇故事。黑色電影試圖通過反思的視角,釋放出隱藏在人們心中和社會各個角落中的絕望。大團圓的結局本是奢望,壓抑的情緒、恐怖的氣氛擠壓著人們最后的希望,最終垂頭喪氣地對人性和社會產生懷疑。無處排解的苦悶發(fā)酵成了不屑和拒絕,表現(xiàn)為對現(xiàn)存秩序的徹底失望甚至是詛咒,悲觀厭世的情緒直接催生了黑色電影創(chuàng)作的土壤。
“黑色”追求。主題的悲觀、對人道主義和當代社會文明以及人類理性的質疑是黑色電影的標本。此外,通常采用倒敘的方式將故事的結局展現(xiàn)在開篇,這種對敘事時間的特別之處,也體現(xiàn)出面對結果而無法作為的挫敗感。通過陰郁低沉的視覺語言讓觀眾迅速墜入這個無能為力的“黑色世界”中。
正如郝建在《影視類型學》中表述除了文化內涵,對于普通觀眾來講,黑色電影更接近一種主感官體驗,一種視覺風格。這種直觀的符號印記比敘事情節(jié)、人物關系以及主題邏輯都更容易讓人記憶猶新。其中的明暗對比是黑色電影的視覺符號,場景一般發(fā)生在城市里,雨夜街景、暮色的橋下、廉價的酒吧、狹長的巷道、幽閉的霓虹燈、高聳的墻壁,營造出冷冰冰的黯淡氣場,為悲憫和絕望鋪墊。黑色電影影像具有某些統(tǒng)一的特征,其中突出“黑色”藝術,包括低調攝影和高反差帶來的黑色元素運用。
“黑色”力量。白天與黑夜成為善與惡的象征。電影作為世界第七大藝術其發(fā)展從繪畫藝術中汲取了大量的養(yǎng)分。油畫作為西方平面光影的藝術,從文藝復興達芬奇的系列作品中可以窺探當時的藝術已經(jīng)嫻熟的運用光影來造型,后期的倫勃朗和卡拉瓦喬開始有意識的用光線等直接參與人物心理狀態(tài)和性格的描寫中。黑色電影中的低調攝影和高反差對照出現(xiàn)在黑白片的末期,指的是攝影脫離常規(guī)明亮的布光方式,燈光不再只是攝影的輔助功能,強化了燈光自身的造型功能。這種低調處理影片鏡頭的方式后期也被創(chuàng)作者沿襲運用。
在繪畫藝術中,灰暗部是畫面最為豐富的創(chuàng)作方法,高級灰是最能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功力的空間。低調攝影就是處理畫面灰暗關系的藝術,在暗調對比中,低對比有柔和、陰郁的感覺,高對比有更強烈的沖突感,制造緊張的心理效應。在黑色電影建立之初至今,用低調攝影風格表達簡單的明暗關系,追求不飽和的色彩處理來體現(xiàn)黑色電影的魅力。
明暗是由于光造成的,光明與黑暗的象征意義就是光的象征意義。通過低調攝影和低飽和度色彩處理,黑色電影的力量彌漫在銀幕的各個角落,浸染著觀眾的感受,滲透著黑色的主題意境。光影藝術將光割裂拆散,零星地灑向“黑色世界”,黑色電影作品中將光賦予了更多可能的符號意義。
“黑色”手段。黑色電影中低調攝影似乎已經(jīng)成為黑色電影的標志。低調攝影與其說和真實影像息息相關,不如說是為了更好表現(xiàn)悲劇主題。黑色電影在處理色彩時采用了不飽和處理的創(chuàng)作方式。與早期電影展示色彩方式不同,高飽和度的色彩表達給影片穿上了一層華麗的外衣。然而在黑色電影作者的創(chuàng)作中色彩并不能更好的幫助受眾獲得敘事體驗,甚至會分散注意力失去“真實感”。隨著攝影師對色彩運用的慎重,出現(xiàn)了“減色”處理。同時,由于黑色電影主題傾向的需求,顯得不飽和處理色彩的藝術效果更貼合。黑色電影更像是彩色畫面中的黑白灰。
“黑色”因子。強烈對比下的黑白光影效果,為了營造黑色影響的特殊氣氛體現(xiàn)空間的真實性,低調攝影被嫻熟地運用其中。具體表現(xiàn)為對投影的表達,反面角色拖著長長的影子奔跑在雨夜的街巷中,甚至是將人物通過光影關系處理為剪影來表達畫面引申寓意。
濕漉漉的幽閉空間是黑色電影的經(jīng)典畫面,陰冷潮濕的下水道、淅淅瀝瀝的雨中街道、煙霧彌漫的城郊外,黑色電影對水的迷戀構建出一座神秘的影像古堡。水可以在畫面中形成高光點,提高畫面的反差度。通過這種獨特的氣質增強觀眾對黑色電影的共情感染力,從而更有效的幫助黑色敘事及主題的表達。
畫面構圖常通過低角度攝影展現(xiàn)傾斜甚至扭曲的畫面美感,通過物象的具體表達來體現(xiàn)視覺上帶給人的煩躁,從而強化主題中心。例如,百葉窗切割出斑駁的光影投射在人物身上灑在房間里,制造出不安恐慌或是孤獨寂寞的氛圍。
有評論稱“黑色電影是商業(yè)化電影之中最接近藝術電影的一種。”新黑色電影的發(fā)展早已擺脫了純粹視覺元素堆砌的廢墟,逐漸沿著黑色大道探索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哲學內涵。隨著全球文化的不斷交融,黑色電影必將拓展多元表達,堅持電影類型中獨特的視角來講述黑色光影中的人性善惡。商業(yè)電影貪婪吮吸著實驗電影的果實,藝術電影(黑色電影)也應該可以借鑒商業(yè)電影化因素繼續(xù)發(fā)展。黑色電影不該被商業(yè)浪潮拒之門外,更不該被塵封于這個即將“娛樂至死”的時代。因為黑色電影或許是對人性邪惡一面的一種直面,那是一種勇敢的發(fā)人深省的人類自我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