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婕
蘭州交通大學
在漢語中,大多數的虛詞都是單獨使用的,但也有一小部分的虛詞是需要搭配使用的。這些需搭配使用的虛詞有一定的規(guī)則及其固定的搭配格式,因此在日常使用中不能隨意改變使用位置,否則將不符合通常的語言習慣,從而影響語言的表達。因此,漢語學習者在學習當中,若沒有完全掌握虛詞的正確搭配,就會出現詞不達意,語序混亂的情況。
例1:他對漢語或英語都很精通。
例2:他學習很努力,但是成績依舊不高。
在例1中,“或”表示兩個或多個選擇其一,“都”表示全部,因此“或”不能與“都”搭配,應該把“或”改為“和”。在例2中,有“但是”一詞,表示轉折,但是“依舊”不能用于表示在轉折的句子中,因此該句應使用“仍舊”來表示轉折,也屬于搭配不當的偏誤。
虛詞的位置是根據句子的用法需要以及虛詞自身的表意特點來確定的,因此在使用虛詞時,要注意它們在句子中的位置,如果位置使用不當,就會造成表不明甚至會改變句子原本要表達的意思。
例3:張老師除了懂韓語外,王老師也懂韓語。
例4:他因為名字中有個“江”字,所以,大家都叫他“江哥”。
在例3中,“除了”應放在張老師之后,造成整個句子表意不明,語序混亂,因此“除了”應放在句首。在例4中,前后的主語不同,虛詞要用在主語前,所以“因為”應放在“他”之前。由此類推,若前后主語相同,那么虛詞就要用在主語之后。
在漢語中,有一類特殊的虛詞叫做關聯詞。通常來說,關聯詞語在句子中有固定的位置,如,“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如“然而”、“卻”等,只能用于后一分句。因此,對于漢語學習者而言,關聯詞的位置及其搭配對他們來說極易混淆,因此常常由于關聯詞的使用不當,造成語用偏誤。
虛詞的比較數量少,并且沒有實際的詞匯意義,但是它在漢語中的使用頻率卻很高,原因就在于虛詞意義抽象且用法靈活。在漢語中,有許多的字字形字音相同,但是將它們應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會有截然不同的意思。
例5:跟妹妹聊天。跟他一起走。
叫妹妹打碎了。叫了她一聲。
就按老師說的做。按了幾下按鈕。
請把窗戶關了。我來把門。
在以上句子當中,左側的句子中劃線的詞為虛詞;右側的句子中劃線的詞為實詞,表動作。由此可見,漢語學習者若沒有理解這些詞在句子中所充當的成分,就無法掌握這些虛詞的正確用法,在使用中極易混淆。除此之外,由于漢語中動態(tài)助詞“的”與結構助詞“的”以及“了1”“了2”的用法復雜抽象,用法靈活,及易造成漢語學習對虛詞的不理解和意義的混淆。
綜上,若只是用傳統的虛詞教學方式,即給學習者講解各虛詞的使用規(guī)則,學習者很難理解并掌握虛詞在具體句子中的正確用法。因此筆者認為,若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使學習者在具體情景中學習并理解虛詞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習者掌握某個虛詞的具體用法,減少語用偏誤,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情景教學法也稱視聽教學法,英國帕默(H.E.Palmer)和霍比恩(A.S.Hornby)等人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一種視聽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他們認為,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使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自然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自然“習得”語言,達到培養(yǎng)學生交際和運用語言能力的目的。1930年—1960年是情景教學法發(fā)展形成期,在1954年,古希里納(Guberina)提出利用電視、電影、錄像、錄音等電教設備重現實際生活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耳聞其聲,通過具體情景學習外語,培養(yǎng)對外語的邏輯思維、理解和形象感知能力。
自情景教學法傳入中國,國內學者為了使這一教學法可以更好地適用于課堂之中,對情景教學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于瑤(2003)在《情景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中提出,“所謂情景教學法主要是指在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指導下,在從認知方面教授語言結構要素和功能的同時,利用并創(chuàng)造各種情景,使學生沉浸在豐富的、自然或半自然的言語習慣環(huán)境之中,使他們在自然或人為的情景中接觸并輸入大量的語言材料,并用類似的話語模式表達自己對社會、對客體主體的認知,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盵1]
也就是說,情景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是指教師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地采取一些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某種生動形象而且富有感情色彩特定的場景,如利用多媒體資料、表演話劇、模擬交流場景、旅游觀光、課堂游戲等,使學生自然的融入到真實自然的學習情景,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目的語。
根據情景教學法的定義,筆者認為情景教學法有如下幾個特點:
(1)真實性。在情景教學法之下,教師必須要創(chuàng)造真實的學習情景,將學習者置于相對真實的場景之中,使他們更好地接受目的語知識,這不僅可以使學習者在接近于真實的語境中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后產生自然的真實情感,還可以使學習者學會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下如何去合理的運用在課堂上所學的語法知識,從而在顯示生活中順利地進行交際活動。
(2)趣味性。情景教學法所采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這種“不確定性”的教學環(huán)境之下,課堂的形式豐富多彩,課堂氛圍和諧輕松,課堂的趣味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這種趣味性的課堂之下,將教與樂相結合,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習者的散發(fā)思維,增強學習者在實際學習中的自信心。
(3)直觀性。學習者可通過教師提供或創(chuàng)造的相對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進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再通過直覺觀察和情緒體驗,便可獲得客觀的知識材料。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般以交際性為基本原則,一切以實際出發(fā),以學習者為中心。在這個原則之下,虛詞的情景教學注重上下文語境和情景語境,教師大多會創(chuàng)設相對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和利用多媒體進行情景教學這兩個方面進行虛詞的情景教學。
漢語學習者常常會將一些結構相同,字形相似的虛詞混淆,因此,教師可以將這些虛詞引入情景教學中,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一個相對熟悉而又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幫助他們掌握此語言點。
如介詞是虛詞的一種,使用的頻率不僅很高,其用法也是比較復雜的。在漢語中,介詞不能單獨使用,必須置于名詞、代詞或某些短語前組成介詞短語。學習者很難靠理解去掌握介詞的具體用法,因此可以借助情境來掌握其用法。語法點介詞“除了……以外,還……”與“除了……以外,都……”,這兩個詞結構相同,但由于一字之差,使兩個句子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用法?!俺酝?,還……”表示排除已知,補充其他,有“一共……”的意思?!俺恕酝?,都…….”表示排除特殊,有“只……”。若只是學習者講解二者的意思及區(qū)別,那么學習者很容易將二者混淆,因此教師可創(chuàng)設一定的交際環(huán)境,幫助學習者理解與運用。
傳統的情境教學法是一種視聽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多借助多媒體,試圖給學習者展示并創(chuàng)設真實可信的交際環(huán)境,使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習者在具體情境中學習具體的語法點。虛詞的學習本身就是繁雜而枯燥的,此教學方法不僅能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還能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漢語中語氣詞用來表示語氣,“的、了、吧、呢、嗎、啊”是最基本的語氣詞。不同的語氣詞所表示的語氣以及情感都是不同的,漢語學習者在學習這些語氣詞時,可能會混淆部分語氣詞的用法,不理解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哪?因此在交際中,語氣詞的錯誤使用可能會造成交際失敗。因此,將語氣詞置于具體情境中去突出所表示的語氣,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習者理解。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例如通過電影、電視、PPT課件等視聽相結合的材料,結合具體語境(說話的場景、說話人的體態(tài)及說話人語言的感情色彩),向學生講解各語氣詞的使用情況。利用多媒體,采用視聽相結合的方法,將相對真實的生活場景帶入課堂,使學生最大程度的進入這種場景中,讓他們以一種放松的心態(tài),自然、有效地接受相關語法知識。
除此之外,漢語虛詞中的嘆詞、擬聲詞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都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體這一形式進行學習,在教授其他語言點時穿插教學,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將情景教學法融入到虛詞教學中,很大程度上能夠減少學習者學習虛詞的阻礙,可以讓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具體的虛詞在具體的語境下改如何使用。但是教學者在設置情境時要選擇得當,只有在合理的情景下才能有校的提高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否則會適得其反。因此,將情景教學法有效的應用到虛詞教學中,還需要教學者進一步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