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王亦瑞
湖南農業(yè)大學東方科技學院 長沙 410128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傳統(tǒng)文化里有很多富有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東西正在等待人們的再發(fā)掘、再認識和再傳承。例如“屈原”、“鄭和”等曾經在中國歷朝歷代活躍并有著深厚群眾基礎的歷史人物形象便是其中一個類別。
在當下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人都在關注如何找到恰當的、切實可行的切入點和途徑,讓這些中國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在現代生活中走入日常、走入年輕人的生活。這其中,集信息、情感、趣味、互動于一體的表情符號便成為了傳播這種文化的橋梁。通過表情符號傳遞情緒和信息,符合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性格特點,也體現了中國人注重人情和禮儀的社會傳統(tǒng),在悄無聲息之間,自然而然地將中國文化傳播開來。
鄭和作為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被世人所知。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在中國的對外經濟、文化交往上起到了積極和顯著的作用。鄭和的外交才能、軍事謀略以及精神品質被世人所稱頌。
為了與西洋各國建立友好關系,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鄭和奉命出使海外。在下西洋的過程中,為解決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矛盾,為建立亞非國家區(qū)域間的和平局勢,鄭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獲得了顯著的成效。隨著海外諸國間種種復雜矛盾的逐步解決,“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yè)”,亞非國家間的貿易交往、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國和沿途國家的貿易往來、中華文化的向外傳播,也在這種和平局勢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鄭和下西洋航線之路的開拓,為之后發(fā)展亞非各個沿海國家和地區(qū)之間縱橫交錯的海上交通,溝通和加強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圖1 鄭和人物形象
1.文化傳播與傳承的目標設定
1)其一,傳承中國設計平和舒緩、意向派的審美風格;
人物輪廓采用黑色細線線條,色彩上體現中國傳統(tǒng)的低飽和度的用色規(guī)律,大面積使用飽和度較低的暖黃色,同時借助小面積飽和度較高的色彩讓表情包有積極、活潑的視覺印象,使表情包整體給人一種平和舒緩又能夠引人注目的中國風。同時,在形象再塑上遵循中式審美的“意象派”的設計法則,將鄭和的人物個性特征和職業(yè)特點通過抽象符號化的表情、體態(tài)再現出來。綜合多方面中式審美的設計特點,讓表情包與有著中國文化骨血的用戶產生共鳴。
2)其二,表情包語言采用古語,回避當下網紅用語;
在各種網絡用語、網紅用語不斷涌現的網絡時代,作為研究對象的表情包嘗試使用中國經典古語,以語言為橋梁,傳遞中國文化,塑造鄭和的人物個性特征和職業(yè)特點,同時也彰顯了中國人文價值觀,如:“告辭、善哉善哉、宰相肚里能‘撐船’、容我思量一二、小不忍則亂大謀、信而禮之、人生難得一知己、舉頭三尺有神明、行天道、妙、和氣生財、大局為重、在下知錯了、吾來也、世事難料啊、多謝、接旨、原來如此、打個盹”等。
2.萌趣、富有親和力的風格設定
當下“萌”、“趣味”化的設計已經獲得人們普遍的青睞。在前期表情包風格的研究調查中,通過問卷調研,得到了相關的、客觀的設計依據。例如在以“屈原”形象來設計的表情包中,對表情包風格進行選擇時,62.46%的用戶選擇了圖2,而對屈原形象的選擇中,52.43%的用戶選擇了圖3。該數據結果也印證了當下大眾對表情包使用狀況的日常印象。
圖2 選項30的表情包風格
圖3 選項39的屈原形象
因此,此次針對“鄭和”展開的表情包設計,整體人物設計風格定位為Q版,人物表情的變化、神態(tài)的呈現、動作的設計,在遵循鄭和本人的臉型、形象特征的基礎上,采用了萌趣的風格設定,簡化著裝、精簡臉形,去除法令紋、眉心紋等,使人物更加年輕可愛,討人喜歡,讓歷史人物在受眾中產生更好的親和力。
3.富有情境化的視覺設計,讓表情包更有感染力。
通過前期研究數據發(fā)現,提供更豐富信息的表情包,往往能獲得更好的使用頻率。因此,此次表情包中設計了“海事偵查”、“暈船”、“困了累了睡個覺”、“航海出發(fā)”、“應對變幻莫測的外交紛爭”、“接受皇命”、“思考對策”等有情景感的畫面,表達出更立體、更有感染力的信息。也借助這些情境,更好地交代了鄭和的個性及職業(yè)特征。
4.強調人物的個性和職業(yè)特點,傳遞中國人文價值觀。
作為歷史真實人物的表情包設計,為了使表情符號更加有血有肉,讓知曉其人物背景的用戶產生共鳴,通過前述三點的實施,強調人物的個性和職業(yè)特點,來立體呈現鄭和這樣一位有智謀、有膽識、有胸襟的航海家及外交家,并從中傳播了中國人的人文價值觀。
基于上述設計原則,完成圖4所示“天有不測風云”鄭和系列表情包,以及圖5所示“吾來也”鄭和系列表情包:
圖4 “天有不測風云”鄭和表情包系列
圖5 “吾來也”鄭和表情包系列
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雖然歷史人物已遠去,雖然很多文化元素面臨失傳,但是其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審美哲學卻依然鮮活,并可以通過我們不斷的努力在新的載體上得到傳播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