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瑋,楊蘭娜,楊紅偉
(1.天津醫(yī)科大學寶坻臨床學院; 2.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醫(yī)院眼科,天津 301800)
翼狀胬肉是眼科臨床上一種常見疾病,在我國患有該疾病人數(shù)達到2000~5000 萬,發(fā)病率約2%~5%。目前針對該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是翼狀胬肉切除術聯(lián)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1-2],然而手術可能會對淚膜功能產生影響,術后患者常出現(xiàn)眼部干澀、異物感及灼燒感等干眼癥狀[3],而翼狀胬肉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瞼板腺功能障礙,瞼板腺末端導管堵塞將導致瞼酯分泌減少,以致淚膜的水液層蒸發(fā)速度加快,導致淚膜功能異常,出現(xiàn)干眼癥狀[4],當翼狀胬肉合并瞼板腺功能障礙時,術后患者干眼癥狀會更加突出。近些年研究[5-6]表明瞼板腺按摩聯(lián)合地夸磷索鈉對翼狀胬肉切除術后干眼癥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鑒于此,筆者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探討瞼板腺按摩聯(lián)合地夸磷索鈉治療翼狀胬肉切除術后干眼癥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翼狀胬肉切除術后干眼癥患者56例73眼,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36眼,男18眼、女18眼,年齡54~71歲、平均(61.95±5.38)歲;觀察組37眼,男17眼、女20眼,年齡53~72歲、平均(62.35±6.11)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入選標準:1)角膜鼻側原發(fā)翼狀胬肉;2)瞼板腺分泌量異常或分泌物異常;3)無長期眼科藥物史;4)無內眼手術史。排除標準:1)復發(fā)性胬肉者;2)眼瞼炎、瞼緣炎等眼瞼異常者;3)慢性淚囊炎、過敏性結膜炎、角膜炎者;4)有眼部外傷或手術史者。
2組均予以翼狀胬肉切除聯(lián)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對照組術后2個月后開始滴地夸磷索鈉滴眼液(參天株式會社能登工廠),每日4次,持續(xù)1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術后2個月后開始每周采取熱毛巾敷患眼,每次熱敷持續(xù)20 min,然后進行瞼板腺按摩,具體方法如下:護理人員手持棉簽由瞼板腺邊緣開始,向瞼板腺內部旋轉移動擠壓按摩,緩慢地擠出瞼板腺分泌物,并用棉簽拭去分泌物,按摩持續(xù)5 min,直至分泌物顏色清澈、分泌量減少,按摩結束后,用滴眼藥水清潔瞼板腺開口。
觀察2組治療前1 d、治療后各時間點(1 d、1周、2周、1個月)眼表疾病指數(shù)問卷(OSDI)評分、淚膜破裂時間(BUT)、淚液分泌試驗(SIt)及臨床療效。
1)OSDI。研究組自行設計問卷評估2組干眼癥狀和視覺功能影響,問卷包含6個視力相關問題,3個眼表癥狀問題,3個環(huán)境因素反應問題;評分標準:偶然出現(xiàn)1分,一般時間出現(xiàn)2分,多數(shù)時間出現(xiàn)3分,持續(xù)出現(xiàn)4分;問卷滿分100分,總分越高,表示干眼癥狀和視覺功能影響程度越大。2)BUT。將熒光素鈉溶液(天津晶明新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滴入術眼,待3次瞬目后平視前方,應用10倍的鈷藍光來觀察最后一次瞬目至黑斑出現(xiàn)的時間。3)SIt實驗。將有刻度的濾紙反向折5 mm,放入術眼結膜囊的中外部1/3的部位,閉眼5 min后取出,測量濾紙濕潤長度。4)臨床療效判斷標準。顯效:術眼在裂隙燈顯微鏡(尼德克株式會社)下檢查瞼緣形態(tài)明顯改善,恢復正常,同時眼部干澀、癢感、灼燒感消失;有效:瞼緣形態(tài)有所改善,形態(tài)體征好轉,眼部干澀、癢感、灼燒感好轉;無效:瞼緣形態(tài)無改善,眼部干澀、癢感、灼燒感依然存在且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術眼例數(shù)/總術眼例數(shù)×100%。
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各時間點(1 d、1周、2周、1個月)OSDI評分顯著降低,且觀察組各時間點OSDI評分降低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OSDI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各時間點(1 d、1周、2周、1個月)BUT顯著延長,且觀察組各時間點BUT延長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BUT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各時間點(1 d、1周、2周、1個月)Slt試驗淚液長度顯著延長,且觀察組同時間點SIt試驗淚液長度延長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SIt試驗淚液長度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翼狀胬肉是長在瞼裂部球結膜與角膜上的一種贅生組織,為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發(fā)病機制主要是因戶外紫外線接觸、風沙、日光等外部誘因及基因遺傳等內因多種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7]。翼狀胬肉形狀如昆蟲翅膀,可以侵犯角膜前彈力層,從鼻側向瞳孔方向發(fā)展,引起視力下降、異物感、畏光、眼紅等癥狀,隨著侵入角膜緣范圍的擴大,甚至侵入瞳孔緣時,翼狀胬肉會遮擋眼內,影響美觀和視力。目前翼狀胬肉切除術聯(lián)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是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案,但手術改變了角膜上皮與淚膜的界面張力平衡,加上術中機械損傷會影響淚膜穩(wěn)定,導致淚液分泌減少,術后患者常出現(xiàn)眼部異物感、癢感、灼燒感等干眼癥狀。出現(xiàn)干眼癥的主要原因是翼狀胬肉切除過程中切除了大量結膜,使得杯狀細胞數(shù)量和黏蛋白分泌量減少,同時淚腺受到損傷,導致水液層分泌量減少,繼而對眼表結構造成破壞[8]。瞼板腺具有增強淚膜穩(wěn)定、減少淚液蒸發(fā)的功能,當瞼板腺受損出現(xiàn)瞼板腺功能障礙時,瞼酯分泌減少,導致淚膜脂質成分和結構異常,淚液蒸發(fā)增強,出現(xiàn)上述的干眼癥狀,亞洲人群瞼板腺功能障礙患病率有46~69%,瞼板腺功能障礙與翼狀胬肉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相互影響,臨床上翼狀胬肉合并瞼板腺功能障礙患者較多[9]。
在治療干眼癥時,地夸磷索鈉滴眼液成為廣泛應用的一類藥物,地夸磷索鈉通過與P2Y2受體結合來刺激結膜,促進黏蛋白的分泌,同時地夸磷索鈉能夠提升脂質的形成,增加膽固醇和磷脂,刺激瞼板腺生成脂質小泡[10]。瞼板腺按摩,通過擠壓、緩揉瞼板腺,可以起到擴張瞼板腺開口、疏通瞼板腺管道,使得瞼板腺能夠分泌并排出更多的脂質,對淚膜穩(wěn)定起到修復作用,聯(lián)合瞼板腺按摩和地夸磷索鈉滴眼液治療方案對翼狀胬肉切除術后干眼癥治療起到良好效果[11]。本研究結果提示,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各時間點OSDI評分顯著降低,且觀察組各時間點OSDI評分降低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OSDI問卷對病人主觀感受進行量化評分,評分降低表明觀察組的患者主觀感受明顯好轉,淚膜穩(wěn)定性得到恢復,治療效果明顯。該結果與楊帆[12]的臨床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提示,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各時間點BUT顯著延長,且觀察組各時間點BUT延長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瞬目后,淚膜中水液層在表面張力及蒸發(fā)的作用下,淚膜逐步變薄,淚膜外側面向內側面靠近,與內側面接觸時即淚膜破裂。BUT是最為常用的檢測淚膜穩(wěn)定性的方法,為干眼癥的診斷指標之一,淚膜越穩(wěn)定,瞬目后淚膜持續(xù)的時間(破裂時間)越長,表明該種治療方案更能維持淚膜穩(wěn)定,緩解干眼癥狀。高雯等[9,11]的研究結果也說明了這一點。本研究結果提示,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各時間點SIt試驗淚液長度顯著延長,且觀察組同時間點SIt試驗淚液長度延長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SIt試驗是淚腺功能檢查的常用方法,通過濾紙濕潤長度來反映淚液分泌量,>10mm為正常值,<5mm為異常。淚液長度增加,表明地夸磷索鈉滴眼液發(fā)揮作用,淚液分泌量較治療前有增加,干眼癥狀緩解。本研究結果與王怡麗[13]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提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地夸磷索鈉聯(lián)合瞼板腺按摩治療方案優(yōu)于單獨地夸磷索鈉滴眼液的治療方案。
總而言之,瞼板腺按摩聯(lián)合地夸磷索鈉滴眼相較于單獨地夸磷索鈉滴眼液治療方案,治療后患者OSDI分數(shù)更低,淚膜破裂時間更長,同時SIt淚液長度更長,治療有效率顯著提升,具有較為積極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