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藝術(shù)家Sue Trevor 02 希望我的花園能像我的刺繡一樣色彩繽紛、生機勃勃。 03被染色后的布料是我制作紡織物品最基本的材料。 04正在著手制作一個以彩虹為靈感的香包 05像花一樣的容器,可以存放一些類似巧克力般大小的小物件。 06我喜歡嘗試各種挑戰(zhàn),剖析物體的結(jié)構(gòu)并將其轉(zhuǎn)換為我的紡織物品。 07在春日午后的花園里,這個色彩斑斕的茶壺讓喝茶變得有趣。 08將用于展覽的作品 09這是一件帶框架的鏡子,它在春天里反射出我花園的樣子。
藝術(shù)家Sue Trevor喜歡去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物體的結(jié)構(gòu),并以紡織品的形式再現(xiàn)它們。她將刺繡、貼花與絎縫技術(shù)相結(jié)合,精心縫制一系列有趣的藝術(shù)品,這些作品中包含我們常見的許多東西,如茶壺、收音機等。在具體的制作過程中,Trevor首先會對她要復制的物品進行研究,并繪制相應(yīng)的圖案。每件作品上都覆蓋著縱橫交錯的縫合線跡與不同面料肌理,所得到的作品有著珠寶般的質(zhì)感,并如同花朵一般繽紛燦爛,這些靈感皆來自她在拉夫堡的花園。
賞堂前花開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的山居生活,一直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們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之一。宋代名家許古曾寫過一首詞:“窗間巖岫,看盡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曉山高。”其所描述的景象剛好滿足時下人們對回歸自然生活的向往。人們越來越希望所居之處被自然風光所環(huán)繞,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正是東方人精神上一直追求的理想居所。然而,現(xiàn)代都市生活中的人們被困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工作與家庭兩點一線,仰望藍天白云的時光都很少,山水田園夢已遙不可及。即便如此,都市人仍在不斷尋求“偷得浮生半日閑”式的生活方式,從都市的浮躁、緊張中抽離出來,到綠水青山里赴一場心靈的旅行。對于他們而言,雖不可能再完全回歸山居,但它仍可以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隨著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多地在城市周邊打造出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旅產(chǎn)業(yè),城市周邊游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在離重慶市區(qū)不遠的武隆仙女山,一處充滿東方詩情畫意的山居一歸原小鎮(zhèn),以翩躚的姿態(tài)驚艷而來,還都市人一個魂牽夢縈的山居夢。
“歸原小鎮(zhèn)”位于中國重慶市武隆區(qū)仙女山,海拔1100米,基于百年古村荊竹村開發(fā)改建而成。荊竹村雖與武隆仙女山風景區(qū)咫尺之隔,卻一直無人問津。村里的年輕人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早已離開家鄉(xiāng),奔赴夢想。這片廣袤深厚的土地上,只留下一群孤獨的守望者,默默耕耘著四季,播種著希望。路遙的《人生》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用鋤頭在大地上寫下了無數(shù)的詩行?!边@群“土地上的詩人”裹挾著土地的氣息,身上涌動著大地的靈魂,承載起土地的重負,無論世事如何變幻,依舊與土地靜默相守??蛇@個被歲月濡染過的古村落,不該是沉默的姿態(tài)。于是,一幅鄉(xiāng)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在這里徐徐展開。
夜幕降臨,歸原小鎮(zhèn)恢復了寧靜,在月光、燈光的交相輝映下,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