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佳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21400)
在古箏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各個古箏流派的技法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在如今呈現出各派技法紛呈的局面,右手作為演奏中的“骨骼”,左手作為演奏中的“血肉”都體現出流派之間的差異。山東箏派作為傳統五大箏派之一,有一套自成系統的演奏技法。箏曲《四段錦》作為山東箏派代表之一,自然也包含了山東獨特的技法。具有山東特色的技法與山東的風土人情息息相關,如滑音的直率模仿了山東方言的樸素直爽,大指的剛勁有力表現出了山東大漢的熱情粗獷。古箏的演奏中右手的彈奏是必不可缺的,樂曲的節(jié)奏、力度、速度等許多基本要素都是由右手決定的,右手的基本指法有勾、托、抹、撮、搖等。左手在演奏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覷,左手可以起到潤色的作用,正所謂“以韻補聲”,左手的基本指法有滑音、按音、顫音等。
在山東箏曲中花指大多為正板花,正板花是指在曲子中在正拍上占有時值的花指。正板花在此曲中的第四段中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山東箏曲的花指占時值,花指的彈奏不同于現代大多數箏曲,現代大多數箏曲的花指后跟食指的抹,山東箏曲的花指后跟中指的勾,見前圖?;ㄖ缚砷L可短,具體見花指所占時值。
古箏作為中國本土樂器之一,音色優(yōu)美,音域寬廣,深受國人的喜愛,是當今學子學習的熱門樂器之一,古箏名曲更是各大活動的熱門伴奏。在眾多流派中山東箏派占有重要地位,箏曲《四段錦》隨著山東箏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以傳統和創(chuàng)新并存,技巧和韻味共生,成為山東箏派的代表作品,在古箏文化殿堂占有一席之地。
從山東傳統箏曲《四段錦》演奏技巧層面可得:此曲多次運用了山東箏派所常用的技法,如可仿“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小搖,輕巧活潑的點指等,都使樂曲深入人心,樂聲余音繞梁。更夯實其山東箏派代表作地位的是此曲開創(chuàng)了雙手彈箏的先河,將左手加入彈奏,為此后的樂曲創(chuàng)作打下了基礎,豐富箏的演奏方式,推動了箏文化的發(fā)展。箏曲《四段錦》中多樣的演奏技巧、多變的節(jié)奏型、悅耳的旋律以及深邃的內涵,使古箏演奏者技巧更加精湛、情感體驗更加豐富。箏曲《四段錦》是了解山東箏派的演奏風格和演奏技巧的優(yōu)勝之選。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是我國文化賴以蓬勃發(fā)展的根基,中國傳統音樂也是當今中國新音樂賴以發(fā)展的根基。音樂作品《好漢歌》在如今紅遍大江南北,旋律更是朗朗上口,但它是在河南民歌《王大娘補缸》的基礎上形成的,兩首樂曲的旋律有相似之處,可見傳統音樂是新音樂的創(chuàng)作源泉之一。古箏文化亦是如此,各大古箏派別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作了許多各具特色、流派鮮明的作品,這些傳統箏曲為當今的創(chuàng)作型曲目打下了基礎,開辟了天地。正因如此,傳統曲目的傳承至關重要,無論在傳統曲目的演奏、教學中都應明確各派的特色、突出各派特點,以融會貫通,進一步發(fā)揚古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