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運
(百色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廣西 百色,533000)
腦出血后遺癥患者均為老年人,在接受臨床長期治療后,若未獲得顯著治療效果,患者可因擔心疾病進展、治療效果等造成較大心理壓力,從而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同時部分可造成疼痛的疾病也對患者生理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導致臨床依從性降低,治療效果下降,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1]。針對此類患者,臨床只可通過相關護理措施改善其負性情緒、減輕疼痛,而常規(guī)護理干預缺乏針對性及個體性,僅由護理人員遵循相關制度給予患者統(tǒng)一、系統(tǒng)的護理措施,因此不同患者可獲得不同護理效果。心理護理干預針對患者不良心理情緒采取相關措施,通過緩解負性情緒,改善患者面對治療時產(chǎn)生的抗拒等心理,提高臨床依從性,從而改善患者病情,促進康復[2]。本文現(xiàn)針對我院80 例腦出血后遺癥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心理護理干預對負性情緒及疼痛緩解率的影響。
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我院于2020.3-2021.3 期間收治的80例腦出血后遺癥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及干預組,各40 例,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IRB-2020-289)。常規(guī)組男女比22:18,最小65 歲,最大87 歲,均值(76.35±8.66)歲,其中偏癱16 例,吞咽困難12 例,言語功能障礙12 例;干預組男女比20:20,最小66 歲,最大89 歲,均值(76.86±8.35)歲,其中偏癱17 例,吞咽困難14 例,言語功能障礙9 例。所有患者臨床基本資料完整且組間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均為腦出血后遺癥;②存在焦慮、抑郁情緒及明顯疼痛感;③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評分≧7 分;④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配合。排除標準:①需采用外科手段治療;②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或惡性腫瘤者;③血液系統(tǒng)疾病。
常規(guī)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包括為患者建立舒適治療環(huán)境,制定合適的飲食技術,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健康宣教,針對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給予心理疏導,指導患者遵醫(yī)囑正確用藥。干預組: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如:①患者入院后其責任護士在第一時間內(nèi)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如文化程度、性格、愛好、家庭背景等,根據(jù)上述信息采取合適的方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如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護理人員在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時需注意語言要易于理解,盡量口語化;面對性格暴躁的患者時,護理人員需態(tài)度柔和,語速慢而柔和,避免因多次講解造成患者煩躁。②在進行日常護理時由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通過日常溝通了解患者心理存在問題及基本需求,通過溝通、聽音樂等方式緩解患者內(nèi)心情緒,并針對擔憂治療結果的患者可適當舉例治療成功的患者,或舉行病友會,讓同種疾病不同治療階段的患者聚集并交流臨床治療心得及感受。③當患者出現(xiàn)疼痛現(xiàn)象時,護理人員需現(xiàn)對其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并根據(jù)評估結果采取相關措施,如劇烈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可遵醫(yī)囑給予適量鎮(zhèn)痛藥物;疼痛較為輕微的患者可通過按摩、聊天、聽音樂、看電視劇等方式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并緩解疼痛。
(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及抑郁自評量表評估兩組患者負性情緒[3],評估時間分別為干預前及干預1 個月后,兩種量表評分滿分均為100 分,SAS:>69 分為重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50~59 分為輕度焦慮;<49 分為不存在焦慮;SDS:>73分為重度抑郁,63~72 分為中度抑郁,53~62 分為輕度抑郁,<52分為不存在抑郁。(2)根據(jù)VAS 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緩解率[4],主要分為完全緩解:VAS 量表評分為0 分,無痛;部分緩解:VAS 量表評分為≦3 分,輕度疼痛;輕微緩解:VAS 量表評分為4~6 分,中度疼痛;未緩解:VAS 量表評分為7~10 分,重度疼痛;疼痛緩解率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輕微緩解)/總例數(shù)×100%。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 及SDS 評分無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均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負性情緒(n=40,分)
干預組疼痛緩解率(92.50%)高于常規(guī)組(70.00%),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疼痛緩解率(n=40,%)
腦出血后遺癥患者通常需要長期接受臨床相關治療,而由于病情進展較慢,因此治療效果并不顯著,且患者存在一定肢體障礙,受到病情嚴重程度影響,可對生理及心理造成較大負擔[5]。
因此護理干預對緩解內(nèi)科護理疼痛,改善負性情緒具有重要意義,而常規(guī)護理模式是在系統(tǒng)化的護理制度及措施的基礎上開展的,由護理人員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為臨床患者進行護理,因此忽略了不同患者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從而導致臨床護理效果存在差異,部分患者相關癥狀可得到有效改善,而部分患者護理效果欠佳。心理護理干預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特點及需求采取針對性、個體性的干預措施,通過給予不同患者相應的護理措施,對科室內(nèi)每一位患者均可起到顯著護理效果,并有效改善其負性情緒[6]。
綜上所述,應用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腦出血后遺癥患者負性情緒,提高疼痛緩解率,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