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財經
作為荔枝上市后的第二份年報,雖然全年下來公司仍是虧損,但虧損已經收窄。2020年全年營收15.03億元,同比增幅為25%,凈虧損8 220萬元,與2019年的凈虧損1.33億元相比收窄38%。
值得一提的是,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荔枝從2020年第三季度開始已經實現了盈利,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凈利潤分別為60萬元和540萬元。
2013年成立的荔枝,從近年公布的財務數據來看,過去三年,雖然營收數據持續(xù)增長,但一直都處于虧損狀態(tài)。
2017年、2018年、2019年,荔枝的營收分別為4.5億元、8億元、11.8億元;同期,凈虧損則分別為1.5億元、934.2萬元、1.3億元。直到2020年上市之后,荔枝才終于迎來了首次的季度盈利。
當然,近來不少敲鐘上市的企業(yè),也是希望一邊上市募集資金,一邊繼續(xù)“燒錢”引流量,再趁機尋求更好的盈利模式,所以筆者愿意這樣說,一年之內荔枝便能開始盈利,至少從商業(yè)模式上來說比較穩(wěn)定,君不見,京東也一直在虧損。
當然,對股民或者投資者來說,一家公司能不能迅速實現盈利,倒不是那么重要,關鍵還是整個商業(yè)模式和盈利點,能不能說得通。但是,回看荔枝的營收數據,公司雖然走上了盈利之路,但利潤來得卻并不踏實。
先看看荔枝的收入組成,在招股書中,荔枝將自己定義為UGC在線音頻平臺,說的是聲音的故事,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聲音”的直播間,而這樣的平臺,荔枝的主要收入來自用戶對播主的打賞禮物,即來自音頻的收入。
音頻收入在荔枝整個收入中的占比一直很高,且逐年攀升,剩下個位數占比的收入,則由廣告、播客等其他方式產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2020年的收入組成當中,音頻收入仍有98%以上的占比。
這樣的一個收入組成,意味著用戶的付費意愿至關重要,唯有用戶愿意給錢,荔枝的收入才能越來越高。
財報透露,荔枝在2020年下半年實現的盈利,主要得益于付費用戶的增長和廣告商的增加。但對比一下荔枝的收入數據,卻沒那么樂觀。截至2019年為止,荔枝的平均月度付費用戶為43.41萬,同期的活躍會員數是5 190萬,付費用戶占活躍用戶的比例為0.84%,ARPU為0.12萬元。
到了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荔枝的付費用戶為42.24萬,同期的活躍會員數為5 840萬,付費用戶占比為0.72%,相比2019年,付費用戶的相關數據還稍微下降了。
除此以外,營收規(guī)模的增速也一直在放緩,2020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荔枝的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10%和23%,而在2020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荔枝的季度營收同比增速是42%和56%。
由此看來,只能說荔枝的活躍會員數有所增加,這個數據荔枝一直都能做到每年10%以上的增長,但事實上,關鍵的付費會員數據卻變化不大,甚至略微下調,所以說,付費會員未必是荔枝實現盈利的主力。
財報認為,實現盈利的另一個原因是播客業(yè)務增長以及廣告商數量增加,就是廣告賣得更好了,但實際上荔枝這部分業(yè)務的體量不大,一直維持在每季度500萬元左右,實在撼動不了大樹。
為此筆者可以猜一下,在營收規(guī)模沒有大幅度提升,收入渠道也沒有增加的前提下,一個企業(yè)的利潤出現突破,很有可能就是壓縮成本或提升經營效益。
從招股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荔枝曾提及:2019年的虧損較2018年有所擴大,下一步能否實現盈利,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能否以成本效益高的方式實現快速增長。
事實上,荔枝2020年第四季度的財務數據中,銷售和營銷費用并沒有大幅減少,反而有所增加,但行政成本的增速,卻沒比營收的增速多,這或許能印證荔枝正在努力提升經營的效益比。
而另一個增利的可能,則來自荔枝和小鵬汽車的合作,去年12月,荔枝宣布與小鵬汽車達成車載音頻方向合作,這個消息出來以后,馬上對荔枝的股價有提振作用,從“2字頭漲至3字頭”。
不過,回看這次的合作,本質上荔枝和小鵬汽車的創(chuàng)始人就是高中同學,這把合作更多只是想為彼此“說故事”,小鵬汽車預測其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銷量為一萬輛左右,這個數量下的合作要給荔枝帶來大量付費用戶,還言之尚早。
所以,對荔枝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來說,無論是壓縮成本,還是為投資者“講故事”,通過這兩種方式來實現的利潤增長,都并不長久,就像走獨木橋,感覺并不穩(wěn)當,荔枝下一步該挖掘的,是拓展自身收入的其他方式。
在短視頻正受市場追捧的當下,音頻APP的出現,更多還是跟知識付費綁在了一起,在知識付費正火的2018~2019年,音頻APP的頭部品牌《喜馬拉雅》也因此而為人熟知。
不過荔枝卻沒有選擇跟《喜馬拉雅》等音頻APP走一樣的創(chuàng)業(yè)路,而是自成一派,單單就講了一個聲音的故事。
荔枝給自己的定位是中國最大的UGC音頻平臺,而像喜馬拉雅、蜻蜓FM等平臺則采用PGC平臺模式,簡單來說,UGC平臺收入主要通過用戶充值購買的虛擬禮物和打賞等,而PGC平臺主要是通過平臺投入資本制作高質量的內容以獲取用戶,再以廣告和內容付費的形式收回成本。
以喜馬拉雅為例,成立以來已經將業(yè)務拓展至知識付費、版權有聲書,甚至跟金融平臺進行合作,實現會員引流,收入渠道也比較大,包括廣告收入、知識付費、平臺抽傭和會員付費等,但是,荔枝卻一直堅持采用UGC模式,其他業(yè)務的占比很小, 因為收入渠道單一,也掣肘了荔枝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