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學翻譯中,詩歌翻譯因其文本的獨特性和簡潔性得到了廣泛的討論和研究。簡短的詩歌語句往往蘊含著深層次的含義,詩歌內涵的表述是一個文本建構的過程,而圖式理論為詩歌譯文的建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深入研究現(xiàn)代詩歌日譯中圖式理論的作用,分析詩歌的翻譯策略,旨在實現(xiàn)準確完整的翻譯,從而更好地達到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目的。
關鍵詞:圖式理論;現(xiàn)代詩歌;日譯;翻譯策略;《少年辭》
中圖分類號:I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2
0 引言
現(xiàn)代詩作為詩歌中一種不拘泥于格式和韻律的詩歌體裁,形式自由、內容豐富,打破了古體詩在音律、格式等方面的限制,有其獨特的風格特點。在國際文化交流傳播日益密切的今天,現(xiàn)代詩歌翻譯在翻譯領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被稱為詩人心靈札記的《少年辭》是中國當代詩人閻志的詩集,收錄了閻志2009—2016年的75首詩作,其日譯本于2019年由日本知名文學出版機構思潮社出版,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評。在東京大學舉辦的閻志詩歌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對這本詩集評價頗高。作為現(xiàn)代詩作中的佼佼者,閻志詩集《少年辭》的日譯本值得深入研究?!渡倌贽o》日譯本的譯者竹內新曾在采訪時提出,翻譯中國詩歌時,要明確是注重漢語還是漢語文本。對漢語和漢語文本的理解,是影響翻譯的重要因素,而這也取決于譯者對文本圖式的構建,只有正確地處理源文本中的圖式理論,才便于目標讀者理解,以達到更好的傳播和學習研究的效果[1]?;诖耍疚囊蚤愔驹娂渡倌贽o》的日譯本為研究對象,在圖式理論的指導下,對詩歌翻譯中重視漢語還是重視漢語文本的問題進行深入解析,分析圖式理論在翻譯實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時引導、幫助讀者對原文譯文進行事先的推測,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要表達的基本內容和深刻含義,達到更好的交流傳播效果。
1 圖式理論與翻譯
圖式理論自引入中國以來,得到了各界學者的廣泛關注。圖式理論的核心概念“圖式”于18世紀由德國哲學家Kant提出,并于20世紀30年代由英國試驗心理學家引入心理學界不斷延伸其內容。隨后,圖式理論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變得更為深刻?!皥D式”是知識在人的記憶中以塊狀貯存的形式,也指某種概念在長期記憶中的貯存形式。我們從無數(shù)房子中抽象出房子的圖式,這個概念被不斷刻畫并貯存在腦海中,再次提及時就不需要重新建構房子的圖式,且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我們持有的圖式也會得到不斷的加工。圖式理論可以幫助讀者對文本中未提及的信息進行預測,并推斷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情感。圖式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允許作者在寫作時不告知讀者需要知道的每一處細節(jié),讀者可以根據(jù)作者提供的信息以及大腦中的相關背景知識作出準確的判斷。這對譯者的翻譯實踐活動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也利于讀者接受和理解詩歌文本中的一些省略和隱含之義。同時,這為我們進行譯文研究和譯文建構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
圖式理論在各學界都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下的統(tǒng)一的、有機的知識體系。圖式理論具有一般性、知識性、綜合性和結構性的特點。同時,圖式理論與翻譯活動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翻譯是兩種符號之間相互轉換的過程,傳遞的信息的正確與否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和話語的表述是否正確[2]?;趫D式理論的視角,翻譯就是譯者正確激活自己大腦中的圖式理論建構,并準確找到目標語中相對應的圖式,從而深入透徹地對譯文進行重新構建和編碼的過程,以便能夠更加正確、恰當?shù)伢w現(xiàn)出原文要表達的含義,從而達到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目的。
2 圖式理論視域下的現(xiàn)代詩歌日譯研究
譯者竹內新曾在采訪時提出,在翻譯中國詩歌的過程中,要明確是重視漢語還是漢語文本的問題。漢語和漢語文本在翻譯活動中,一直是譯者關注的首要問題,只有明確翻譯的重點,才能實現(xiàn)準確恰當?shù)姆g,而這一過程依賴譯者對源文本內容、背景知識等方面的圖式理論的構建程度。同時,譯者在譯文中要有足夠明確的暗示或引導,從而激發(fā)目的語讀者自身所特有的圖式建構,達到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目的。基于此,對詩歌翻譯現(xiàn)象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與細致的分析,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圖式理論視域下的翻譯活動。
2.1 圖式理論視域下詩歌中四字熟語的日譯研究
四字熟語,顧名思義就是四個漢字組成的熟語,其言簡意賅、內涵豐富,是漢語表述中一個重要且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是翻譯活動中需要關注的重點。日語中也有大量的四字詞語,極大一部分日語四字詞語的含義與中文四字熟語的意思相同或相近。而詩歌中亦會出現(xiàn)大量的四字熟語,除了中日文直接對應的情況外,對大多數(shù)四字熟語的翻譯,要求譯者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語言建構能力。在圖式理論的幫助下,譯者能對詩歌中四字熟語的翻譯產生進一步的了解。
以詩歌中的“誰會成為一個故事的主角/滄海桑田/風花雪月”為例,百度百科顯示,“滄海桑田”在漢語中指世事變化很大,而“風花雪月”是舊時詩文中經(jīng)常描寫的自然景物,指堆砌辭藻、內容空洞貧乏的詩文,亦指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單從字面上理解的話,可以選擇直譯,即用日語中相對應的四字詞語翻譯,但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則可以發(fā)現(xiàn),直譯過來的內容與上下文綜合表現(xiàn)的內容有很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譯者需要對這類文本有一定的知識體系的圖式建構,同時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對文本感情和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明確其中的深刻含義,從而用目的語將源語內容清晰地轉換過來。詩歌這一段是說誰會成為故事中的主角,經(jīng)歷世事變換,體驗人生百態(tài),而風花雪月體現(xiàn)出來的是荒淫生活過后的空寂感,透露出一絲悲涼的氣息。因此,竹內新在譯文中將這兩個熟語處理為“有為転変を味わい/捉えどころのない空しさを感じ”,直譯過來為“品味塵世轉變/感受無法捕捉的空寂感”,從根本上體現(xiàn)出了源語的內涵。
再如詩歌中對時間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時間中你被輕易遺忘”。顯而易見,取而代之是一個事物代替另一個事物,起到同等的甚至更好的作用。這里指的是時間被取代,簡單以舊代新顯得空洞而不明所以,結合圖式理論的建構可知,原文表述的是即將到來的時間,故譯文中處理為“新しくやってくる”,即“新到來的”,也就是在即將到來的時光中人們會被漸漸遺忘,暗指了時間會將一切慢慢沖淡,帶有一種哀傷感。圖式理論視域下的翻譯不是簡單的字面意思對字面意思的建構,而是深刻內涵之下的另一種表述。因此,對源語豐富的知識圖式的建構可以提高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從而正確把握源語文本內容,找到更加契合目的語讀者的圖式建構,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
2.2 圖式理論視域下詩歌中景物的日譯研究
景物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詩歌中意象表現(xiàn)的重要對象。在中文詩歌中,通過寓情于景的手法展現(xiàn)豐富內涵的情況十分常見,在翻譯活動中,這對譯文的呈現(xiàn)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譯者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存在一定的圖式?jīng)_突,但中日兩國文化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在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有共同的認知,故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兩者有相似的圖式基礎,對景物代表的意象也有相似的理解。由于各國文化持續(xù)發(fā)展,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內涵,對某些事物的共性認識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圖式理論的基礎之下,了解源語文化的內涵,避免文化圖式之間相互沖突,找到其中的共性,深入理解后再進行目的語的圖式建構,更加有利于翻譯活動中文化交流的進行。
以詩歌中“煙花”一景的翻譯為例,在日語的學習過程中,看到“煙花”一詞自然而然地會想到日語中的“花火”一詞,這是在雙方共同的知識認知下的圖式建構,但在這里不能簡單地根據(jù)字面意思對“煙花”進行翻譯,所以在詩歌中竹內新將其處理為“春景色”。詩歌提到“有些煙花一直都在/而大多的疼痛都在上個冬天掩埋”,文本中提到“冬天”,說明這里的“煙花”指的不是日語里的“花火”,而是一種對季節(jié)的象征性表示。在這里,圖式幫助譯者克服了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從而在認知上達成共識。因此,譯者在這里對“煙花”的內涵意象作了另外的形象建構。在翻譯這類包含景物的詩歌的過程中,圖式理論能明確真正的表述內容,進行目標語的構建,易于目標語讀者對詩歌的理解。
2.3 圖式理論視域下詩歌中形容詞性類表述的日譯研究
在所有的文本內容中,形容詞是必然出現(xiàn)的一種詞。在這類詞的烘托下,文本內容會顯得更加豐富多彩,情感也會更加飽滿。詩歌中或多或少都有這類詞語點綴,或簡潔或詳細,在翻譯活動中,要將源語的描述精彩而生動真實地展現(xiàn)出來,需要圖式理論的基礎建構。在圖式理論的指導下,譯者可以對詩歌翻譯進行明確的定性,精確地表達出文本內容,同時使翻譯更具有感染力和靈活性[3],使讀者對文本產生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激發(fā)讀者的興趣。
例如,詩歌以“雪已經(jīng)下得頗具規(guī)?!?,形容雪下得很大?!邦H具規(guī)?!币辉~,在中日文之中沒有直接對應的情況,而簡單地表述為雪下得很大,則沒有辦法體現(xiàn)出原文的靈魂。在譯文中,譯者將其處理為雪已經(jīng)有一定程度的累積,即“相當に降り積もり”,這樣目的語讀者更容易理解,也很好地展現(xiàn)了原文描繪的場景,利于兩種感情的碰撞與交融。因此,在翻譯實踐中,要在圖式理論的支撐下,對語句進行詳盡的分析和整理,在理解原文深層意義的基礎之上,找到更加適合這類表述的詞語進行翻譯,使翻譯出來的詩歌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又如詩歌寫道“無所不在的音樂中”,“無所不在”可以轉譯為處處都有的一種存在,但是直白的表述雖然易于理解,卻不容易展現(xiàn)詩歌的美感。而基于圖式理論,譯者以更加符合且具有形式的表述形容余音繞梁的音樂,即“鳴り響かないところのない音楽のなかに見えている”,字面直譯為“沒有不響起音樂的地方”。在雙重否定句式的影響下,文本內容更加豐富,感情更加飽滿強烈,目的語讀者也更加能夠體會到這一情感。
3 結語
現(xiàn)代詩歌翻譯在翻譯實踐活動中占據(jù)一席之地,翻譯詩歌有助于提升譯者的翻譯水平。在圖式理論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本文通過圖式理論對詩歌進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以現(xiàn)代詩人閻志的詩集《少年辭》為例,從譯者竹內新的重視漢語還是漢語文本的角度出發(fā),詳盡分析詩歌翻譯的策略和方法,旨在使譯文文本與源語文本更加契合。在圖式理論的指導下,譯者要選擇更加恰當?shù)谋硎龇绞?,從內容、形式、情感等角度進行譯文圖式建構,激發(fā)或引導目的語讀者在自身所持有的圖式理論的基礎上理解內容,從而更好地達到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效果。
基于圖式理論,譯者可以更好地對原文文本進行理解,并對譯語進行準確而恰當?shù)倪x擇,但其中會存在不明顯的、難以理解的部分,以至于在翻譯活動中出現(xiàn)誤譯、錯譯的現(xiàn)象。在今后的現(xiàn)代詩歌翻譯研究中,要基于圖式理論,從詩歌的形式、風格、感情、格式留白等方面進行考慮,確保對詩歌的理解準確,然后再進行語言結構方面的整理,對不同的受眾讀者進行特殊的分析研究,使翻譯更加準確恰當,從而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陳凌玲.芳草嘉木滿庭香——基于文化圖式理論分析《詩經(jīng)》植物意象的翻譯[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8(03):40-45.
[2] 宋燕,王紅溪.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2020(12):71-72.
[3] 李丹.圖式理論觀照下的旅游景點導游詞英語翻譯[J].傳播力研究,2020,4(18):29-30.
作者簡介:岳蕊(1997—),女,河南新鄉(xiāng)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日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