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潔
音樂是一種藝術(shù),是反映人們的思想、情感、情操及凈化心靈的藝術(shù)。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感知音樂,更要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創(chuàng)造音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找準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審美,要基于音樂教學的要求,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基于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小學音樂審美教學,應從音樂本體著手,從音樂主體著眼。
一、 從“目標”入手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在音樂教學中,審美活動包括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思維、審美想象等。從目標入手,就是要緊緊把握音樂教學的要求,把握音樂教學的內(nèi)容。在審美活動中,所選切入點不宜過大,應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整體性把握。
比如,在教學蘇少版五年級上冊《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時,筆者深入研究教學目標,即“感受、體驗音樂所表達的各種不同層次的感覺,用歌聲表達真情”。圍繞教學目標,筆者穿插了日常生活中能表達媽媽的愛的視頻。學生看著感人的畫面,從而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在這首歌曲中,第一樂段有兩個重復樂句,用四句相同的歌詞突出了對媽媽的愛。第二樂段是敘事性的生活場景描述,雖然有點詼諧幽默,但還是非常感人。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再現(xiàn),首尾呼應。從目標入手,有助于學生對音樂整體性的把握,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
音樂欣賞不僅要引導學生認識音樂的表面結(jié)構(gòu),更要引導學生理解音樂的深層內(nèi)涵。以教學目標為切入點,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思維,催生學生的音樂想象。
二、從“問題”入手
在音樂審美教學中,教師要想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必須從“問題”入手,以“問題”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圍繞音樂學習中的“問題”,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比如,在教學蘇少版四年級下冊的《四季歌》時,學生對歌曲中的一些獨特的手法產(chǎn)生了興趣,發(fā)生了疑問。為此,筆者結(jié)合具體的樂曲,引導學生參與樂曲的研討。于是,有學生發(fā)現(xiàn),樂曲分為兩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比較長,第二部分比較短。有學生發(fā)現(xiàn),第一部分的第一句旋律始終貫穿樂曲。有學生認為,這種相同的第一句旋律就是“同頭換尾”的手法。有學生認為,演唱的時候應“前斷后連”。正因為有這樣的解讀,學生在學唱時就能主動地融入動作,比如拍手、拍腿、拍手、拍肩,從而讓歌曲更具表現(xiàn)力。
音樂欣賞不僅是對內(nèi)容的欣賞,更是對形式的欣賞。從學生學習的問題切入,能讓師生更好地把握音樂的教與學,讓學生的學習達到自悟自得的境界。
三、從“生成”入手
在音樂審美教學中,教師往往按照教學預設、流程等展開教學,導致教學機械與程式化。但課堂是動態(tài)的、生成的,不可能完全按照預設來展開。靈動的音樂教學,必須注重學生的課堂生成。從“生成”入手,以“課堂生成”作為學生音樂審美的切入點,能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智慧。
比如,在教學蘇少版二年級下冊《小貓圓舞曲》時,有學生一邊聆聽一邊畫出了簡單的旋律曲線(原始意義上的圖譜)?;趯W生對圓舞曲旋律的認知,筆者首先讓學生完整地聆聽,在此基礎(chǔ)上,再引導學生深入地分段聆聽。有學生在聆聽過程中展開聯(lián)想,認為四小節(jié)的引子好似一只悠閑的小貓走進舞場。有學生認為,小提琴的滑奏猶如小貓的叫聲,木管樂器好似小貓的跳躍。于是,筆者引導學生想象小貓會出現(xiàn)哪些動作。通過深入研討,學生能將樂曲形象化、擬人化,在欣賞的過程中,能用圖形、色彩、動作等多種方法來表現(xiàn)。
音樂審美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從“生成”入手,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xiàn)音樂,能讓學生的想象力、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獲得潛移默化的提升。因此,在音樂審美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想象、創(chuàng)造的空間,比如對樂曲旋律線的描繪,對樂曲中貓的行為動作的分析,都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有了較深刻的理解。音樂審美教學,既豐富了學生的視聽感知,發(fā)展了學生的音樂思維,也催生了學生的音樂想象與表達,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文靖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