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當時,羅曼·羅蘭僑居中立國瑞士,但是這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使他在精神上感到極度痛苦:“我痛苦萬分,簡直想一死了之。生活在這種發(fā)狂的人類中,無可奈何地眼看文明崩潰,多么可憎可怕。 這場歐戰(zhàn)是幾世紀以來歷史上最大的災禍,這是我們寄托在人類博愛上的最神圣的希望在破滅?!?/p>
1914年9月15日,羅曼·羅蘭在《日內瓦日報》上發(fā)表了他生平第一篇政論《超乎混戰(zhàn)之上》,也由此開始了他用飽含熱血的文字呼喚自由、民主與光明的征程。
追求文學夢想
1866年1月29日,羅曼·羅蘭出生于法國勃艮第區(qū)的克拉姆西小城。父親是公證人,母親是個農民。家人認為世道維艱,對羅曼·羅蘭的最大期望便是努力得到一份穩(wěn)定工作,一生衣食無憂。
羅蘭1歲的時候,被粗心的保姆遺忘在房子外面,在極寒的天氣下,他差點凍死,從此患上了支氣管的各種疾病;5歲時,小他2歲的妹妹不幸夭折,幾乎擊垮了他的母親,羅蘭也深受死亡陰影的侵擾。病魔頻頻來襲時,他回憶自己躺在小床上一遍遍哼著:“我不想死……”羅蘭的敏感天性中藏著對藝術的熱愛。他受母親的影響癡迷音樂,同時如饑似渴地閱讀。 他十六七歲開始讀《哈姆雷特》,“心里泛起強烈的共鳴與回響”,從此“我把最好時光給了莎士比亞,我把他整個兒吞下去了?;蛘?,不如說我被他整個兒吞沒了”。
1880年,家里為了他的學業(yè)發(fā)展,舉家搬至巴黎,父親甚至為此放棄了世襲的公證人職業(yè),當了一名銀行小職員。羅蘭報考了巴黎高師,這所學校在法國文化思想界地位崇高,畢業(yè)出來就可以謀求一份穩(wěn)定的教師職業(yè)。
未來似乎清晰可見,但他始終不曾忘記自己的藝術理想。羅蘭給自己設計了一個計劃:畢業(yè)后出來教7年書,為家庭盡責任。其間寫出一直準備著的《宗教戰(zhàn)爭史》,然后從30歲開始,生命屬于自己,他將創(chuàng)作人生中第一部小說。“如果我做到了,那么我活到35歲,可以死而瞑目了?!?/p>
1892年,26歲的羅蘭與貴族小姐克洛蒂爾特閃婚,“我的妻子是音樂家,和我同樣程度,音樂在我們的愛情上占一半地位?!眲傞_始婚姻是幸福的,但是克洛蒂爾特只希望丈夫能一舉成名,于是再三催促羅蘭帶著手稿去走訪文藝界的權威人士,請求他們提拔,這讓羅蘭感到屈辱。而且羅蘭醉心1789年大革命歷史,最初創(chuàng)作的都是革命題材的戲劇,知音寥寥??寺宓贍柼孛缐羝茰纾_蘭不為所動,兩人終于在 1901年離婚,分道揚鑣。
為英雄立傳
羅蘭生活的時代,法國盛行絕對真實的現(xiàn)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文學。茨威格形容其時占據(jù)舞臺的是“通奸故事,瑣碎的色情沖突,從來沒有觸及全人類的道德倫理問題”,自然主義將生活引向“狹隘、平庸和瑣碎”。羅蘭想要凌駕于搖擺不定的現(xiàn)實之上,想要永恒理想的偉力。他似乎注定孤獨,也倍感失意。
羅蘭將眼光投向了自己崇敬的對象,發(fā)現(xiàn)“越是深入研究偉大作家們的生活,就越對他們畢生遭受如此眾多的不幸感到震驚”。羅蘭轉而歌頌那些不甘于平庸的天才,在痛苦與患難中奮斗的靈魂,《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應運而生,涵蓋音樂、美術、文學三大領域的巨人。羅蘭形容自己寫《貝多芬傳》,是唱出了“病愈者的感謝曲”。盡管文學界對其無動于衷,但這本小冊子的聲名不脛而走,銷量絕佳,成為羅蘭的成名作。
羅蘭的英雄主義集大成之作,是他的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獻給各國受苦、奮斗、而必戰(zhàn)勝的自由靈魂”。這本書從1890年開始構思,1912年寫完,前后經歷20余年。羅蘭先用10余年構思積累筆記;然后又經十載逐步寫出全稿,平均每年一卷,集中寫稿的時間只有每年暑假的3個多月。
有人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個人的心靈成長故事,也有人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氣勢磅礴的史詩。如小說中寫的那樣:“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遮罷了;真正的英雄絕不是永遠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
羅曼·羅蘭想要表達的,正是一顆堅強的心是如何經歷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從幼稚走向成熟,最終戰(zhàn)勝內心深處的怯懦和卑鄙。
這部小說也讓羅蘭與第二任妻子結緣?,旣悂啞ぐ透β宸蚰仍诔霭嫔缧Χ砦陌妗都s翰·克利斯朵夫》時感動不已,立即給羅曼·羅蘭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羅蘭很快回了信,并贊賞她的詩“飽含火熱的巖漿”。兩人兩地飛鴻整整5年后,1934年,68歲的羅曼·羅蘭與瑪麗亞結婚。在以后的歲月里,瑪麗亞身兼羅蘭的助手、秘書,忠實陪伴著他走完一生。
成為英雄的一員
目光再回到1914年,羅蘭在《日內瓦日報》上發(fā)表了《超乎混戰(zhàn)之上》。這是他人生第一篇政論,也是他走出書齋,從書寫英雄人物,到成為一名真正的英雄的開始。
《超乎混戰(zhàn)之上》發(fā)表后引起了軒然大波。這篇文章宣稱各民族、各國文化都有自己固有的優(yōu)點,應當互相尊重。這就是說,德國民族、德國文化也有自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值得法國人尊敬和重視。單憑這一個觀點,就足以令法國的民族沙文主義者以及受他們影響的公眾暴跳如雷。《超乎混戰(zhàn)之上》的發(fā)表震動了德、法的知識界,激怒了社會輿論,羅曼·羅蘭頃刻間成為眾矢之的,甚至被法國人罵成“賣國賊”。
但羅蘭絲毫不為所動,而是更加堅定地走出書齋,走向了社會。茨威格在羅蘭的傳記中寫道:“羅曼·羅蘭個人的存在隨著1914年的來臨而消失?,F(xiàn)在,他的生活不屬于他自己,而屬于整個世界,他的生平成了一部現(xiàn)代史,同他的社會活動不可分割……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封書信都是一篇宣言,他的個人存在就是一出英雄劇。”
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但由于法國政府的反對,拖到1916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學院才正式通知他這一決定。羅曼·羅蘭將獎金全部贈送給國際紅十字會和法國難民組織。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羅曼·羅蘭與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對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干涉行動。他公開宣稱:“我不是布爾什維克,然而我認為布爾什維克的領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雅各賓,他們正在從事宏偉的社會實驗?!?/p>
1931年,羅曼·羅蘭在瑞士的家中接待了來訪的甘地。羅蘭曾為甘地寫過傳記,甘地的思想對他探索社會發(fā)展出路的思考影響很大。
羅曼·羅蘭超越國家民族主義的桎梏,以全人類的視角,為世界的和平、自由和光明發(fā)聲。就像茨威格所寫的《羅曼·羅蘭傳》那樣:我們曾經敬奉之至的多少座豐碑都已坍塌破碎,被動蕩夷為平地;羅曼·羅蘭樹起的豐碑卻挺過槍林彈雨,穿過唇槍舌劍,傲然屹立。他的作品是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在這個騷動的世界上,一切具有自由靈魂的人們,都可以到這兒尋求安慰。
他的著作經過高溫熔爐的反復冶煉,盈溢著一種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以及對人類無限深情的眷愛。他恰像一把精致的小提琴,既能奏出無限溫柔、和諧、天嬰般的妙唱,也能加入到龐大樂隊中合奏出汪洋大海般洶涌澎湃的宏音。他的思想在席卷歐洲的戰(zhàn)爭風暴中巍然不動,他的目標不是成功,而是忠于信仰。
(摘自《文苑·經典美文》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