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暢
摘 要:文章主要通過字形、音韻和認知隱喻的視角,提出“韻”與“縜”字的關(guān)聯(lián)性假設(shè),探討“紐”字在音韻學(xué)中作為聲母專用含義的來源?!绊崱迸f說起源于“均”,據(jù)現(xiàn)有出土文獻最早卻寫作 “韻”,由此推測“韻”與“縜”存在一定關(guān)聯(lián)。由“縜”的本義與“紐”相結(jié)合,推斷出“紐”字作為聲母的專用含義的來源。
關(guān)鍵詞:紐 韻 認知隱喻 音韻學(xué)術(shù)語
中圖分類號:H113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1)01-24-26
在傳統(tǒng)音韻學(xué)中,“韻”是指韻母,“紐”是指聲母?!绊崱钡谋玖x和專用含義是清晰明白的,但“紐”的本義和專用含義并不清晰。為此,我們由“韻”的字形和音韻與“縜”字的關(guān)聯(lián)性,推測“紐”的專用含義的來源。
一、“韻”的字形及本義
韻字有異體“韻”,首見于遼、宋時期的《龍龕手鑒》《集韻》《類篇》等字書和韻書。那么,“韻”與“韻”,哪一種字形出現(xiàn)得最早呢?我們目前能找到最早的出土文獻為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如下圖所示:
圖一:釋文作“碩妻大女韻年六十一”3 。
圖二:釋文作“出東鄉(xiāng)歲伍烝韻”4。
觀其字形,尤其是圖二,可清晰地看到,這里的韻字為從音員聲的“韻”,而非從音勻聲的“韻”。另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碑刻中都未見“韻”字形的寫法5。由此推測“韻”字形的出現(xiàn)應(yīng)該早于“韻”。
關(guān)于“韻”字的本義,古人多有論述,認為它主要起源于音樂。東漢蔡邕《琴賦》中有“繁弦既抑,雅韻乃揚”6;原本《玉篇》殘卷引魏李登《聲類》“音和,韻也”,表明“韻”字本義與音樂有關(guān)聯(lián)。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則解釋道:“是以聲畫妍蚩,寄在吟詠,吟詠滋味,流于字句。氣力窮于和韻。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yīng)謂之韻。”范文瀾注:“同聲相應(yīng)謂之韻,指末句所用之韻?!?可見“韻”字韻母的含義由音樂遷移而來。
關(guān)于“韻”字的本字,古人也有論述?!段倪x·成公子安嘯賦》有“音均不恒,曲無定制”,李善注:“均,古韻字也。《鹖冠子》曰:五聲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晉灼《子虛賦注》曰:文章假借,可以協(xié)韻。均與韻同?!?《說文新附》說:“和也。從音員聲。裴光遠云:古與均同。未知其審。”2唐代的李善與裴光遠都認為“均”為“韻”的本字,段玉裁即以此將其古音學(xué)名著命名為《六書音均表》3。但這些并不能說明“韻”出現(xiàn)得比“韻”早。
殷寄明《漢語同源詞大典》視“韻”字與“圓、、、涢、霣、塤”同源,并說“韻,聲音和諧。按即圓潤義,乃抽象性圓義。”4他似乎也認為“韻”字取“員”作為聲旁,更能通過同源關(guān)系講清其本義。
二、“韻”的音韻
我們再進一步討論“韻”的音韻。韻字的反切記錄最早見于南朝陳顧野王的《玉篇》,原本《玉篇》殘卷記載:“韻,為鎮(zhèn)反?!堵曨悺罚骸艉?,韻也?!?日僧釋空海編寫的《篆隸萬象名義》基本上保留了原本《玉篇》的反切,其中也記載有“韻,為鎮(zhèn)反。音和?!?由此可見,《玉篇》中“韻”字為真韻。
而在現(xiàn)存的《切韻》系韻書中,“韻”字真韻和文韻的情況兼有,如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王三)作“為捃反”7(真韻),裴務(wù)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作“永燼反”8(真韻),《廣韻》作“王問切”9(文韻),《集韻》又音“筠呁切”10(真韻)。
這固然可能是因為中古時期真、文韻整體存在相混的情況,但也有可能“韻”字本身就屬于真韻。
我們還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韻文押韻情況得到佐證:
西晉盧諶《贈劉琨詩》晉韻順峻
東晉王胡之《答謝安詩》巾吝仞韻潤
東晉謝混《誡族子詩》韻瑾雋順胤峻訊吝藺仞振慎
南朝梁劉孝綽《酬陸長史倕詩》信韻鎮(zhèn)引
南朝梁張纘《南征賦》仞韻擯信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張融周颙傳贊》仞擯印韻振
北周宇文邕《二教鐘銘》振鎮(zhèn)韻信
北周庾信《終南山義谷銘》鎮(zhèn)仞韻 11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韻”字基本上都只與真部字通押,由此可見,“韻”字可能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是屬于真部的。
三、“縜”與“韻”的關(guān)系
我們在研究“韻”字時,發(fā)現(xiàn)它與同聲旁的“縜”字在字形和音韻上較為接近。“縜”字的本義是系牢射侯上下兩綱的紐襻?!吨芏Y·冬官考工記第六·梓人》云:“上綱與下綱出舌尋,縜寸焉。”鄭玄引鄭司農(nóng)曰:“綱,連侯繩也??a,籠綱者。縜讀竹中皮之縜。舌,維持侯者。”12《說文》則說:“縜,持綱紐也。從糸員聲?!吨芏Y》曰:‘縜寸?!?3戴震《考工記圖》也說:“縜者,個上之紐,以綱貫之?!?4孫詒讓《周禮正義》也認為:“綱貫縜中,縜籠絡(luò)綱使不脫,故曰籠綱?!?5由此可知,“縜”有“籠”“持”綱紐的含義。顯然,“縜”字本義也應(yīng)取自環(huán)繞綱紐的圓形含義,這一思路與“韻”字存在相似之處。
我們還可從音韻上看到“縜”與“韻”的關(guān)系?!吨芏Y釋文》說:“縜,于貧反,或尤粉反,劉侯犬反,一音古犬反?!秉S焯《匯校》引臧琳《經(jīng)義雜記》云:“于貧、尤粉兩反,皆員聲字,作縜。侯犬、古犬兩反,皆肙聲字,作絹?!?《原本玉篇殘卷》作“禹貧反”2(真韻),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王三)作“王麕反”3(真韻),《廣韻》作“為赟切”4(真韻)。
可見,“縜”字在中古主要屬于真韻平聲,與去聲的“韻”字音韻關(guān)系較為緊密。
四、“紐”的聲母專用含義
在傳統(tǒng)音韻學(xué)中,與“韻”的概念相對應(yīng)的是“紐”,但是“紐”的本義與其專用含義的關(guān)系并不明顯。
《周禮·夏官司馬第四·弁師》中說:“弁師,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紐?!?另外,在《儀禮·既夕禮第十三》中也有:“商祝飾柩,一池,紐前,后緇,齊三采,無貝?!?《說文》則說:“系也。一曰結(jié)而可解。從糸丑聲?!?可見“紐”的本義在作動詞使用時表示“系”的含義,作名詞則直接可表示“結(jié)”的含義。
后來,大約在唐代“紐”字成為一個音韻學(xué)術(shù)語,表示聲母的含義,如《大廣益會玉篇》卷末附載唐釋神珙《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序》:“傍紐者皆是雙聲,正在一紐之中,傍出四聲之外,傍正之目,自此而分清濁也?!?唐封演《聞見記·聲韻》載“周颙好為體語,因此切字皆有紐,紐有平上去入之異。”9日僧釋空?!段溺R秘府論·調(diào)四聲譜》則說“四聲紐字,配為雙聲疊韻……凡四聲,豎讀為紐,橫讀為韻?!?0
那么,“紐”作為術(shù)語的含義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紐襻的使用大概在八世紀左右出現(xiàn)在唐朝西北部的新疆11。這與它產(chǎn)生術(shù)語含義的時間是一致的。根據(jù)前述,“縜”有“籠”“持”綱紐的含義。由此,我們認為“紐”與“縜”能夠構(gòu)成一組成對的認知概念,共同組成了“紐襻”。又由于 “韻”與“縜”存在較為緊密的關(guān)系,我們認為“紐”的聲母含義由這種成對關(guān)系演變而來,聲母和韻母的密切關(guān)系就如同“縜持綱紐”一樣,需要緊密結(jié)合才能共同組成一個字的完整讀音?!凹~”的本義就通過認知隱喻的方式產(chǎn)生出了聲母的專用含義。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lyph,pronunciation and conceptual metaphor,this article proposes a hypothes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ùn(韻)and Yún(縜),and explores the origin of the terminological meaning of Niǔ(紐) as an initial of a syllable in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In ancient theories,Yùn is derived from Jūn(均),but the earliest attested glyph in unearthed documents supports"韻"(Yùn)itself,from which we infe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Yùn and Yún. Combining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Yún and Niǔ,we can speculate on the origin of the terminological meaning of Niǔ.
Key words:Niǔ(紐);Yùn (韻); Conceptual metaphor;Phonological term
責(zé)任編輯:王堯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