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涇民
李忠全是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64年參加工作以來,懷著對黨的一腔熱愛,矢志不忘黨的恩情,默默從事著中共黨史研究,特別是陜甘寧革命史和延安精神的研究,在學界具有一定影響,多次受到國家和省上表彰獎勵,榮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稱號。2002年退休至今,筆耕不輟,成果累累,為黨史研究、宣傳與教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李忠全快退休時,自己曾暗想:忙了這么多年黨史研究,家里什么也顧不上,全靠身體不太好、腿腳不太靈便的老伴,這下也該好好休養(yǎng),為家里做點“奉獻”了。不曾料想,退休后自己的工作接踵而來,忙得更加不亦樂乎。
2003年初,當時中共中央組織部正在籌建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李忠全因長期學術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黨史黨建工作研究經驗,被抽調到中組部黨史黨建專家組,參與起草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學工作意見(試行)》。在短短3個月時間里,出色完成了課程設計、教材編纂論證工作。針對延安實際,提出“四五”教學模式,即把整個教學分為四個板塊,每個板塊中有五項內容。即,課堂講授、現場體驗、影視再現和社會實踐。比如課堂教授五門主體課: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延安精神、延安整風、延安時期局部執(zhí)政、今日延安;現場體驗是通過參觀鳳凰山、楊家?guī)X、棗園、王家坪和南泥灣5處舊址,講解員介紹后由專家點評。如此等等四個板塊、20項內容教學,使學員身臨其境受到延安精神的教育。這個方案受到中組部高度稱贊:在非典肆虐期間,該同志認真細致、甘于奉獻、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待人誠懇,以較高的工作效率、質量,完成了任務。
2004年上半年,陜西省委宣傳部和延安市委聯合在北京舉辦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覽,李忠全承擔起撰寫講解詞(約3萬字)、培訓講解員的任務。為這次展覽成功舉辦做出很大貢獻,受到各界一致好評。特別是他通過長期研究、翻閱大量歷史報刊資料,率先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延安精神不是理論,所以沒有理論體系;延安精神的稱謂,不能局限于延安,而應該包括黨中央領導下的全國各個抗日根據地,實際上是黨中央的精神;精神形成之后,只能繼承和弘揚,精神不能發(fā)展。這些觀點克服了把延安精神泛化和理論化的弊端。下半年他又牽頭同陜西省黨史專家們一起協(xié)助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完成了《中國與延安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書的編撰和統(tǒng)稿工作,在該書出版座談會上,受到時任省委副書記張保慶高度稱贊。
2005年1月,李忠全又馬不停蹄地應邀前往大連參加《老區(qū)的聲音》廣播報告會,在大連“都市之聲”和海事大學作了《來自南泥灣的聲音》報告會,弘揚了延安南泥灣精神。同年5月參與了中宣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號工程《延安革命史陳列大綱》第三單元“新民主主義模范試驗區(qū)——陜甘寧邊區(qū)”的主撰工作。當年年底由他主持的40余萬字的《延安時期大事記述》在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被作為延安干部學院黨建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主干課程教學的輔助教材。
2006年為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承擔了編寫33萬字的《延安時期資料選編》(文化建設卷)工作。
2007年,李忠全被中共延安市委聘為1號工程陳列布展專家組成員。當時的情況是,延安革命紀念館被中宣部審批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一號工程”后,中央領導曾指示:延安革命紀念館“要重新裝修,陳列內容要延伸,要豐富和完善,要全面準確系統(tǒng)地突出毛澤東思想和延安精神。”2005年7月,延安革命紀念館聘請7位專家制定了新館陳列大綱。由于在職專家均先后離開,此項布展工作就由閆樹聲、米世同和李忠全來完成。為了落實中央領導突出毛澤東思想和延安精神的指示,3位老同志付出辛苦,有許多創(chuàng)新。把延安精神的內容作為專題展出,這在基本陳列中還是第一次。因為長期以來延安精神都是作為專題展在全國流動展,認為在基本陳列中將它作為專題在內容上與其他單元有不可避免的重復。為此,他們采用了延安精神原生形態(tài)為內容展示延安精神。整個單元展出了抗大精神、延安整風精神、張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灣精神、延安縣同志們的精神和勞模精神,而且對每個原生形態(tài)的內涵均做出一個新的概括。七個方面互相包容、相互滲透,所表現出的延安精神內容,真正使延安精神回到精神領域的層面。
更值得提及的是,在歸納總結延安精神原生形態(tài)內涵過程中,李忠全從報刊雜志上找到了實事求是不僅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內容,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僅是黨的宗旨,它本身也是一種精神。不能簡單地看這兩句話的稱謂和界定,這是思想認識上的一個飛躍,目前在全國而言,還沒有人能夠提出這個看法,至今還停留在理論體系層面。在展示手法上,通過場景復原,大量歷史資料、實物,還有創(chuàng)作的油畫等不同手法來再現延安精神,受到中央和廣大觀眾好評。2009年終于順利地完成了這一恢弘大氣的時代巨制。時任中宣部部長劉云山觀展視察,高度評價:主題更加突出、主線更加清楚、內涵更加豐富。在劉云山提議下,中宣部在延安召開了全國紀念館系統(tǒng)精品工程經驗交流會。
2010年4月至2011年11月,李忠全被中國延安干部學院聘為特聘教授,主要從事教學督導和授課工作。他結合前期參與籌辦學院提出的“四五”教學方案,對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學模式做了總結歸納,這些總結被學院吸收采納,已在對外宣傳中使用。在此期間,策劃了紀念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70周年學術研討會,還主編了《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廉政建設史論》專著和《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特色教材。
本文作者(左)與李忠全在一起
2014年應邀參加了陜西省委宣傳部專家組考察活動,用了2個多月時間對西安、渭南、咸陽、延安、漢中、安康等市縣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審定了省委宣傳部頒布的《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施管理辦法》。
在開展“保持先進性教育”“群眾路線教育”和“兩學一做”活動中,李忠全先后為延安干部學院、延安革命紀念館、陜西省社科院、省社會主義學院、渭南市人大、西安交大、省曲江監(jiān)獄等單位作專題教育報告20余次。他的講法與眾不同,是將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現給聽眾。比如實事求是是精神,為人民服務也是一種精神,《延安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研究》一書(2014年12月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38頁,《弘揚延安精神,搞好群眾路線教育》一文,刊載了他的思考。
李忠全在職期間,一直擔任陜西省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和秘書長,退休后仍繼續(xù)主持研究會日常工作。此期間繼續(xù)策劃組織開展了《紀念劉志丹將軍百年誕辰》《紀念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成立70周年學術研討會》,編纂出版了《李鼎銘研究文集》(3部),《研究會20周年學術會議綜述集》《延安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研究》論文集等。自他退休主持會務以來,該會先后五次被評為陜西省先進社團組織。
由他主持編纂的《陜甘寧邊區(qū)文獻資料選編》叢書一套7本已于2016年10月31日出版發(fā)行,作為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重大課題研究成果,出版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李忠全作為課題組長該書主編應邀出席。
退休這些年來,他人退心不退、人老志不老,每年近一半時間仍在為黨的事業(yè)繼續(xù)奔波,把自己所掌握的黨史知識、黨的理論知識和黨的政策走到哪里傳播到哪里,就像他說的:我是從一個陜北貧窮的山溝里走出來的農民的孩子,是黨把我培養(yǎng)成長起來,我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熱愛我們的黨。我在學習和研究我黨的歷史中,也深深感到我們黨的偉大,沒有我們的黨,就沒有今天繁榮的社會主義祖國,我將我的余熱奉獻給黨,是我的驕傲和自豪。只要我能拿得起筆,我仍將不遺余力的為黨而工作奉獻。
他就是這樣一位樸實、執(zhí)著在科研戰(zhàn)線上的普通黨員,哪里需要就戰(zhàn)斗在哪里,用他不足50公斤消瘦的身軀,堅定的扛著黨的大旗,義無反顧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