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未風
理科生干文科生的工作可能不太讓人意外,那么文科生能勝任偏理科的工作嗎?北辰區(qū)宜興埠第一小學語文教師林童楠就遇到了這個難題。3年前,她接到了擔任學??萍驾o導員的任務,作為天津師范大學語文學科教學專業(yè)碩士畢業(yè)生,她愣是憑著較真勁兒和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自學了機器人編程、無人機操控,在學校設備空白、學生零基礎的情況下,零起步開展科技活動,在學生心中播下了科技的種子。
林童楠坦承,接到擔任學校兼職科技輔導員的新任務時,她的確有些懵,因為她從高二選擇文科開始,已經8年沒有再接觸物理、化學這些內容,對于操作無人機、機器人、船模,她完全陌生。更令她有壓力的是,還要組建校級科技社團。當時已經開學一個多月,其他校級社團早在開學初就組建完畢。科技社團的首批團員能力一般,他們甚至連電腦開機、關機都不會。由于學校此前并沒有開展過科技類的社團活動,設備十分缺乏。校長闞世霞透露,當時學校沒有專職信息技術教師,所以就把組建科技社團的擔子交給了林童楠,“她是黨員,干活一股子較真勁兒,我相信她?!?/p>
面對自己專業(yè)能力不足的短板,林童楠一上來就選擇“死磕”的方式自我提升。第一次參加北辰區(qū)“一珠中的”科技競賽,啟動大會上,工作人員介紹規(guī)則時,盡管林童楠非常努力地聽,材料上的每個字也都認識,可就是搞不明白賽事的主題。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到合適的制作方法,林童楠不錯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她對組委會展示的模型進行全方位無死角拍攝,回到學校后反復觀看,查閱資料,最終弄明白了競賽比拼的關鍵點。就這樣邊學邊干,林童楠帶著5名學生晉級了市級競賽。后來的機器人編程比賽,林童楠依然硬著頭皮直接上,花了一周多的時間,學會了機器人編程,自嘲那一周“頭都快撓禿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林童楠成為同事眼中的“科技人才”。
設備是開展科技活動的基礎保證。3年來,除了想方設法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外,林童楠像“財迷”一樣抓住各種機會為社團爭取設備。除學校擠出有限的經費采購了3架無人機外,依靠找上級單位爭取、找企業(yè)贊助、參賽分配等各種辦法,林童楠給學??萍忌鐖F爭取到了10套3D打印設備和3套機器人、8套船模、5套無人機等設備,社團規(guī)模日益壯大。
在學校零基礎、個人非專業(yè)的情況下,林童楠把科技教育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學生在區(qū)級、市級比賽中獲獎144次,最好的成績是市級一等獎,這是學??萍冀逃木薮箫w躍。林童楠說,宜興埠第一小學的學生很多是外地務工人員子女,受到家庭條件的限制,學生們接觸新生事物的機會比較少。她希望帶著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新生事物,了解更廣闊的世界。
(責任編輯?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