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荷
[摘 要]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發(fā)展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要通過“多讀多寫”這一有效途徑進行培養(yǎng),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多讀多寫;積累;運用;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03-0007-01
小學語文教學要充分認識到多讀多寫對于學生的重要意義。教師過多的講授,弱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不利于其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因此多讀多寫應引起我們廣泛的重視。
一、多讀多寫,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學生才能夠準確生動地表情達意;相反,語言積累貧乏,寫作時搜腸刮肚也無話可說。那么,怎樣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呢?多讀多寫是一條好的途徑。
著名詩人和學者聞一多在新婚之時、親朋賀喜之際仍然不輟讀書學習。相聲界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一代宗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但為了一部明代的笑話書《謔浪》,四處尋找,頂風冒雪去北京圖書館,連續(xù)抄書十八天,不斷積累。威廉·莎士比亞從小就喜歡讀書,他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彼诳赐甓嗖繎騽≈螅_始瘋狂地創(chuàng)作,共寫了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還有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最終成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綜上所述,這些中外語言大師之所以能夠成功,都離不開前期的不斷積累,多讀多寫才能聚沙成塔,積水成淵。
二、多讀多寫,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運用語言,要做到準確、生動、形象,而且要力求做到富有內(nèi)涵和韻味,令人讀后如飲佳釀,滿口余香,回味無窮。而多讀多寫才能夠體會他人語言運用的妙處,明白自己語言運用方面的不足。
古人在語言運用上十分講究,為了煉字煉句,他們苦心經(jīng)營,不知留下了多少文壇佳話。賈島在創(chuàng)作《題李凝幽居》時,對于“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兩句詩是用“敲”還是“推”,他反復思考沒有定論,不知不覺就走到了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jié),最后韓愈幫他定下用“敲”這個詞,他倆也因此成了朋友。讀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時,我們明白了作者是運用擬人的手法,把月亮人格化了,讓月亮把自己對友人的同情與思念帶到夜郎去。再比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濺”和“驚”皆經(jīng)過精心的鍛煉。春來了,鳥語花香,但由于國家遭逢喪亂,小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反倒使詩人濺淚驚心了,這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景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只有多讀多體會,才能夠明白古人遣詞造句的匠心,才能夠提高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多讀多寫,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以理解能力為核心,包括認讀能力、感受能力和記誦能力。通過多讀多寫,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于文本的認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他們其他能力的提升。
小學生對于文言文比較陌生,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利用早讀課、課中、課后等不同時間段,指導學生多讀多背,形成古文閱讀的基本語感;同時可以利用課外文言文學習進行拓展,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寬視野,積累文言詞匯,熟悉文言句法。
而對于現(xiàn)代文閱讀,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同一類文體的多篇文章,幫助學生在多讀多寫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掌握這一類文體的基本閱讀方法,從而快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一般的寫人記事類文章,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歸納概括人物的典型事跡,去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質(zhì);議論性文體則通過分析歸納,讀懂“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理清作者的觀點和做法;說明文要指導學生圍繞說明對象的特征展開閱讀;散文則要注意“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著重體會作者的獨特情思……多讀不是一味地求多,而是要在多讀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舉一反三。
在多讀的基礎上,要加強學生的模仿寫作,讓學生在不斷寫作的過程中體會每一種文體的特點,通過自身實踐獲得更加深刻、更加有味的體驗,從而反過來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多讀和多寫,讀寫結合,不斷積累,不斷思考,形成了一些朦朧的共性認識和感受,這就為今后思維的發(fā)展做了很好的鋪墊。這時候,如果教師能夠恰當引導,就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判斷和推理,從而促進他們思維的發(fā)展,提高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