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梅李高級中學 周 雷
高中語文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延續(xù),履行著同樣的作用:開闊眼界,提升素養(yǎng),傳遞知識,塑造人格等。同樣,高中語文教學也“遺傳”了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學習興致缺失,缺少個性,自主學習意識淡薄,教學手段和理念單一、落后等。為此,筆者引進了學習支架這一新穎的學習方式,以期能發(fā)揮其優(yōu)勢,改善高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具體如下所示:
課前預判是使用學習支架的大前提,要做好這一工作,需要教師接近學生、了解學生、正視學生,了解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況和接受能力,為其提供合理、適當、及時的幫助,促進其進步。學到《沁園春·長沙》這首詩歌時,筆者先做了一項課前調查,得知大家不太喜歡詩歌這一文學形式,為此,筆者發(fā)揮了學習支架的價值:加大了教學投入,設計了趣味化的教學活動,以期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致,如信息技術教學,借助圖片,文字和視頻生動地展示了北國無限風光,提高了學生民族自豪感;設計領讀活動,與學生一起閱讀文本,熟悉詩歌內容;隨堂提問環(huán)節(jié),既有教師提問學生,又有學生對教師的質疑;詩句鑒賞活動,這個活動更能彰顯學生的個性,考驗學生的理解能力。一系列活動過后,同學們不僅進入了詩歌,還把握了詩歌中隱藏的情感,建立了自己的知識框架。再如,學習《老王》這一篇閱讀文本時,筆者認為其文字樸實,形象豐滿、時間線明晰,對學生來講理解難度不大,為此筆者減少了學習支架的使用,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自我閱讀、分析、鑒賞、討論的機會,促進學生成長。
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學生每分鐘,甚至每秒鐘都可能發(fā)生變化,獲取新的知識,遇到新的困惑,因此需要教師時刻關注學生,關注學生課堂表現(xiàn):從言語、行為、表情中分析學生心中所想或者引導學生表達自我,據(jù)此為學生提供動態(tài)學習支架服務。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能做的就是將課堂主導權交予學生,為學生提供各種優(yōu)質的服務,且貫穿整個課堂活動,絲毫不能松懈,為此筆者會有意識、有目的地留意學生的課堂反應,為學生提供動態(tài)的學習支架服務。如,學習《鴻門宴》這篇文言文文章時,驚心動魄的故事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致,但文言文書寫形式阻礙了學生的理解,讓大家模棱兩可,邊讀邊猜,有時還會出現(xiàn)理解上的偏差,為此筆者使用了學習支架,根據(jù)學生的面部表情或語言表現(xiàn)給予適當?shù)膸椭M瑫r,因為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也有一定的閱讀量,無需筆者時刻提醒,實施幫助,從而讓學習支架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復習是學生鞏固提升的直接手段,也是教師查漏補缺的直接途徑,在各科教學中都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發(fā)揮著積極的價值,高中語文課程也不例外。同時因為學生學習能力,基礎水平不同,學生在使用支架的過程中也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這時就需要學生具備創(chuàng)建支架、改善支架、提升支架的能力,由此凸顯學習支架的個性化。如,學習完《蜀道難》這首詩歌后,筆者布置了課后復習任務——背誦詩歌并能準確地默寫,旨在夯實學生基礎,提升學生知識積累。其實,學生知識接收能力不同,對同一首詩歌有著不同的理解與感悟,因此在課后復習中也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有的學生只是完成了背誦與默寫任務;而有的學生則是思考著如何化用詩歌,給作文添彩;還有的學生在完成基礎復習任務后,對詩人其他的作品產生了興致,進行了課外閱讀拓展活動。而要完成上述活動需要學生獲取不同的幫助,體現(xiàn)學習支架個性:有的借助文本即可,有的則需要獲得家人的協(xié)助,還有的則是發(fā)揮了網(wǎng)絡的優(yōu)勢。
學生建立學習支架的過程就是擺脫依賴,獲得自我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花費的時間較長但意義重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潛能,養(yǎng)成了學生自學的好習慣,實現(xiàn)了知識的遷移與內化,獲得獨立發(fā)展的能力,有利于適應未來學習、生活要求。如,在閱讀《滕王閣序并序》這篇文章時,如何把握文章語言表達技巧,準確表達審美鑒賞感受是此次教學的難點。為了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筆者組織了自主閱讀活動,讓學生反復閱讀教材文本,獲取閱讀體驗。其實,筆者實施自主閱讀活動是有依據(jù)的,一是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筆落驚風雨》這一單元的諸多文章,提升了自身的鑒賞能力與理解能力;二是本課語言優(yōu)美,情感隱晦,需要學生細細品味。為了順利地實施自主閱讀活動,筆者給予了充足的時間與空間,他們擁有整堂課的閱讀時間,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如個體閱讀、分小組閱讀等,無論閱讀形式如何,最終的目的是完成閱讀任務,把握文章主旨。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提升,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學習支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為了促進學生成長組織了文本自讀活動并給予了時間與空間上的自由,讓學生在閱讀提升的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學習支架。
雖然學習支架可以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解答學生困惑,促進學生成長,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意識的萌發(fā),學生有了自我認知,想要獲得個體獨立,這種訴求既表現(xiàn)在生活中,也體現(xiàn)在學業(yè)上,為此需要教師把握學生這一心理訴求,遵循學習支架的漸退原則,適時減少學習支架發(fā)揮的作用和使用的范圍,為學生的獨立成長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如,學習《祝福》這篇文章,為了提升教學效率,由筆者帶領學生梳理文章脈絡,分析人物形象、點出文章主旨,在此過程中,雖然筆者付出了諸多的努力,但效果不盡人如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閱讀興趣低下。為此筆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是不是教學活動過多,或學生學習狀態(tài)不好,還是筆者占據(jù)了課堂的主導。一番思考后,筆者調整了教學進度,改善了教學行為,將教師指導活動改為了學生探究活動,將課堂主導權交給學生。因為少了教師的“嘮叨”,學生心情得以放松;又因為少了教師的幫助,學生不得不打起精神來閱讀和分析文本,調動了學習的激情。經(jīng)過這次教活動后,筆者逐漸認識到學生渴望獨立的心理訴求,為此減少了對學生的幫助,相信學生有能力克服困難,提升自身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遵循學習支架的漸退原則,促進了學生獨立成長。
綜上,筆者清楚高中語文課程在教育教學中占據(jù)著的位置,為此如何做好語文教學工作成了筆者一直探究的話題,嘗試了各種新穎的教學手段,最終發(fā)現(xiàn)學習支架發(fā)揮的效果顯著,為此結合實際總結了學習支架在學科教學中的價值,如上所示,以期能為教師們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