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錄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nèi)高中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也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nèi)高考語文試題命制的指導性文件。2021年高考語文全國乙卷緊扣《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積極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以考查考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為抓手,聚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全面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表達交流、思維思辨、知識運用與遷移等語文關鍵能力,彰顯了“課標”基本理念。本文擬以“課標”為視角對本套試卷做以評析,并談談其對我們以后語文教學的啟示。
一、價值導向:以立德樹人為目標
“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是“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今年高考語文全國乙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價值導向,讓學生在語料閱讀、題目解答中主動接受文化熏陶,使其精神得以豐盈,思想得到啟迪。
文學類文本閱讀選取的是河北籍作家談歌的短篇小說《秦瓊賣馬》。古董店藝園齋老板楊成岳明知道王超杰帶來的瓷器是贗品,但為了接濟身處困境、上當受騙的王超杰,仍然買下了他的贗品瓷器。小說通過楊成岳形象的塑造,傳遞了人性的真、善、美??忌陂喿x此篇小說時,一定會被楊成岳身上散發(fā)的人性光輝感動。第22小題以漢代揚雄“射箭為喻”,說明古人追求理想涉及的基礎、方法、路徑,要求考生結合自身發(fā)展寫作。語料所引揚雄的話明確指出追求理想要以“修身”“矯思”為前提,以“義”為目標,以“切實行動”為基本路徑??忌诹⒁?、構思中會自覺地把那些符合民族之“義”、國家之“義”、社會之“義”、人民之“義”、時代之“義”、他人之“義”的理想作為自己的追求。在具體的行文過程中也會把那些為了民族進步、國家強盛、時代覺醒的仁人志士作為自己精神的豐碑。對考生而言,一次寫作就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心靈的凈化、精神的鼓舞、情操的提升,更是一次責任、擔當、使命的增強。
總之,2021年高考語文全國乙卷厚植家國情懷,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著青年考生的內(nèi)心,實現(xiàn)了“以文感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標,達到了立德樹人的價值目的。
二、考查內(nèi)容:聚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是“課標”的又一基本理念。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和“課標”的進一步完善和修訂,高考語文更加注重對基礎知識綜合化、多元化、立體性的動態(tài)使用的考查,更加注重對考生閱讀理解、表達交流、思維思辨、信息提取、審美鑒賞等語文關鍵能力的綜合考查。
全卷共四個模塊——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綜合考查考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解答好閱讀后面設置的15道小題,對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是關鍵和前提。尤其是今年的題目設置,更加注重對文本內(nèi)容的精細化、具體化、個性化的考查,對考生閱讀理解、思維思辨、篩選整合、分析闡釋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6題要求考生概括說明“在促進糧食增產(chǎn)方面,臨朐縣山區(qū)與安義縣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經(jīng)驗”。文章給出三則相關材料,第二則材料報道了臨朐縣山區(qū)促進糧食增產(chǎn)的具體做法,材料三介紹了安義縣江下村的主要經(jīng)驗。兩個地區(qū)的相同經(jīng)驗材料中沒有直接給出,考生只有通過細讀材料,依次篩選出各自的具體做法,再對篩選出的信息進行合并同類、分開交叉、提煉具體、突顯隱形后,才能梳理出兩個地區(qū)的相同經(jīng)驗。這就要求考生有比較高的閱讀理解能力、思維思辨能力和基于二者之上的知識遷移與運用能力,單憑以往的摘抄原文是根本不行的。
第10題是文言斷句題,要求考生選出對“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流”一句斷句正確的一項。考生要準確解答此題,需具備三種文言基本閱讀能力——準確的語言感知能力、精確的文意理解能力和正確的語法分析能力。分析選項可知,四個選項斷句的差異點有“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和“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兩處。語法分析可知,第一處“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中“選人多詐冒資蔭”作“以”的賓語,賓語“選人多詐冒資蔭”中“多詐冒資蔭”又作“選人”的謂語中心語,所以不能從“選人”后斷開而只能從“資蔭”后斷開,據(jù)此排除A、D兩個選項。第二處“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中“上(皇上)”是“殺”的主語,“之(代指‘詐冒事覺者’)”作“殺”的賓語,“上欲殺之”是一個完整的主謂句,因此應從“上”前斷開,據(jù)此排除選項B,此題正確答案為C。
第15題要求考生簡要分析辛棄疾詞《鵲橋仙·贈鷺鷥》的語言特色。要分析一首詞的語言特色,讀懂大意是前提,語言感知是關鍵,分析比較是途徑。細讀可知,作者把鷺鷥當作一個知心舊友來拉家常,全詞語言通俗活潑,口語色彩鮮明。16題名句默寫,本題以情景式名句默寫的方式,再現(xiàn)了中國古典詩文中的“音樂蘊藉之美”“歷史興亡之嘆”“自然景色秀麗”。在閱讀古詩文、理解古詩文、書寫古詩文中,考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素養(yǎng)均會得到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三、主要載體:具體而真實的情境任務
“課標”在論述“命題思路和框架”時明確指出“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nèi)容。”“避免以單純的知識點和能力點設計考題,避免死記硬背。倡導綜合性的測試形式,可圍繞情境選擇相關材料,設置一組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或任務?!?021年高考語文全國乙卷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嘗試和示范。
全卷22道小題,圍繞考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設置了九組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情境性材料。第三模塊語言文字運用,給出了兩個情境性語料,綜合考查了考生詞語運用、語言連貫、病句辨析、信息概括等能力,取消了以往“針對單一知識點或能力點的簡單、碎片化的試題”。尤其是第21—22兩道試題,給出了兩個自然段的語料。第一自然段闡述水果甜度、含糖量和熱量之間的關系,第二自然段說明“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攝入水果的正確途徑和注意事項。這段語料后設置了語境填充和內(nèi)容概述兩道常規(guī)型題目。題目雖然很常規(guī),但都統(tǒng)一在一個語段之下,增強了試題的情境性,使得考生能在真實具體的語境中完成任務。另外,第22道題目要求考生概括語段內(nèi)容時“使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這又考查了考生邏輯思辨和表達交流能力,增強了試卷的思維品質。
四、語料選擇:根植傳統(tǒng)文化,關注時代熱點
“課標”在闡釋“命題和閱卷原則”時明確指出“選用的語言材料要具有時代性、典型性和多樣性,貼近學生生活”“要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材料的選用,引導學生從中獲得對當代文化問題的思考”。2021年高考語文全國乙卷語言材料的選擇既關注了時代熱點,“具有時代性、典型性”,又根植了傳統(tǒng)文化,“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材料的選用”。
論述類文本閱讀摘編的是王軍《從人文計算到可視化——數(shù)字人文的發(fā)展脈絡梳理》。文章探討了數(shù)字人文的發(fā)展脈絡,探究了利用計算機關照、處理、“理解”、分析語言文本的基本路徑、基本類型和基本原則,可謂既有時代科技前沿信息,又有人文研究內(nèi)涵。實用類文本閱讀圍繞提升糧食產(chǎn)量、確保糧食安全選編了三則材料,扣合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的社會熱點,暗合了“扶貧攻堅”的時代主題,回應了“民以食為天”的亙古定律,關照了中國人多地少、如何確保糧食安全的世紀之問。文言文閱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主要探究了“法治”和“仁治”的關系,闡釋了君主開明從諫如流、臣下正直進諫,君臣一心天下大治的道理,突顯了“以民為本”“敬重生命”的理念。文章從傳統(tǒng)史書中走來,暗合了時下依法治國、營造風清氣正社會氛圍的主題,為反腐倡廉暗暗助力。古代詩歌閱讀以辛棄疾《鵲橋仙·贈鷺鷥》為依托,傳遞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再次奏響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理念。語言文字運用Ⅰ題,關注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與人之間交流互動的話題,極具時代性,也非常切合考生實際生活。
總之,今年語文試題語料選擇既根植傳統(tǒng)文化,又關注時代熱點,既增強了考生的現(xiàn)實責任感,又提升了試卷的傳統(tǒng)文化品性。
五、教學啟示:“后考綱時代”,讓“課標”理念落地生根
2020年起教育部考試中心不再頒布《高考考試大綱》,高考進入了“后考綱時代”?!昂罂季V時代”,《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就是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也是高考語文試題命制的指導性文件。因此,在以后的語文教學中,讓“課標”理念落地生根就變得尤為重要。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踐。
1.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構建“生本課堂”
“課標”非常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在真實而具體的情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語文教學中,轉變角色,變課堂的“霸權者”為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者、引領者。摒棄以往靜態(tài)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去自助探究靜態(tài)知識的生成機制、內(nèi)在邏輯,從而去自主構建新知識,去動態(tài)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大限度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對文本做合理化的個性解讀,注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體驗。例如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穿越歷史,化身蘇軾去感受生命經(jīng)受巨大創(chuàng)傷后那段心路歷程,通過閱讀蘇軾創(chuàng)作的“黃州系列作品”去感受蘇軾自我解脫后的那種豁然和曠達。千萬不能以現(xiàn)成結論的傳輸代替學生過程性的體驗,不能以人云亦云的所謂答案消解學生個性、獨到的見解。唯有如此,學生的精神才會豐滿,靈魂才能明亮。
2.在“深閱讀”中增強學生讀寫能力
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題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閱讀量增大,閱讀導向明顯。“深閱讀”,是語文之帆遠航的不竭動力。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根基是“深閱讀”??梢哉f,沒有“深閱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就是空中樓閣?!吧铋喿x”就是直面文字,在文本字里行間行走中被作者情思感染、被作者精妙的語言表達吸引、與作品中的形象(景物、事物、人物)的命運和情感同頻共振,從而達到忘我的境界。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熟讀、吟誦經(jīng)典篇目,引導學生建構自我語言寶庫。對于經(jīng)典的詩、詞、曲、文、賦乃至小說,都可以大聲吟誦,熟讀成誦,在吟誦中感受語言魅力,提升感知語言的能力。當然,對于經(jīng)典篇目或文段,除了背誦還可以抄讀,在抄讀中理解文意,在理解中模仿寫作,以求達到“讀寫互助”的效果。
(2)實踐“群文閱讀”,在“群文閱讀”中拓展學生閱讀視野,提升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群文”,就是按照主題、作者、文風、技法等勾連在一起的一組閱讀文本?!叭何拈喿x”對提升學生比較閱讀能力有很大幫助。我們的課前五分鐘就是“群文閱讀”分享。從高一開始,我們進行過的“群文閱讀”分享有:“致敬青春”“詩文里的項羽”“歷史長河里的曹操”“陶淵明詩文品讀”“流淌在古詩詞里的愛情”“千古才子一東坡”“杜甫漂泊西南詩歌品讀”“蘇軾黃州詩文選讀”“辛棄疾的詩詞里的英雄夢”“李清照詩風流變”“吹過詩文的夏風”“飄灑在詩文里的秋雨”“飛揚在詩文里的雪花”“讀《離騷》經(jīng) 感屈子魂”“詩詞文里的李白傲骨”等等。“群文閱讀”分享,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且為作文儲備了語料和話題。
(3)開展“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活動,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jīng)驗,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讀什么是前提。我們可以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附錄2《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結合學生個人閱讀情況,開列閱讀書目,制訂讀書計劃,指導學生一學期至少精讀兩到三本經(jīng)典名著。“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怎么讀是關鍵。我們給出的方法是“讀、寫、思、說”四位一體閱讀法。根據(jù)不同閱讀對象,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例如閱讀《論語》,讓學生從500則中自選200則理解背誦,然后談自己的閱讀啟示和感受。閱讀《紅樓夢》,以前五章為總綱,抓住作品“對稱結構”的特點,品讀全書。閱讀《雷雨》,在梳理清楚人物關系的基礎上,抓住矛盾沖突,體味話劇語言。閱讀中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可以是自己的閱讀感悟,也可摘抄文本中精美語段,但摘抄的精美語段一定要自主仿寫,在品讀、摘抄、仿寫中提升讀寫能力。“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檢測是難題。我們主張通過讀書分享活動和撰寫讀書心得等語文實踐來檢測。我們先后開設了讀書分享——“走近《大衛(wèi)·科波菲爾》”、孔子的君子之格專題研討、《高老頭》的敘事藝術研討、《邊城》里的憂傷感悟、杜甫的“士大夫”精神探究、《紅樓夢》話劇表演等閱讀實踐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閱讀興趣,取得了良好效果。
3.在語文實踐中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罢Z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痹谝院蟮恼Z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自主表達,從而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學習《林黛玉進賈府》,讓學生去扮演王熙鳳,模擬王熙鳳初次見到林黛玉的言行舉止,從而深入體會王熙鳳形象特征。通過編演課本劇、詩歌朗誦、演講、辯論、社會調查等語文實踐活動,切實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在建構積累中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人語言經(jīng)驗,提升自我溝通交流能力。比如學習完人教版《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后,我組織學生依托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新詩》編選了25首經(jīng)典的現(xiàn)代詩歌,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結合名家鑒賞理解,在理解中背誦,然后以六人為一小組進行現(xiàn)代詩配樂朗誦比賽。在配樂朗誦中,學生詩情被激發(fā),效果絕佳。配樂朗誦比賽后,有的學生還模仿名家進行現(xiàn)代詩歌創(chuàng)作,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4.在貫徹“學科大概念”中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
“課標”重視發(fā)揮學科大概念的核心功能。在以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樹立“學科大概念”意識,打破課本、教室、學校的壁壘,將語文學習扎根到現(xiàn)實生活當中去。將語文課堂和社會熱點對接,構建靈動、開放、多元、智慧的語文課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在生活中實踐語文,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突出語文“工具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鼓勵學生對社會熱點進行思辨,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切實改變學生無思想或思想幼稚的現(xiàn)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