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利
摘要:從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來看,隨文識字是學生進行學習時必須經(jīng)歷的階段,也是對學生成長最有意義的階段之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對語文有所認知,也有助于學生學好后續(xù)的其他課程。因此,開展好低年級的隨文識字教學就成了很多教師密切關(guān)注的內(nèi)容。
關(guān)鍵詞:生活化;隨文識字;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54-
一、隨文識字教學概述
隨文識字教學,就是在學生認識漢字的時候,通過閱讀課文的方式,跟隨課文進行漢字的認知,這種教學方法在低年級的教學活動中更為普遍一些。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都是把漢字從課文中單獨摘出來,然后告訴學生讀音,讓學生嘗試理解漢字的具體含義。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有的學生在認識單一的漢字時能夠念出它的讀音,一旦放到課文中就會變得一臉茫然,因此有的教師提倡讓漢字回歸到課文之中,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跟隨文章認知漢字。從學生的學習年齡階段來看,小學生在1~3年級的時候處于識字的快速增長期,這個時候如果教師能夠把握好教學進度,適當?shù)亻_展隨文識字教學活動,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快速建立起對漢字的敏感度,不僅能夠讓學生學懂漢字,還能夠讓學生在認知漢字的基礎(chǔ)上理解文章??梢哉f,在低年級學生群體中開展隨文識字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二、小學隨文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探索小學低年級隨文識字的教學活動時,一些教師由于認知和實踐的偏差,使得隨文識字教學活動存在一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在內(nèi)容方面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最優(yōu)先要考慮的就是學生的實際生活,要讓教學內(nèi)容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才能讓學生實現(xiàn)從幼兒時期向小學時期的順利轉(zhuǎn)變,才有利于學生真正投入文章閱讀中。然而,有的教師開展隨文識字教學活動時,僅僅是就隨文識字去談隨文識字,讓學生機械地去閱讀教材中的課文,然后將需要認知的字挑出來進行理解。第二,在教學形式上保持著陳舊的模式。隨文識字的教學活動為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然而,有的教師卻依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就字談字,雖然看上去是在進行隨文識字教學,但實質(zhì)上并沒有遵循隨文識字的教學核心內(nèi)容,無法真正讓隨文識字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讓學生透過文章認知博大精深的漢字。第三,缺乏生活化的教學實踐活動。隨文識字的教學模式看上去是從課本中進行漢字的認知,但教師應(yīng)該把教學環(huán)境從課堂向課外拓展,引導學生在實踐生活之中進行隨文識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理解隨文識字的奧秘,從而加深對生活中常見漢字的認知。不少教師卻忽略了這一點,這也導致低年級隨文識字的教學活動打了折扣。
三、生活化視角下隨文識字的教學策略
1. 注重生活化內(nèi)容引入
教師在開展低年級隨文識字教學活動時,首先要注重生活化內(nèi)容引入。教師要剖析現(xiàn)有的教材內(nèi)容,然后再分析學生的實際生活,找到語文教材課文中同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切實開展好生活化視角下的隨文識字教學活動。以《找春天》的教學為例,在本篇文章中,學生需要學習“脫、襖、嫩、鵑”等文字,教師在開展隨文識字的教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情景,想一想生活中春天的場景,在春天的感受。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春天到了就可以脫掉厚重的棉襖,穿上清爽的春裝;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春天會長出許多翠嫩的綠芽,是植物開始生長的季節(jié);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春天還有很多鳥兒在嘰嘰喳喳。教師應(yīng)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視角出發(fā)思考索要學習的文章。通過這種生活化內(nèi)容的引入,學生再進行文章閱讀時,往往能夠理解得更加深入,對于其中需要認知的漢字,在生活化內(nèi)容引入時候就已經(jīng)提到了,現(xiàn)在把文字放入文章中進行學習,學生學得更加投入,隨文識字的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堅持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以教人者教己”理念,設(shè)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思考學生所處的生活實景,然后將這種生活化內(nèi)容引入到隨文識字的教學之中。
2. 進行生活化形式創(chuàng)新
教學形式也是隨文識字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內(nèi)容,在開展低年級隨文識字教學時,教師還要注重教學形式的生活化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生活的模式下進行隨文識字的知識學習。例如,在講解一年級下冊《姓氏歌》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戲,讓學生兩兩一組,按照這個游戲的模式互相拍手,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在生活游戲的引導下進行課文的學習,最終達到隨文識字的教學效果。通過實踐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在生活化教學形式的引導下,學習興趣往往更加高漲。在這種模式下課文已經(jīng)逐步成了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再進行識字的時候,就是在生活中進行認知,學起來也會更加高效。
3. 完善生活化實踐探究
生活化實踐教學活動是很多教師所忽視的內(nèi)容。教師要想完善低年級隨文識字教學,還要逐步完善生活化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從實踐中進行隨文識字的學習。以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為例,在完成了課堂上的隨文識字教學后,學生對“妙、奏、喳”等漢字有了簡單的了解,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聆聽一下大自然聲音,讓學生進行生活化的實踐探究,在生活實踐中去理解這些漢字背后的奧妙。這種先有課堂的學習、后進行深入實踐的教學方式,也符合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學做合一”理念,讓學生不僅有所學,還能有所實踐,讓教師的教學活動同學生的學習達到合一的效果。一些學生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往往能夠體會到大自然多變的聲音,通過聆聽大自然的奧妙,往往也能夠深入理解本節(jié)課所重點闡述的漢字知識。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低年級隨文識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生活化的視角出發(fā),堅持以生活化為引導,帶領(lǐng)學生真正學懂隨文識字的精髓。為此,教師首先要做到生活化內(nèi)容引入,將教材中的課文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其次要進行生活化形式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沿襲著生活學習的模式,最后還要完善生活化的實踐探究,讓低年級小學生能夠在生活實踐中應(yīng)用隨文識字的知識,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隨文識字學習體系。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wù)教育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教育部.義務(wù)教育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 教育部.義務(wù)教育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