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老城小學 葉明強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數據分析正在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陀^上說,目前很多數據分析工作都是由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完成的。但是,計算機畢竟是由人來操作的,其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收集、整理或分析數據,仍然是由人所設計的程序所決定的。因此,人對數據分析的認識,其實還在發(fā)揮著關鍵性的影響。而小學數學課程中,就有統(tǒng)計、概率等與數據分析相關的內容,在此時培養(yǎng)起他們對數據的正確認識和基本的數據分析技能,就是在為他們今后能夠適應時代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小學生年紀小,對復雜概念的理解是存在一定困難的。數據分析乍看起來只有四個字,但關聯的內容非常多,教師既不好解釋,學生也不容易理解。因此,為了讓他們體會到什么叫“數據分析”,不如先建立起感性或具象的認識,從他們的實際生活中尋找案例。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必須注意觀察學生的生活,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才能有的放矢,直擊學生內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分類與整理”,實際上就是數據分析最基礎的知識。教材中給出的案例是不同顏色和不同形狀的氣球等,學生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在學生基本掌握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延伸:大家去買氣球的時候,會發(fā)現有些類型的氣球剩得多,有些類型的氣球剩得少。如果你是賣氣球的人,應該怎么做呢?學生經過思考后會回答:應該先分類整理,然后算算哪個賣得多,哪個賣得少,賣得多的多進貨,賣得少的少進貨。分類整理計算就是簡單的數據分析過程,怎樣進貨就是數據分析起到的作用。
了解什么叫“數據分析”之后,下一步就要教給他們數據分析方法。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關注技巧,如怎樣繪制統(tǒng)計圖表、如何進行相關運算等,但這種情況下的數據并不是學生收集整理獲得的,有時他們也不明白繪制或計算的目的何在,只是數據分析方法的一個“斷面”。因此,教師應該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讓學生不僅明白“數據分析”是怎么回事,也要清楚這些數據意味著什么,數據分析的結論能夠產生什么樣的作用。這些與具體技巧的結合,才算是完整的數據分析方法,才能發(fā)揮出實際作用。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條形統(tǒng)計圖”,教材中給出了很多與天氣有關的案例。教師可以據此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我們現在有一個去年本月份的天氣情況圖,請大家用統(tǒng)計圖表示有多少晴天、雨天等。學生完成后,教師進一步追問:大家看一下什么樣的天氣最多呢?大家回答:雨天最多。然后繼續(xù)追問:雨天最多,應該怎么做呢?這時大家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門,有的說應該防水,有的說注意帶傘。教師總結:不同的需求關心不同的結論,方法上也有區(qū)別,比如防水還要統(tǒng)計降水量。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數據分析方法教學。
數據分析與簡單運算等數學基礎知識不同。雖然都在生活中都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但運算的應用場景更明顯,數據分析則“藏”得更深一些。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數據分析觀念和數據分析方法,單純依靠學生自主意識進行鍛煉是不夠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應用。在應用形式上,類似于上文提到的聯系生活,最好從學生感興趣的實際生活出發(fā),或結合一些先進的技術設備,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興趣,保證鞏固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初步接觸簡單的數據分析實用場景,在他們的心中埋下一顆種子。
例如,教師課堂提問:大家覺得這個月下雨天多嗎?大家回答:多。然后布置任務:請大家回去后,通過互聯網搜索一下最近五年同月的天氣情況,看看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學生回去后,發(fā)現近五年中有的年份本月下雨多,有的年份則本月下雨較少,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時教師再在課堂上解答:天氣是有規(guī)律的,但有時并不明顯。老師再給出一個統(tǒng)計,大家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然后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近五年每個月的天氣統(tǒng)計,大家發(fā)現本月的平均降雨量和總天數都最大,整體上看本月就是每年的雨季。
綜上所述,數據分析長期以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一定被忽視的傾向,部分教師只關注具體的繪圖或運算技巧,對概念的深層認識缺乏重視。但在科學水平飛速發(fā)展、社會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當下,這種方法顯然有著比較大的缺陷,不利于學生數據信息觀念的建立。因此,望廣大同仁能夠轉變教學觀念,加強探索創(chuàng)新,為學生的未來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