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明
(貴州省德江縣共和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貴州 德江 565200)
目前,社會綜合發(fā)展水平顯著提高,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逐漸提升。為了進一步提升大棚蔬菜種植質量,擴大大棚蔬菜銷售市場,蔬菜種植農戶和相關技術人員還需要結合市場供給需求,對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做出相應的改良和創(chuàng)新。同時,為了減少病蟲害對大棚種植的影響,病蟲害防治人員也需要結合實際需求對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深入研究。
目前,蔬菜市場中大部分反季蔬菜均出自大棚種植,種植種類多,種植范圍廣。由于種植原理不同,大棚蔬菜在種植過程中對相關種植技術的要求更高,對外界因素的抗干擾能力更弱。因此,蔬菜種植農戶在種植大棚蔬菜時就需要借助大量的種植專業(yè)技術,從而提升大棚蔬菜的種植質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但是,現階段的大棚蔬菜種植技術仍然只符合小部分蔬菜的種植要求,大部分經濟收益高的蔬菜無法在大棚中正常生長,種植技術研究人員對于相關種植技術的研究深度無法滿足大棚蔬菜種植的需求,不利于大棚種植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1]。
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業(yè)種植工作者對于病蟲害防治知識的了解度不足,日常病蟲害防治工作均由鄉(xiāng)鎮(zhèn)、市區(qū)等上級單位的農業(yè)種植部門完成。政府相關部門對病蟲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不足,大部分蔬菜種植者缺乏病蟲害防治意識。同時,蔬菜種植農戶無法自主完成病蟲害防治工作,在病蟲害高發(fā)時期,專業(yè)病蟲害防治工作人員工作量大,無法及時查看、解決農戶家的病蟲害問題,這不僅會增加區(qū)域內病蟲害暴發(fā)的風險,還會降低蔬菜種植農戶的經濟收益。
蔬菜種植對于種植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不同種類的蔬菜需要相對應的種植環(huán)境。為了減少蔬菜種植中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消極干預,蔬菜種植人員和相關種植技術人員在種植前就應該充分調查種植區(qū)域的氣候、土壤等外界可干擾因素,同時,還需要充分調查區(qū)域內容易產生的病蟲害,從而選擇質量達標、抗蟲害基因強的蔬菜品種,保證蔬菜種植的質量。此外,大棚蔬菜種植的過程中還需要根據大棚種植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栽培技術,由于大棚種植過程中蔬菜與外界環(huán)境的接觸時間較短。因此,蔬菜種植人員就應該按照不同蔬菜品種對于生長環(huán)境中溫度、濕度的需求對大棚進行調整,定期清洗、整理大棚膜布,為蔬菜生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在特定時期內施肥可以促進蔬菜的持續(xù)生產,有助于高品質蔬菜的生產。目前,蔬菜施肥以人工合成肥料為主,這種肥料短時間內能夠加速蔬菜的生長,但是會對土壤、蔬菜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蔬菜種植人員和技術人員就應該根據蔬菜生長的特點,選用有機生物化肥等環(huán)保肥料,技術人員可以利用動植物殘體無害化處理技術幫助蔬菜種植人員解決肥料問題,為不同蔬菜的生長提供合適的化肥,從而促進蔬菜的健康生長。此外,蔬菜種植者還需要根據蔬菜的生長周期計劃施肥次數,從而滿足蔬菜的營養(yǎng)需求[2]。
一般情況下,大棚蔬菜病蟲害防治以化學農藥噴灑為主,雖然這種防治方式能夠解決病蟲害問題,但是對蔬菜也產生了一定的危害。因此,病蟲害防治人員就可以借助物理防治工具解決病蟲害問題。目前,常用的物理病蟲害防治工具有殺蟲燈、色板等工具,病蟲害防治人員可以根據不同種類蔬菜常見的病蟲害選用合適的物理防治工具。同時,大棚蔬菜種植人員也應該定期清掃大棚內部的衛(wèi)生,并根據氣候條件拆卸大棚膜布,從而加強大棚內部的通風質量,增加蔬菜的日光照射時間,減少大棚內部的細菌滋生情況。
除了物理防治措施的實施外,病蟲害防治人員還可以利用區(qū)域內特色生物食物鏈解決病蟲害問題。為了避免生物對蔬菜的破壞,技術人員可以根據蔬菜品種的不同選用合適的生物防治對象,在大棚內養(yǎng)殖青蛙、魚等生物。同時,技術人員還可以利用蟲子之間的相克關系,以及不同種類蟲子對蔬菜的利害關系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
目前,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在農業(yè)種植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該種植技術的輔助下,季節(jié)因素對我國蔬菜銷售市場中的蔬菜種類的影響逐漸下降。但是,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仍然存在部分問題,因此,種植戶和相關技術人員還需要結合實際種植需求,對大棚種植及其病蟲害防治技術做出改良,從而滿足大棚蔬菜種植需求,提升大棚蔬菜種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