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州
(河北省滄州市任丘市第六中學,河北 滄州 062550)
許多年來,我們的體育教學一直沿用舊的教學模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這種傳統(tǒng)模式的弊端就越來越突出,也就難于適應社會形勢的需要。體育教改就成為擺在我們每位體育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國家相關教學政策的指導下,需要從實際行動中,重視學校體育教育的有效開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綜合素質。
人文精神教育觀從內容上要求在知識技術和知識文化的學習下,充分發(fā)掘知識、技術背后所蘊含著的人文關懷,這對于學校體育教學的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在初中體育教學的改革內容當中,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層面上也應注意體育這一專業(yè)和體育文化對應著的是人性中的何種向度,因為人性與教育和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而從初中學生角度出發(fā),我認為,傳統(tǒng)的體育精神,即"爭強和友愛",是我們在初中體育教學改革當中應堅持的基本原則。體育教育是由傳統(tǒng)西方體育演變而來的,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我國傳統(tǒng)體育的思想基礎,要將中西方體育思想結合起來,運用在學校體育教育當中。這種人性可以理解為西方奧林匹克精神中的"更高、更快、更強",而東方體育則倡導的是一種人的必要性,兩者應互為一體,才是真正的體育。
在新課改教育背景下,各個學科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但又是所有學科必須面對的,需要明確改革的目標和重點。但在這次的初中體育改革當中,其目標并未得到有效的明確。在目標的設定上,我認為,可以將以人為本的改革教育觀加以深化和利用,有效指導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并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指明方向和出路。這從根本來說,需要從知識本體出發(fā),將以知識為本轉化為以人為本的教育方法,更應該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最大限度地使受教育者獲得自由、解放和幸福。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人不但領悟世界意義,也要領悟人本身存在的意義。所以,如果可以將知識的講解、技術的傳授、體質的增強進行協(xié)調統(tǒng)一,就能夠達到較好的體育教學狀態(tài)。
體育課是否有效,關鍵在于學生練習了多少,學生學沒學到知識,身心是否得到了鍛煉。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務必精簡自己的語言,減少集中集體講解的次數(shù)與時間,增加教師點撥、個別講解、輔導、小組誘導的時間,盡可能留出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探索、思考、學練,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做到扎實教學,實實在在地提高運動負荷,增強學生體質。
例如,在復習課教學中,我一般都會采取快節(jié)奏、大密度、中強度的教學方法??旃?jié)奏,不但要適當?shù)丶涌熳约旱恼Z言速度和上課的節(jié)奏,更重要的是要精簡自己的語言,處處表現(xiàn)出一種緊迫感;大密度,是在課堂上盡可能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學練,并較多地采用了合作、自主學習的形式,這樣的學習方式既有利于小干部能力的提高和作用的發(fā)揮,又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練、互相監(jiān)督、互幫互助的良好學練習慣,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練習的實效性;中強度,讓學生學會在練習時自我控制心率,從而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逐步養(yǎng)成科學健身的好習慣。在我的復習課上學生的全課練習密度高達60%以上。因此,課堂效果也較為顯著。
體育教學的內容是為了達到體育教學的目標而選用體育技能和知識的體系,是實現(xiàn)體育教學目標的載體。體育教學內容在選擇上是否具有合理性,則取決于學生在體育學習時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這也關系到學生主體地位能否得到有效關注十分關鍵。教學內容是為了完成和提升課程目標的服務,體育教學內容在選擇上要基于學生為導向的指導思想,注重體育教學內容的重要價值,并且要有利于學生完成體育學習目標。既可以在已有的體育教學內容中進行選擇,也可以選針對性的、有地方特色的或者符合當?shù)貙W校實際的體育教學內容進行施教。但是,這并不表示體育教學內容可以無限制地滿足學生的興趣為主,而把體育課的教學當成了娛樂課、休閑課、放羊式的教學。教學內容要吸取傳統(tǒng)體育課之中的精華,挖掘民族體育運動項目與新型體育運動項目的優(yōu)勢,發(fā)揮體育教學內容多重性功能和創(chuàng)造性價值,使學生真正能夠在運動中提高身體的素質從而形成體育特長的同時享受到體育運動所帶來的快樂??傊?,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因地制宜,針對初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當代體育運動項目的有效整合下進行優(yōu)化升級。
在教學不斷創(chuàng)新的今天,體育課教學也應以創(chuàng)新為主,面向未來、面向社會。不應再是以教師為主的傳授性教學,而應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嘗試性教學,要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興趣和水平目標來安排課的內容,內容應以協(xié)作性和互助性為主,重視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yǎng),再根據(jù)本課內容的需要來選擇場地、器材等,要盡量讓我們的運動場所向社會場所轉變,讓學生與社會接軌,這不僅是體育教學的功能,也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途徑。教學時不應要求學生清一色地去吸取某些知識、技能和具備某些能力,而應多給學生一點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讓學生有選擇地進行體育鍛煉,從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為終生體育奠定基礎,因此,教學時不應強求一律。體育課要開放,不光是教學形式和教學理念的開放,體育活動內容的設置更要多樣化、協(xié)作化、趣味化、強身益智化,從而全面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促進健康。
教師必須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只有這樣,教學中才能從實際出發(fā),不斷創(chuàng)新,改革教法、學法、課堂組織結構。做到既符合學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又"堂堂有別,課課有異",使學生對每次課都保持新奇感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