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玉 陸榮偉
(蚌埠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安徽 蚌埠233000)
伴隨國內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結構改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發(fā)生率呈現(xiàn)出逐年升高的態(tài)勢,且高血壓、糖尿病往往同時存在,病情較單一疾病更為嚴重,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腎損傷等,對患者健康構成嚴重威脅[1]。因此,應對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加強健康教育,以保證其堅持、長期、遵醫(yī)囑用藥,從而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引發(fā)諸多并發(fā)癥。我院近期在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護理中引入了全程健康教育,在促使病人形成健康行為習慣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為證明其優(yōu)越性,特開展此次分組對照試驗,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6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納入高血壓伴糖尿病患者80 例。(1)納入標準①經血壓、血糖等生化檢驗以及臨床癥狀檢查等明確診斷為高血壓伴糖尿病。②病人擁有正常思考、溝通技能。③臨床資料、治療數據等完整無缺。(2)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研究。②合并其他嚴重創(chuàng)傷、惡性腫瘤、肝腎功能障礙者。
將80 例病例樣本按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 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健康教育干預:男20 例,女20 例;年齡為39~72 歲,平均年齡為(53.48±3.69)歲;平均高血壓病程是(8.64±1.34)年;平均糖尿病病程是(7.16±1.65)年;研究組患者采取全程健康教育干預:男21 例,女19 例;年齡為39~74 歲,平均年齡為(53.65±3.21)歲;平均高血壓病程是(8.97±1.26)年;平均糖尿病病程是(7.37±1.34)年;兩組患者性別分布、年齡、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病程等個體資料比較均保持了同質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健康教育,即提供飲食、運動、用藥指導,并隨機進行心理安撫,簡單培訓患者自我護理技能等。研究組:實行全程健康教育,操作如下(1)安排責任護士對患者本人及其家屬進行全面評估,了解患者、家屬對高血壓伴發(fā)糖尿病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確定其所需受教育層次。(2)責任護士和患者、家屬共同制定控制體重、降低血壓與血糖等教育目標,并合理安排教育計劃;(3)每周評價一次教育效果,并及時修改計劃,達到病人知信行效果,而教育計劃的制定原則為:遵循個體化、分階段原則進行健康教育,依據患者和家屬執(zhí)行計劃能力等,發(fā)放院內健康教育處方,每周進行兩次一對一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如下①飲食教育。強調食療對于控制血壓、血糖的重要性,并教導患者如何正確計算每日總熱量,應用食品交換法,以足量蛋白質、低鹽低糖低熱量、高維生素食物為宜,嚴禁暴飲暴食,戒煙限酒,并堅持科學飲水。②用藥指導。病人所用藥物種類較多,應告知患者如何正確用藥,不可聽信媒體或者傳單上的藥品推銷而胡亂用藥。同時,叮囑患者隨身攜帶小餅干、糖果等,避免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③情緒安撫。針對病人不同精神狀態(tài)、性格特征等,實施針對性心理安撫,及時消除病人恐懼、焦慮等情緒,并鼓勵患者主動參與病情控制護理工作中,增強患者自我效能感。④運動指導。堅持鍛煉是預防并發(fā)癥的重要手段,責任護士應正確指導患者生活方式,改掉不健康生活習慣如熬夜、吃宵夜、久坐不動等。
1.3 觀察指標(1)護理后1 個月,制定健康行為習慣養(yǎng)成率調查問卷,了解患者是否遵醫(yī)囑堅持用藥、鍛煉、合理飲食、自主調節(jié)情緒、定期監(jiān)測血糖和血糖等,全部做到者即表示養(yǎng)成了健康行為習慣,有一項未做到則表示基本養(yǎng)成健康行為習慣,有兩項及以上未做到者表示未養(yǎng)成健康行為習慣。健康行為習慣養(yǎng)成率=養(yǎng)成、基本養(yǎng)成人數之和/總人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方法:無序分類資料以%表示,并進行x2檢驗;平均病程等數值變量資料實施t 檢驗,P<0.05 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研究組患者健康行為習慣養(yǎng)成率97.50%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健康行為習慣養(yǎng)成率比較(n,%)
高血壓伴糖尿病作為國內常見的慢性疾病,用藥種類較多,并要求患者堅持用藥、合理飲食、適當鍛煉等,但多數患者因各種原因,無法保證用藥依從性[2~3]。針對這一點,臨床醫(yī)師主要通過實施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對堅持用藥等重要性的認知、掌握基本自我護理技能等,解決上述問題,以期達到控制血糖、血壓的目標。然而,常規(guī)健康教育模式因內容簡單、缺乏個體性等缺陷,無法實現(xiàn)醫(yī)護人員的教育目標。
相比之下,全程健康教育作為一項新穎的護理模式,可克服常規(guī)健康教育模式中的諸多弊端:該教育模式要求醫(yī)護人員充分了解患者和家屬的受教育程度,針對性制定健康教育處方,且在制定過程中引導患者、家屬共同參與,高度重視患者意見,并使患者對自身情況、健康教育方案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提高其在執(zhí)行健康教育計劃中的主動性。同時,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健康教育計劃,進一步凸顯了該模式的個體化優(yōu)勢。本研究的隨訪時間較短,未對病人血壓、血糖變化進行比較,而以患者健康行為習慣養(yǎng)成率為護理效果判斷標準,結果提示:研究組患者健康行為習慣養(yǎng)成率高達97.50%,高于對照組,可見全程健康教育在促使患者養(yǎng)成健康行為習慣方面效果更佳,而這對患者有效控制病情、預防并發(fā)癥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