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蘭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第一中學初中部 廣東 龍川 517300)
初中生物教學需要教授人體、植物及動物體等初級知識,需要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全面認識這些內(nèi)容,從而實現(xiàn)對生物課程的基本了解。
興趣是學生認真學習的動力,利用學生興趣進行教學可以事半功倍。例如,教授《生物的變異》這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精彩圖片,用這些圖片來展示生物的變異。各式各樣的月季,各式各樣的菊花,各種不同形狀的辣椒、大豆,區(qū)別很大的狗、馬和牛等,通過這些不同種類的生物圖片展示,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使學生明白了生物變異的現(xiàn)象。再例如,教授《鳥的生殖與發(fā)育》一課時,教學重點是對鳥卵結構進行觀察,我準備了生雞蛋和燒杯,先將燒杯裝滿清水,然后讓學生猜測我將生雞蛋放進水里后,生雞蛋哪頭會浮起?從而由實驗引入鳥卵結構的講解。還例如講授《人類的起源和發(fā)展》一課時,我試著將歷史場景還原,安排學生扮演牛津圖書館里曾爆發(fā)辯論的雙方,大主教和赫胥黎,針對人類起源進行辯論,再根據(jù)化石證據(jù)來對人類起源進行介紹與陳述。再例如講授《調(diào)查周邊環(huán)境中的生物》一課時,我充分利用魯迅先生曾寫過的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想一想,議一議”片段,怎樣運用該素材使學生體會到魯迅先生調(diào)查百草園是非常耐心細致的?給出這樣一段文字:(1)對百草園所描繪的植物、昆蟲與鳥類進行介紹;(2)找出描述生物基本形態(tài)、動物行為和棲息環(huán)境的文字;(3)作者運用了哪些感官描寫方法?這樣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到作者不僅觀察植物而且觀察鳥類、昆蟲;不僅關注顏色、形態(tài)而且觀察生物功能和棲息環(huán)境;不僅運用視覺描寫,而且運用聽覺和觸覺描寫。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對魯迅先生觀察和調(diào)查方法的探尋,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調(diào)查的態(tài)度、方法與樂趣。
教師為了使學生在學習中具備活躍的思維,促進學生學習得更深刻,就要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diào)動,找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實踐分析能力。例如在學習《種子的萌發(fā)》時,我在課前分給學生一些植物的種子,叮囑他們在家里種植,讓他們每天對植物的狀態(tài)進行觀察,并組織學生討論并提問。在真正上課的時候,我在課堂上進行植物種子的實驗,讓學生們觀察與他們自己種植時的區(qū)別,并歸納出種子發(fā)芽需要哪些條件。部分學生認為陽光對于種子萌芽是必須的條件,教師應根據(jù)實驗過程指出其中的錯誤,可以采取對比實驗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觀點。最后總結實驗結果:種子萌芽需要溫度適宜、空氣充足以及一定的水分。再例如學習《魚》這一課時,我組織學生在課下通過小組合作形式查找魚相關的資料文獻,相互交流討論,提高學生對本課時的興趣與學習積極性。部分學生可能養(yǎng)過魚,相對來說熟悉魚的形態(tài)、生理特點、吃食的習慣等,但對于魚怎么呼吸,鰓的作用可能并不清楚,并且沒有掌握有關魚的專業(yè)術語。我為了讓學生對各種類型的魚都有了解,并記住這些魚的名稱,了解魚的特征,和人類的關系,以及區(qū)分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定義,開展了相應的教學活動。首先,我給學生們播放了一個小視頻,里面有很多動物與植物,讓學生們一一說出這些動物的名稱,并講解脊椎動物的定義,讓學生們判斷哪些動物屬于脊椎動物;然后剩下這些動物分別有什么特點,從而歸納出無脊椎動物的定義。接著教學重點轉移到同樣是脊椎動物的魚身上,首先讓同學們說出自己知道的魚的種類,然后根據(jù)這些已知道的魚來分析魚的特點,比如在水里呼吸、生活、獲取食物、抵抗外敵等。再通過觀察各種各樣的魚類,歸納它們的共同特點,總結出魚的身體是流線型的,有魚鱗,靠鰓呼吸,靠擺動尾部與軀干以及在鰭的協(xié)調(diào)下來游泳的。我在教學過程中,是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教學方式是由簡單到復雜,按照認知規(guī)律,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并給予學生一定的討論交流時間,使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自主探究中提升自我,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把課堂交給學生,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精神、責任感與創(chuàng)新意識。還例如學習《調(diào)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時,我為了讓學生能夠對身邊的生物有所了解與認識,清楚這些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區(qū)別,找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就組織學生通過調(diào)查自己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做好調(diào)查記錄,將生物歸類。通過對這些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進行調(diào)查,從而使學生增強對生物的保護意識,學會珍惜生命,愛護生物。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會對生物課程更感興趣,從而更努力地學習生物這門課程。
初中生物課堂運用有效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提升教學成果。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前設計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提問,促進學生在思考問題中形成科學完善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提升。首先,設置的問題具有合適的難度,確保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其次,設置的問題需要是學生感興趣的,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可以運用生活化趣味性強的問題來導入話題;最后,可以全面進行互動與思考,教師給出的討論時間應該合理,并隨著討論的深入,提升問題的難度。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的探究精神得到發(fā)展。例如,教授食物鏈時,我用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來舉例,提出如下問題:蛇和田鼠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黃鼬和田鼠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蛇和黃鼬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食物鏈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引導學生探究,閱讀課本,總結歸納,并通過積極討論,拓展思維,更深一步認識食物鏈相關知識。
綜上所述,我國教育事業(yè)是基礎事業(yè),提升初中生核心素養(yǎng)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力,應引起重視。生物是一門科學探究學科,在初中生學習生物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通過解決問題,可以提升學生的自身能力,客觀上促進了初中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