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新媒體設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大多數人都利用手機跟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隨著網絡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思維方式也隨之發(fā)生改變。由于傳統(tǒng)紀錄片的記錄時間長,講述內容較為乏味,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并不喜愛觀看傳統(tǒng)紀錄片。微紀錄片的出現(xiàn)恰恰彌補了這一缺憾,通過真實、獨特的敘事方式使人們逐漸關注紀錄片。微紀錄片選取事件的核心內容,運用獨特的短加工機制為紀錄片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紀錄片本身就具有紀實、記錄的特點,以真人、真事、真實場景為創(chuàng)作素材,運用藝術手法直接拍攝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和物,獲取影像和音頻材料,再將影像和音頻進行剪裁和加工,真實地反映現(xiàn)實場景、表達客觀事物,突出主體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感悟。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隨著信息化網絡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加快,人們對于冗長的紀錄片也逐漸失去了興趣。而多媒體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促進了微紀錄片的誕生。
微紀錄片有助于縮短觀影時間,幫助人們在短時間內獲取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還能傳承紀錄片記錄真人真事的精髓。微紀錄片本身具有制作周期短、成本低的特點,能夠在信息化時代下廣泛傳播真實場景和發(fā)生的事件,具有強烈的表達特色,能夠準確傳遞制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藝術效果良好。
微紀錄片的發(fā)展可分為初期階段、發(fā)展階段和繁榮階段。初期階段是剛剛步入新媒體時代后,拍攝工具和媒介平臺逐漸多元化和開放化,全世界的拍攝者將自己拍攝的視頻上傳至平臺與他人分享,小至生活瑣事,上至國家政策都有涉及,內容較為廣泛。發(fā)展階段是指隨著拍攝者技術的不斷提高,許多專業(yè)化團隊開始拍攝有故事的視頻,時長較短、內容較為豐富,能夠滿足受眾的需求。從2010年起,微紀錄片逐漸進入繁榮階段,如今已經形成了比較明確的微紀錄片概念,嚴格規(guī)定了微紀錄片的時限。國家和社會媒體都對其給予支持,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微紀錄片作品。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微紀錄片的受眾群體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微紀錄片的用途也越來越廣。微紀錄片以真實事件發(fā)生場景為基礎,以真實人物和事件為素材,以人物特征為典型進行加工,合理且真實地傳達出微紀錄片作品背后的意義。有些微紀錄片真實反映當下社會存在的問題,有些微紀錄片則是企業(yè)的商業(yè)廣告宣傳。微紀錄片缺乏嚴格的審核機制,導致出現(xiàn)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
微紀錄片汲取以往紀錄片特有的真實性、藝術性的特點,運用相同的素材記錄真實的現(xiàn)實生活,再對真實發(fā)生的事件進行藝術加工,傳達出作品背后的意義。微紀錄片摒棄傳統(tǒng)紀錄片時間冗長的問題,嚴格運用非虛構的技術手段和言簡意賅的表達方式,深刻表現(xiàn)主體內容。目前,微紀錄片的受眾群體較為廣泛,內容涵蓋范圍包括民生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歷史等。微紀錄片延續(xù)了紀錄片的特點,得到了廣大受眾的認可,同時也為未來微紀錄片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充足的實踐經驗。
拍攝技術智能化。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大大推進了微紀錄片的拍攝水平,提高了微紀錄片的拍攝效果。拍攝設備更加輕便,拍攝技術更加智能化,后期制作技術也更加完善。微紀錄片的拍攝設備起源于法國人朱爾發(fā)明的攝影機,之后,麥布里奇、馬萊等人研究出便攜的攝影機,可以拍攝連續(xù)性畫面。微紀錄片對設備的要求并不是很嚴格,我們現(xiàn)在用到的微單、單反相機都是由早期拍攝設備發(fā)展而來的,而且用一部手機也可以拍攝微紀錄片。例如《三分鐘》就是一部由手機拍攝的微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過年期間,一位列車員母親因值班無法與孩子團聚,僅僅在列車??康娜昼娎镆娏撕⒆右幻?,孩子給媽媽背誦了乘法口訣。短短的7分鐘影像,卻使無數觀眾淚目。
剪輯技術的應用。后期制作技術也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而逐漸完善。后期制作即對拍攝的視頻、影片做二次處理。通常,微紀錄片運用線性剪輯法,采用穿插、倒敘等手法,不拘泥于事件和時空順序,可以對同一事物進行高頻率復現(xiàn),突出強調主體想要傳達的信息和情感。可以說,現(xiàn)在的微紀錄片趨于電影化、戲劇化,吸引更多觀眾進行觀看。例如在視頻網站排名較前的作品《二更》,以自述的方式作為故事主線,巧妙地切換故事場景和敘事技巧,重點刻畫故事情節(jié),深刻地表現(xiàn)了社會生活背后的含義,打破了觀眾對于紀錄片厚重宏大的刻板印象,運用巧妙的表現(xiàn)形式引發(fā)觀眾的思考與反省。
特寫鏡頭的運用。在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各個行業(yè)的經濟都走向繁榮,如攝像鏡頭行業(yè)。特寫鏡頭結合了全景鏡頭和中景鏡頭,擴大了單個機位的素材取景,使拍攝內容更加豐富細膩。例如在較受歡迎的《故宮100》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擺滿美食的普通家庭餐桌,然后鏡頭慢慢向上移到餐桌旁懸掛著的不同年代的照片、柜子,再推到故宮一角的特寫場景;一個騎著三輪車的老人,一個拿著小圓鏡的小孩子……不同的場景變化,巧妙的鏡頭剪輯,讓觀眾打破了對故宮的刻板印象,從更貼近生活的角度讓觀眾重新認識故宮,使觀眾產生共鳴。傳播傳統(tǒng)美食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國》,利用特寫慢鏡頭展現(xiàn)美食制作過程,清晰地表現(xiàn)食物的形態(tài),還能將觀眾帶入情境中,體會傳統(tǒng)美食文化。
視聽語言的運用。除了剪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后期制作中以外,視聽語言也是關鍵的制作手段。視聽語言集視覺、聽覺技術于一身,不同的畫面轉折、聲音起伏,使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產生強烈共鳴。在后期制作過程中,微紀錄片應該遵循視聽語言規(guī)律,注重關鍵字的表達、句與句的轉折、段與段的銜接。從本質上來講,視聽語言是微紀錄片后期處理的精華。微紀錄片的后期處理,可以根據影片的內容和主題適當地加入一些音響效果,如聲音特效、輕音樂、流行音樂等,強化主題的表達,賦予影片更深刻的內涵。如《舌尖上的中國》就運用極具感染力的敘述語言和豐富的音響效果,將藍天白云、樹木田野、高山日出日落的意境完美地展現(xiàn)出來,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營造了一幅幅動感畫面。新媒體時代的微紀錄片不再是搖搖晃晃的黑白電影,而是富有極強真實性、藝術性的深度表達。
微紀錄片從誕生初期到走進大眾視野,經歷了積累、沉淀、完善、繁榮階段,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產物。通過剪輯和視聽語言的后期技術營造一個豐富多彩的場景,表現(xiàn)出微紀錄片的真實性和藝術性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