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忠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轉(zhuǎn)眼到了霜發(fā)滿布的花甲之年。四十年前發(fā)生在河北老家的那些事,雖然平淡,都是自己親歷的,它雖成為歷史,卻在我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叵肫饋砟且荒灰荒坏那榫?,仍然記憶猶新,有一種抹不掉的情結(jié)。那個地方,是我青春年華邁出的第一步,在那里,我度過了將近兩年激情燃燒的歲華。
1968年,我身為“老三屆”畢業(yè)生(1966年到1968年)的初中、高中畢業(yè)生,劃到了下鄉(xiāng)接受再教育的范圍里。涉世不深的我吵著鬧著要去下鄉(xiāng)接受再教育,父親決定讓我回原籍河北省農(nóng)村插隊,理由很簡單,到原籍有鄉(xiāng)親們照看,能少吃一點苦。
下鄉(xiāng)
剛過完1969年元旦,二姐就陪著我拿著懷柔縣上山下鄉(xiāng)知青辦的介紹信坐火車回到了河北省定興縣大北召村。姑姑到火車站接上我們,行李放在姑姑的自行車上,走了十幾華里路回到老家。
老家對于我來說印象不太深,因為我5歲就隨母親進京生活。剛到門口就見到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坐在那,我一眼看出那是祖母,高興跑過去叫了一聲“奶奶”。祖母一把我摟到懷里,我們都留下激動的淚水。祖母還是那么慈祥,滿臉皺紋,但是眼睛因為白內(nèi)障已經(jīng)有些看不清人了。
第二天上午,姑姑帶我去見了生產(chǎn)隊的劉隊長,介紹了一下我,并把介紹信給了劉隊長,劉隊長表示歡迎。第二天,劉隊長把我介紹給村里的副隊長、會計、婦女主任、記分員等。因為是鄉(xiāng)親,大家對我都很熱情。劉隊長說,現(xiàn)在是農(nóng)閑,隊里活不多,只是有些往地里送肥的活,讓我聽到隊里敲鋼軌的聲音就出來等著派活。我聽得云里霧里,我的插隊生活就正式開始了。
剛來的幾天,二姐給我做飯,照顧我。我在家里嬌生慣養(yǎng),沒想到當時的農(nóng)村屋里大多燒土炕取暖,沒有爐子,我晚上凍得睡不著覺,二姐勸我,不行先回去吧,等開春了再回來,但被我拒絕了。我想,既然來了,就得挺住,不能讓別人瞧不起,祖母如此年邁,我要趕快學會做飯,不能讓二姐陪我一起受凍。后來我又學會做一些簡單的飯菜,二姐陪了我半年多后也暫時回去了,我和祖母相依為命,白天干活回來和她一起做飯,晚上等祖母睡下,我才休息。
麥收
春天終于到了,我面臨著勞動關(guān)。從小到大我沒干過什么體力活。我插隊后,面臨的第一項重活就是給莊稼施肥。劉隊長派我和十幾個姑娘用背筐裝上肥料往地里送。一開始,我感覺還行,但走了不到一里地,我就有點吃不住勁了,肩膀也痛、腰也酸,裝肥料的筐跟鉛塊似的越來越沉,虛汗也從頭發(fā)根處滲了出來??纯雌渌蠹矣姓f有笑根本看不出累。自尊心和好強心讓我咬緊牙關(guān),雙手墊在背筐與肩膀之間,費力的跟著大家又走了一里多路,總算到了施肥的地里,我學著大伙的樣子把筐拿下來,倒在指定的地方,一天往返十幾次。一天下來我渾身像散了架似的,晚飯也沒顧得吃,累的倒頭就睡,一覺醒來到天亮。就這樣日復(fù)一日,我咬牙堅持著,從開始的不適應(yīng),慢慢的也習慣了,肩膀由腫到消,腰也由酸到不酸,腿腳也有勁了,有時我就想,城里的孩子確實應(yīng)該到農(nóng)村鍛煉,懂得糧食來之不易,懂得吃苦,懂得老百姓的生活的艱辛。此后,我鋤過地,跟過馬車,曬過場,特別是經(jīng)歷過夏天麥收實踐。那時,夏收時全用雙手拔,也沒有手套戴。天剛亮就到麥地,一人負責一垅。長這么大,我體會到農(nóng)民的辛勞,腰幾乎老是彎著,雙手用力拔麥子連根拔出來,然后還要自己打捆,用腳把麥根的土踢掉。這場景,讓我想起那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卑瘟藘商禧溩?,雙手都起了水泡,不過我總算圓滿完成隊里交給我的任務(wù),受到了父老鄉(xiāng)親的贊揚。
麥收結(jié)束后,我用自己掙的工分換回了六十多斤麥子,看到自己通過努力換來的勞動成果,心里十分開心,這可以說是用汗水賺來的第一桶金。
秋收后,劉隊長讓我當隊里的會計。會計在當時是個“好差事”,每天不用下地干活,主要是記賬、分糧食,還有隊內(nèi)入出的一些公用財產(chǎn)等等。我知道這項工作有照顧我的成分,老會計就手把手的教我,并給了我一本會計知識書讓我抽時間學習。我知恩圖報,照樣參加勞動,利用業(yè)余時間和晚上完成會計工作,鄉(xiāng)親們都覺得我不嬌氣,越來越能干了。
經(jīng)過一年多的鍛煉,我的臉曬黑了,但是身體比原來強壯多了,胳臂也有了肌肉,胸肌也較之前發(fā)達多了,從白面書生變成了一個壯小伙。春節(jié)前,我和老會計李春啟忙了幾天,把隊里勞力的工分折合成人民幣,反復(fù)核實沒錯后,利用半天的時間完成了分紅工作,我記得非常清楚,一年下來我共分得1.28元。這錢在當時也算是一筆小的收入,也是我人生掙到的第一筆款額。我找了張紅紙,把這一元多錢包起來,珍藏在家里的小木箱里,心中甭提有多高興了。
代課
1970年的春節(jié),我留在鄉(xiāng)下,雖然寫信回家放父母放心??墒嵌闳氵€是帶了不少東西來看我。春節(jié)過后,公社相關(guān)領(lǐng)導(dǎo)同意,讓我擔任本村小學的代課老師。我當代課老師不拿工資,每天10工分。說心里話,當老師我是“新媳婦上轎頭一回”,按照校長的要求,我既教算術(shù)、語文、還要兼任音樂教學。為了當好老師,我模仿我上小學老師的樣子。選出班長、副班長和組長,先從禮貌和坐姿入手,要求同學聽課時一律小手背在后面,背要挺直,不能交頭接耳。
我雖是初一水平,但教一年級我覺得還能勝任。我不識譜,上音樂課,就把我會唱的歌寫在黑板上,我唱一句,學生跟著唱一句,鄉(xiāng)親們一聽也像那么回事似的。農(nóng)村孩子憨厚可愛,都很聽話,對我也很尊敬,我和他們關(guān)系融洽。暑假到了,我照樣回到隊里干活,盡量多勞動。
11月一天,我聽村里廣播說開始征兵了。當兵入伍是我從小的愿望,第二天抽時間我就到大隊部問了一下情況,說了自己的想法,想報名參軍,沒想到幾天后村里通知我,讓我參加面試。兩年的知青經(jīng)歷磨煉了我的體魄、培養(yǎng)了我的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和戰(zhàn)勝困難的堅強意志,讓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我順利地通過了政審和面試,光榮入伍。在1970年的12月14日,正式接到定興縣人民武裝部的通知,批準我。插隊兩年的知青生活由此結(jié)束。
從1969年早春下鄉(xiāng),到1970年嚴冬離開故鄉(xiāng),只有兩年的時間,在人生的長河中,那只是短暫的浪花,卻占據(jù)著我生活的很大空間。我對農(nóng)村生活的感覺、對知青的認識,也許與別人不同,但那里卻是我成長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