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蕾
摘要:文學語言是由語言構成的,它們分別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意義世界,即審美的世界和現(xiàn)實的世界。文學語言又是由自然語言構造的,自然語言是文學語言的基礎。因此,必須首先研究一般語言的性質(zhì)及理論,進而明確文學語言與自然語言的異同,這樣才能進一步研究文學語言的本質(zhì)與特征。
關鍵詞:文學語言;自然語言;基本特征
文學語言與自然語言是相互界定的,在很多時候,它們之間并無明確的界限。文學語言與自然語言之間的基本區(qū)別在于,前者以創(chuàng)造內(nèi)涵意義為主要特征,后者則以所指意義為主要特征。但是,如果只從語言的美學使用考慮,就會發(fā)現(xiàn)在語言的日常使用中,要區(qū)別文學性語言和非文學性語言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它們二者之間,并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這是因為,語言的美學功能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種話語的輔助能力中,當這一功能占據(jù)一定位置或與指稱性功能發(fā)揮的作用不相上下時,困難就出現(xiàn)了。例如雙關語、廣告、新聞標題等,人們制作它們時就很重視對語言的美學使用,其語言意義往往超出所指的層次而達到涵義的高度。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藝術與非藝術、文學與非文學的語言用法之間的區(qū)別是流動性的、沒有絕對的界限。美學作用可以推展到種類變化多樣的應用文字和日常言辭上”。
文學語言是與自然語言不同的符號體系;同時,文學語言是由自然語言構成的,文學語言是自然語言的特殊組織形式。自然語言要轉(zhuǎn)化為文學語言必須克服兩個障礙,一是克服自然語言的抽象性,也就是消解其意義,保留其涵義;二是消解自然語言的現(xiàn)實意義,使之升華為審美意義。
文學語言與自然語言不僅互相依存,而且它們之間存在沖突。自然語言有自己的現(xiàn)實意義和外延語法,文學語言有自己的審美意義和內(nèi)涵語法,二者遵循不同的法則。這樣,自然語言與文學語言就不可能完全一致。一方面,文學語言必須遵循自然語言的基本法則,否則就無法傳達現(xiàn)實意義或?qū)徝酪饬x。另一方面,文學語言是主導層面,它能夠使自然語言發(fā)生改變,服從自己的法則。這就是說,自然語言必須服從文學語言、適應文學語言,從而發(fā)生語法和語義的偏離。當然,這種偏離是有限的,它不能從根本上違背自然語言的法則,否則就會令人讀不懂,審美意義也無從發(fā)生。文學語言又可以在自然語言基礎上超越自然語言,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xiàn)實語言,包括打破其語法規(guī)則和改變其語義。
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經(jīng)常偏離常規(guī)意義。這是為了更好地消解現(xiàn)實意義,生成審美意義。文學作品往往不按常規(guī)使用語言,而是通過文學修辭手法,使語言發(fā)生語義畸變。這種情況在抒情文學(以詩歌為典型)中最為明顯。詩歌是審美的情感體驗,它要求使用意象符號。自然語言的主要功能是描述外部世界,多為認知符號,表情功能相對較弱。因此文學對主觀世界的表現(xiàn)受到限制。抒情文學更多地使語言發(fā)生畸變,使認知符號變成意象符號,變外部世界的描寫為內(nèi)部情感體驗的描寫。此外,常規(guī)語言只適用于日常經(jīng)驗的描述,不一定適用于審美體驗的描述。只有偏離常規(guī)語義,才有可能傳達審美體驗。后一個理由適用于敘事文學,也就是說,敘事文學也要求對現(xiàn)實語言加以改變。而審美體驗要求打破語言的凝固性和規(guī)范化,使語義發(fā)生畸變。文學修辭手法的使用,目的就在于實現(xiàn)語義畸變,以便順利地創(chuàng)造審美意義。常見的文學修辭手法有比喻、象征、夸張、擬人、排比、對偶、反諷、含混、感覺錯位等。這些修辭手法常見于各類文學作品中,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某些約定俗成的范式。然而,文學創(chuàng)作是一種富于個性化的藝術表演,作家通過語言運用來傳情達意,且語言運用要富有新意,這樣才能吸引讀者。這就要求作家善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各種修辭手法,以形成具有獨特個性的言語,打破日常生活語言的凝固語義,即沖擊、瓦解語言的意義層面,進一步使感性意象獲得解放。比喻是相似性事物間的涵義互換。象征是用具體事物的含義來置換抽象的觀念。擬人是把事物的涵義人格化??鋸埵强浯笫挛锏暮x。感覺錯位是視覺和聽覺、觸覺等意象的連通、轉(zhuǎn)換。這些手法都建立在詞語間涵義的可通約性、流動性的前提下,而不得通約的、凝固的意義則被打破了,從而突出了語言的涵義層面。關于文學語言和自然語言的區(qū)別,法國象征主義詩人和文藝理論家瓦萊里在《詩與抽象思維》一文中曾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認為詩的語言和普通語言之間的關系就像跳舞和走路,走路這種動作就是為了到達一定的目的地,到達目的地后,這些動作就廢除了。而跳舞完全是另一回事,“跳舞并不是要跳到哪里去”,“跳舞是一套動作,但是這套動作本身就是目的”。他的意思表明:詩人的創(chuàng)造不在語言之外,而就在語言之中。
不言而喻,文學的符號媒介是語言。文學是一個獨特的語言系統(tǒng),它與我們?nèi)粘K煜さ脑S多語言系統(tǒng)拉開了很大的距離。這意味著,文學語言所生產(chǎn)的意義時常是日常生活經(jīng)驗所匱乏的。文學語言的功能就是,盡可能地影響與改變支配人們?nèi)粘I瞵F(xiàn)實的符號文本,將另一種意義與秩序賦予日?,F(xiàn)實。這表明了文學的反抗意向,而語言符號乃是實踐這種反抗的基本形式。
參考文獻:
[1]張玉娟.淺析文學語言與“陌生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7)
[2]范欣欣.“陌生化”理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02)
[3]朱全國.隱喻與陌生化語言形式[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04)
[4]王瑞彪.陌生化的藝術魅力及實現(xiàn)陌生化的方法[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04)
[5]劉來春.談文學語言的陌生化[J].云夢學刊.2004(02)
[6]田文強.文學語言陌生化的審美特征[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