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摘要】目的:分析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中的診斷作用。方法:本次研究共選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老年患者150例作為觀察對象,選取時間為2017年1月-2018年1月間,并將其按照抽簽法平均分為兩組,一組為參照組,一組為實驗組,給予前者常規(guī)的心電圖診斷,給予后者動態(tài)心電圖診斷,兩組各有患者75例,分析兩組的檢查情況。結果:實驗組共檢測出心肌缺血57例,其中伴有癥狀的有25例,無明顯癥狀的有32例,心肌缺血的檢出率為76.00%,參照組共檢出心肌缺血43例,其中伴有癥狀的有20例,無明顯癥狀的有23例,心肌缺血的檢出率為57.33%,兩組相比,實驗組的心肌缺血檢出率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共檢出心律失常56例,檢出率為74.67%,參照組患者共檢出心律失常40例,檢出率為53.33%,差異顯著,實驗組的心律失常檢出率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p<0.05)。結論: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采取動態(tài)心電圖進行檢查的效果顯著,能夠使患者盡早確診并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動態(tài)心電圖;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中圖分類號】R541.4;R540.41;R541.7 【文獻標識碼】A
冠心病是老年群體常見的慢性心血管內科疾病,如果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則會誘發(fā)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等情況[1],最終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保證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診斷結果則是臨床上的主要研究內容。為此,本文研究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間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0例作為觀察對象,根據抽簽法,將此次研究的150例患者進行平均分組,一組為實施常規(guī)心電圖診斷的參照組,一組為實施動態(tài)心電圖進行診斷的實驗組,兩組各有患者75例。參照組7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0名,女性患者有35名,年齡最小者60歲,年齡最大者80歲,平均年齡為(76.73±2.11)歲;實驗組7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3名,女性患者有32名,年齡最小者62歲,年齡最大者79歲,平均年齡為(77.62±1.32)歲。納入標準:(1)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的目的并自愿參與;(2)所有患者均無精神障礙。排除標準:(1)排除伴有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者。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放入數據庫中進行對比后得出(p>0.05),表示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在檢查前3d進行常規(guī)的禁食藥物處理。
參照組:進行常規(guī)的心電圖監(jiān)護,并且在檢查的過程中保持安靜,取患者平臥位,保持心電圖基線平穩(wěn),當發(fā)現導聯中顯示T波<1/10R波以及STdiam下斜型或者水平下移幅度>0.05mV的時候則確定患者為心肌缺血。
實驗組: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取患者平臥位,采取我院動脈心電圖監(jiān)護儀進行24h連續(xù)監(jiān)測。首先需要對患者的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并將肢體導聯電極粘貼在患者的胸前體表,接著則在患者的鎖骨左右側肋緣下1cm處為其粘粘雙下肢電極,并在鎖骨中線以及第二肋間為其粘貼上肢電極。如果在檢測的過程中,發(fā)現ST 段電位線基線的下移幅度超過0.1mV以及ST段下移超過1min[2],且出現兩次以上,同時兩次間隔超過1min,就會判定患者存在心律失常,同時結合患者的實際臨床表現,進行有效的診斷。
1.3判定標準
分析兩組的檢查情況。
包括:心肌缺血檢出率以及心律失常檢出率。
2 結果
2.1兩組的心肌缺血檢出率比較
實驗組共檢測出心肌缺血57例,其中伴有癥狀的有25例,無明顯癥狀的有32例,心肌缺血的檢出率為76.00%,參照組共檢出心肌缺血43例,其中伴有癥狀的有20例,無明顯癥狀的有23例,心肌缺血的檢出率為57.33%,兩組相比,實驗組的心肌缺血檢出率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下表一。
2.2兩組的心律失常檢出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共檢出心律失常56例,檢出率為74.67%,參照組患者共檢出心律失常40例,檢出率為53.33%,差異顯著,實驗組的心律失常檢出率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p<0.05),見下表二。
3 討論
隨著老齡化趨勢的發(fā)展,冠心病的發(fā)病群體持續(xù)增多,同時也增加了老年人群的死亡率。在患病期間,有不少的老年患者出現了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等情況,導致患者易發(fā)生心臟性猝死,危及生命。為了能夠盡早的幫助患者保障其健康安全,需要提高臨床的診斷結果,保證診斷的準確性,從而及時、有效的對患者進行醫(yī)護干預。但是由于常規(guī)的心電圖監(jiān)護有較高的誤診率以及漏診率,所以不利于現代臨床上的使用,而動態(tài)心電圖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診斷方式,且可以對患者進行連續(xù)24h的監(jiān)測,從而從長時間的情況上來反映患者的心臟情況,并且該方式具有操作便捷、無創(chuàng)以及經濟費用低等特點,從而利于推廣上的推廣使用,同時較高的診斷率以及敏感度[3],使得患者的實際病情能夠反映出來,深受大家的喜愛,并且保證了患者的病情能夠及時的被發(fā)現和干預,最終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
綜上所述,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當中實施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可以及時發(fā)現患者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情況,保證診斷的準確性,為臨床診斷提供有效的診療基礎,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來斌,張清潭.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臨床研究[J].現代醫(y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8(2).
[2]顧勇,李佳佳,宋兵蕾.動態(tài)心電圖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生理診斷的價值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9(20).
[3]王志遠.動態(tài)心電圖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9,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