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超
宋元代時期的瓷枕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能夠讓人感覺最有生活氣息、最有人情味兒的莫過于那一幕幕人物繪畫,難免止人遙想起宋元時期那勾欄瓦舍間的市井說唱,仿佛使用者枕于其上,夢中又能觀賞一出精彩繪畫和詩曲。
磁州窯的元代白釉褐彩人物紋長方形枕,繪有人物故事圖案,畫面右下方有一老者,身穿長衫,頭戴巾帽,臨溪而立,雙手拱于胸前,身后為亭臺,畫面左上角繪一輪彎月和兩朵祥云。后壁兩端有題銘“滏源王家造” “鴻川枕用功”,“滏源王家造”題記表明這件瓷枕產于滏陽河上的彭城一帶窯場,為研究磁州窯瓷枕元代時期生產的窯廠提供了依據。(圖1)
宋元時期城市中出現(xiàn)了新興的市民階層,應廣大民眾對文化娛樂生活的需求,勾欄瓦舍自民間興起,成為彼時民間的重要演出場所。瓦舍的規(guī)模很大,一座就有大小勾欄棚五十多個,可容數千人?!稏|京夢華錄·卷八》曾記載:“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經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眲∧可钍艽蠹业南矏?。
所謂的雜劇,其中的“雜”可謂包羅諸多娛樂節(jié)目,在繼承歌舞戲、刀馬戲、說唱、詞調、民間歌曲等中國傳統(tǒng)藝術基礎上,宋雜劇漸漸發(fā)展起來,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這藝術表演的本身就很有民間生活氣息。至元代,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曲實際上應包括雜劇和散曲兩種形式,元雜劇在宋雜劇與金院本表演基礎上發(fā)展成為戲曲藝術形式,與以滑稽取笑的宋雜劇相比已然產生了質的變化,王國維先生曾說“而論真正之戲曲,不能不從元雜劇始”,可以說,從元雜劇開始的“以歌舞演故事”是我國戲曲成熟的標志;散曲則是由宋詞俗化而來,配合著當時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起源于民間的散體詩。
中國文學歷來強調的是作家、藝術家有感而發(fā),“情”是中國文學藝術上的一個基本要素,植根于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元代戲曲劇本也多是由藝術家本人或他們代替劇中人抒情言志而作。元代蒙古貴族統(tǒng)治時期,北方地區(qū)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匠與失去土地的農民一同涌入大城市,整個社會經濟遭到破壞的同時,城市商業(yè)和手工業(yè)卻出現(xiàn)了一種畸形的繁榮,加之文學思想上,元代統(tǒng)治漢人雖極為嚴厲,但對文學思想的禁錮顯得較為松弛,元雜劇就是在這樣畸形發(fā)展的社會經濟基礎上興盛起來的。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實際上存在著兩個戲劇圈,北方以元大都(即今北京)為中心,包括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都流行雜劇;南方以杭州為中心包括東南地帶其他城市則流行南戲,也有從北方傳來的雜劇與之相互輝映。
那么,作為中國北方地區(qū)最大的民窯體系,磁州窯此時也自然得到了一個“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yōu)勢。磁州窯產品主要以日用瓷為主,燒造大量供給民用(也應包括士大夫階層)水平的廉價品,其中枕的數量居多,目前見到的長方形枕,長度大多在40厘米以上,器型較前代增長。在裝飾技法上,其繼承宋金兩代風格,仍以白地黑花、白釉剔花、黑釉剔花及釉上紅綠彩等方式為主,內容選材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出現(xiàn)了大量歷史故事與戲劇人物。畫面一般在枕面菱形開光內構圖,且枕面主題畫面與枕四面邊飾相互襯托,不僅生活上實用,又對使用者產生賞心悅目之感。
如元代的“張家造”款白地黑花長方形枕開光內則繪有《西游記》的一個版本,人物有三人,走在前面的沙僧,肩扛著降妖寶杖,之后是騎馬的唐僧,最后是手拿金箍棒的孫空,人物畫面又融于山水之間,增加了故事的情節(jié)性和畫面感,為研究《西游記》在元代時期的發(fā)展情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類似的《西游記》畫面在敦煌壁畫中也出現(xiàn)過,學者們研究認為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西游記》出現(xiàn)的最早的版本。(圖2、3 )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白地褐彩文字虎形枕,瓷枕的外形是一只臥虎,虎尾盤至身前近肘部,四肢匍匐,全身繪褐色虎皮紋,虎背為枕面,自古以來,民間一直以獅、虎為神獸,可以鎮(zhèn)宅守戶。老虎雖作為俯臥的姿勢,但其威嚴的氣勢,好像隨時準備一躍而起,撲向妖魔鬼怪。因此,這類以猛虎為造型的瓷枕,含有除魔辟邪、逢兇化吉的寓意,在表現(xiàn)虎神韻的同時,又十分強調裝飾的味道,因此,老虎在威猛之中又流露出孩子般的稚氣,顯得逗人喜愛。(圖4)
瓷枕的中心用草書書寫著七言氣候詩歌:“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后無霜落葉遲”,運筆灑脫嫻熟,一氣呵成。氣候詩歌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觀測天象、查看物候、體驗寒暑、把握時令而總結出的諺語。在書寫用筆上很講究簡潔圓熟,不作故意雕琢和無聊的堆砌,能夠使藝術效果體現(xiàn)出既簡括又完整,從而達到意到筆隨的藝術境地,這種裝飾手法在磁州窯瓷枕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有許多這樣的詩詞散曲、名言警句來裝飾的瓷枕,比如“欲作高堂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眾中少語,無事早歸”“常憶離家日,雙親拂背言。遇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尋宿,雞鳴再看天。古來冤枉者,盡在路途邊。”文字裝飾的瓷枕,由于枕面較平,方便書寫,所以內容豐富,常見的還配以花卉、鳥獸、人物等。磁州窯產品的書法風格往往粗獷豪放、灑脫不羈。
此瓷枕除詩文外,只在沿枕的邊緣劃上一條八角形黑線,將詩詞框在八角形的線條內,到金元時八角枕面上出現(xiàn)了雙條線的裝飾,外線為粗線條,內線為細線條。同時枕的側面也出現(xiàn)忍冬紋等紋飾。這樣的書法藝術的書寫很像是在簡單的紙上書寫,表現(xiàn)效果也類似于在紙帛上簡約質樸,無累贅,繁復之感。生動活潑的平衡式構圖,書畫內容的布置在整體的風格影響下,隱隱地表現(xiàn)出了一種簡約質樸之美,往往只寥寥數筆,或詩文或詞曲。表達和反映了人們的思想感情,比繪畫裝飾有著更強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且在創(chuàng)作時更省時省力。
這十四個字的書法,在筆墨布置上也極為自由,繪瓷者在書寫的過程中將“點、橫、直、曲、撇、捺、鉤、挑”等各種筆法運用自由、筆觸大膽,行筆灑脫,筆體表現(xiàn)靈活、自由、豪放。運筆不受約束,隨性書寫,不僅用筆、用墨極為自由,文字書寫的表現(xiàn)極為放松,展現(xiàn)民間藝術自由活潑的藝術特性。磁州窯瓷枕大量以詩文作為裝飾,這種裝飾風格最初始于唐代長沙窯,書寫方法沒有定規(guī),非常隨意。詩詞多出自文人之筆,有詩詞歌賦,有民諺俚曲等。河北博物院《名窯名瓷》基本陣列展廳還展出一件長方形枕,上有楷書《喜春來》詞一首:“牡丹初放安排謝,朋友才交準備別,人生一世半癡呆,如夢蝶,不覺日西斜?!薄断泊簛怼肥窃谐R姷那?,屬中呂宮,句式為七、七、七、三、五,多用來寫景抒情,此枕雖畫工粗槌,但記錄元曲詞牌仍不失為研究元曲的重要資料。
還有一枕面以粗黑各兩道黑線,繪畫如意頭形邊框,邊框內有行書詩文:“鼓任(后)嚴更三唱雞,樓前天淡月低西?!闭肀诶L卷草紋,胎色淺灰,白釉下施化妝土,書寫流暢,自然寫意可見其書法詩文藝術的水平較高。(圖5)
可見這些來自民間的書畫家也是受過專門訓練的,盡管他們身份比不上貴族,但在文化上已經深受其影響,因此他們的作品已超出了普通的民間文化,成為民間藝術屮“雅”的代表。其書寫風格與整體瓷枕的造型結合得很巧妙、勻稱,相得益彰,這些瓷枕是眾多磁州窯瓷枕的代表,盡展民間書法藝術的灑脫感,也表現(xiàn)出我國民間制瓷藝術中所蘊含的民間藝術的審美趣味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