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素萍
(蚌埠市園林管理處,安徽蚌埠 233000)
紐約中央公園是美國第一個城市公園,是針對美國城市的人口急速增長,城市無序發(fā)展造成環(huán)境惡化等城市問題爆發(fā)后,為了滿足市民對新鮮空氣、陽光以及公共活動空間的要求基礎上實施的,隨后各個國家的城市公園體系也逐漸發(fā)展起來。城市化的發(fā)展,必然導致環(huán)境問題日益突出,而城市公園體系的發(fā)展壯大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自然途徑。當然城市公園的發(fā)展也是不斷更新、提升改造的過程,既會出現開發(fā)建設新型城市公園,也會產生物質老化的城市舊公園,其發(fā)展過程既是建設史,同時也是公園改造和更新的歷史[1]。多年來的舊城區(qū)改造也加快了老舊城市公園的衰退和破敗,于是城市老舊公園的提升改造就提上了歷史日程。
研究了蚌埠市津浦大塘公園的起源和發(fā)展,分析了公園現狀存在的問題,探討了老舊城市公園煥發(fā)青春的提升改造方案,為今后城市老舊公園的提升改造提供參考。
1909~1917年,為填筑津浦鐵路蚌埠段路基以及淮河路天橋橋墩,挖取土方形成的大坑被稱津浦大塘,1958年辟為大塘公園,1999年經重新規(guī)劃改造后,改名為珠園,2016年恢復津浦大塘公園??傉嫉?.7萬m2,其中水面3.4萬m2,約占公園面積的1/2(如圖1)。公園位于蚌埠市老城區(qū)中心,緊鄰城市主干道勝利路和延安路,周邊商業(yè)、辦公區(qū)、酒店聚集,這里卻是一片參天大樹圍合的綠意盎然、鬧中取靜的天然氧吧,是坐落在鬧市區(qū)的一汪清泉、更是城市中心的綠洲。1999年實行免費開放后,公園游人激增,園內的各項設施也逐漸陳舊,活動場地局促,綠化植物受損嚴重,大塘內水質變差等,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2016年9月市委市政府決定結合塘底清淤啟動津浦大塘公園提升改造工程。
圖1 津浦大塘公園俯瞰
津浦大塘公園圍繞人工大塘的水面而建,公園內的每一棵參天大樹、駁岸的每一塊石頭都是城市的記憶。公園中的亭、臺、樓閣等園林建筑都是不同年代逐漸建成。作為居民重要的活動場地、城市的會客廳的津浦大塘公園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功能衰退,環(huán)境劣化,與市民的審美標準差距越來越遠,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958年建園時,公園地面與水面高差2m,形成的直立式石砌駁岸,線形平直單調,缺少變化,親水性很差。鎖鏈式防護欄桿的美觀性和安全性也較差,存在安全隱患(如圖2)。
公園內骨干樹種為懸鈴木,長勢茂盛,營造了很好的林下休憩空間,但整個公園植物群落缺少中層亞喬木和花灌木,呈現出綠化景觀層次單一、季相景觀單調。
公園內每日人流密集,健身、娛樂等活動人群眾多,現有場地不能完全滿足需要,爭搶場地時有發(fā)生,踩踏綠化屢禁不止。
公園的外圍矮柵欄的功能單一,沒有充分考慮到行人的停留和公園邊緣與城市道路景觀的融合(如圖3)。
圖2 改造前的直立式駁岸和護欄
圖3 改造前公園外圍矮柵欄
公園的提升改造實際上是公園歷經滄桑后自我調整、修復完善的過程。所謂“舊園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2]。結合公園現狀存在的問題分析研究后,針對性地提升改造,既是修復原有景點,使之煥發(fā)青春,也有對存在問題的提升改造,使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更有利于服務市民,且進一步沉淀蘊藏公園所承載的歷史文化。
俗話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人們對水的喜愛和親近與生俱來。津浦大塘公園中盡管水面積占公園一半,但建成的直立砌石駁岸缺乏親水性,且水面與公園陸地之間的景觀融合性很差。為了更好地利用水岸線,提升公園的濱水景觀,達到多樣化的親水效果。
3.1.1 砌筑臨水花池削弱豎向高差。在公園西岸打破原來單一的垂直駁岸,采用岸上和岸下砌筑錯落有致的花池(如圖4),有效減弱了水面的高差,花池內栽植彩葉植物和垂枝植物互相呼應,有機結合,形成一道園林植物與水面相融合的亮麗風景線。
圖4 公園西岸的駁岸
圖5 公園南岸的駁岸和棧橋
3.1.2 設置親水棧道。公園的親水性就是要盡可能拉近人與水之間的距離,從生理和心理上都使人感受到與水的親近。公園南側人流比較集中地段,在砌石駁岸內側做親水棧道(如圖5)。棧道的建設位置根據水面的常年水位線,保證棧道接近水位線,滿足市民親水需求。
3.1.3 增加親水平臺。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岸線的單調,枯燥,增加趣味,還有機地設置了親水平臺(如圖6、圖7)。平臺伸入水面,或低或高,增加了市民親水的機會,同時形成親水活動的空間和場地。特別是八仙島周圍,都設置親水平臺,滿足了市民親水需求。
圖6 結合八仙亭設置的親水平臺
圖7 結合四角亭設置的親水平臺
拆除原有護欄,重新設計防護柵欄,從護欄的高度、材質、造型都經過認真討論,提取了公園內古典建筑的色調和造型,保證與整個公園的古典建筑相融合,并確保安全。在所有接近水面的活動場地都安裝護欄進行圍合,保證親水的基礎上增加了安全性。
城市老舊公園提升改造是為了更好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滿足市民戶外娛樂,為市民提供活動場地,營造優(yōu)美的綠化環(huán)境,為人而設,服務于人。
津浦大塘公園提升改造時,充分考慮到市民的各種需求,從細節(jié)入手,認真梳理園內道路,合理布局活動場地,滿足游人活動健身需求。依據公園內多年來市民自然形成的活動分區(qū)的基礎上,增設了歌舞廣場、博弈廣場、太極廣場、舞文弄墨等主題廣場。開辟林下空間作為活動場地,增加休閑坐凳、花池坐凳等休憩設施。修復原有的雕塑小品,重新改造的廣場、園路、活動場地的鋪裝材料,采用透水、防滑的材料,體現自然,且實用。
具有歷史文化的城市綠地是塑造城市特色的載體之一[3]。從更深層次上說城市的傳統(tǒng)即政治、文化、歷史、生活方式,僅靠城市中的建筑來保留、傳承非常有限。作為城市精神生活的重要舞臺,如果設計得當,城市公園可以在這方面作出自己的貢獻[4]。津浦大塘公園就具有這樣的文化特征,珠園的園林建筑、大塘中的小島、躍進橋、紅旗橋裝載著不同年代賦予它的印記。
通過全面調查,分析了津浦大塘公園所有植物,最大限度地保留利用原有植物,保留原有大樹對整個公園的植物配置景觀效果起到骨架和控制的作用[5]。為了增加植物種類,豐富綠化景觀層次,此次提升改造增加了桂花、海棠花、日本晚櫻、紫薇、二喬玉蘭、紅梅、紅楓、石楠、紅花檵木等亞喬木、花灌木和彩葉灌木。另外,還豐富了低矮灌木、地被植物和垂枝植物,根據不同的位置合理配置,如沿岸的垂枝植物,岸下的水生植物等打造多層次的綠化空間,做到春賞花、夏有蔭、秋有果、冬賞雪的四季綠化景觀。
多年來公園的改造變遷局限于公園內部,忽略了公園周邊用地和行人,只是簡單地隔斷。因此,公園與城市道路景觀融合度不高,此次提升改造將公園外圍原有的矮柵欄改成不同造型的花池坐凳(如圖8)。不僅美化也突出實用的景觀特性,結合人行道設置矮墻、花池坐凳和小空間供行人停留欣賞公園美景。
因津浦大塘公園所處位置的局限性,停車問題一直難以解決,在東門設置少量機動車停車位,目前非機動車電瓶車、自行車只能停在人行道上影響城市道路景觀,也給公園管理造成很大困擾。
整個公園的綠地面積有限,為了能給市民呈現更好的視覺景觀效果,應利用地形處理適當抬高綠地,形成幽遠綿長的意境。但整個公園幾乎沒有看到地形處理營造的景觀效果。
老公園由于其所處的地段、所含的歷史信息等原因,對其實施改造是一項復雜而敏感的工程,一旦失誤可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畢竟真實的歷史信息不能復制[6]。津浦大塘公園建成至今已60余年,對周圍的市民來說已經成了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了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盡早開放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閑場地,整個提升改造工程僅3個月就完成了大塘清淤、駁岸的整改、園內和園外護欄的花池砌筑、道路修建、眾多園林建筑的修葺翻新、大型法桐的修剪及園林植物的補種等,參與的施工隊伍專業(yè)不同,施工時序互相牽制,統(tǒng)籌安排好各個施工工序,此次公園提升改造工程是各個部門協(xié)同合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