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姍
摘要: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理解和表達。按思維層次劃分,可將問題分為展示型問題、參閱型問題和評估型問題,這三類問題按一定邏輯進行組合,形式上構成問題鏈。問題鏈可細分為遞進式問題鏈、診斷性問題鏈、遷移性問題鏈等。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根據(jù)學情、教學內容和目標的要求,以及教學時間安排等因素來加以選擇和平衡。
關鍵詞:思維品質 展示型問題 參閱型問題 評估型問題 問題鏈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思維品質體現(xiàn)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心智特征,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從跨文化的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并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主題意義探究為目的,以語篇為載體,引導學生從語篇中獲取信息、解構框架,開展不同層次思維活動,從而實現(xiàn)發(fā)展思維品質的目標。然而,由于教師缺乏對文本解讀的意識或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以下問題:缺乏主題探索意識,簡單地將對文本主題意義的探索理解為對事實性內容的歸納;過于關注事實性內容,閱讀理解活動層次低,閱讀過程程式化;學生體驗感不足,缺乏情感參與的深度。針對這些問題,教師不妨采取課堂提問的教學策略,通過富有層次的問題鏈設計,在現(xiàn)有知識和文本間搭建支架,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理解和表達。
一、問題類型及問題鏈
根據(jù)布盧姆“記憶(remember)、理解(under-stand)、應用(apply)、分析(analyze)、評價(evalu-ate)、創(chuàng)造(create)”的認知過程維度目標分類體系,問題設計也應該呈現(xiàn)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發(fā)展的特征。將問題按思維層次劃分,可分為展示型問題、參閱型問題和評估型問題。
展示型問題通常包含what,who,when,where等提問關鍵詞,旨在讓學生快速捕捉事實性信息,抓住文本的主體,實現(xiàn)對文本的淺層理解。展示型問題通常以導入話題為目的,引導學生初識目標語言,淺層理解詞義、句意,了解文本主要信息和篇章結構。常見的展示型問題有“What does the word…mean?”“What happened…?”等。展示型問題常運用于熟悉文本類活動,如描寫、說明有關信息點之間的簡單聯(lián)系,了解讀前、讀中所涉及的主要內容等。
參閱型問題通常包含how,why等提問關鍵詞,旨在引導學生基于文本信息,推斷語言的深層含義和文本的內涵意義,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意圖、情感態(tài)度或價值觀。參閱型問題需要學生以文本為思考的起點,對所提取的信息進行分析和運用,理清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區(qū)分觀點與事實。常見的參閱型問題有“How do you know that?”“Why is the text titled…?”等。參閱型問題常應用于深化理解類活動,如對語篇進行個性化的解釋或對文本內容做出回應,推斷作者的意圖,或在相似的情境中運用文本內容探討和解決問題,抑或解構文本,分析、對比文本內容與新情境的聯(lián)系。
評估型問題在提問形式上更為豐富,是展示型問題和參閱型問題的延續(xù),體現(xiàn)了思維的綜合性、評判性和創(chuàng)新性。評估型問題通常會引導學生在內化文本思想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認知經(jīng)驗,以審辨式思維來思考,綜合運用語言發(fā)表主觀性的評價,進一步探尋文本的主題意義和作者的觀點,如“What do you think of…?”“If you were…,what would you do…?”等。評估型問題常運用于評判推斷類活動和建構創(chuàng)造類活動,聚焦文本重構、思想借鑒、觀點形成和創(chuàng)新表達等。
在實際教學中,將這三個類型的問題按一定的邏輯進行組合,從形式上構成鏈式的布局,稱為問題鏈。問題鏈的特點在于問問相扣、層層遞進,因而,可以在原有信息和新生信息的相互作用中建構文本意義,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文本深處。問題鏈可細分為遞進式問題鏈、診斷性問題鏈和遷移性問題鏈等。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根據(jù)學情、教學內容和目標的要求,以及教學時間安排等因素來加以選擇和平衡。
二、問題鏈設計的教學實踐
筆者結合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的教學實踐,闡釋如何設計問題鏈。
(一)遞進式問題鏈設計
1.文本分析。
如Unit 8 Reading板塊的Poems about pets,文本以青少年的口吻,用兩首詩歌描寫了常見的寵物——狗和金魚。其中,My dog一詩,敘述了寵物狗的生活習性,并透露出“我”和狗的親密關系。
由于詩歌短小、精悍,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容易存在以下弊端:(1)問題涉及的內容過于瑣碎,缺乏對詩歌整體性的把握;(2)問題之間缺乏邏輯性,影響對主題意義的整體把握;(3)問題與問題之間缺乏梯度,學生難以形成鏈式思維。因此,教師必須對詩歌的主題意義有完整的、邏輯清晰的把握,才能設計出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
2.問題鏈設計。
第一層次為“展示型問題十參閱型問題”:
問題1:What does the dog like and dislike?
問題2:Why does the writer think his dog is the cleverest animal of all?
第二層次為“參閱型問題十評估型問題”:
問題3:Do you think the writer loves his dog? Why?
問題4:Do you love this dog? Why?
3.問題鏈分析。
對于問題1,學生只需快速閱讀小詩的前半部分,即可找到事實性信息作答。這個展示型問題的思維層次較低,但體現(xiàn)了思維的敏捷性,能有效啟動學生的思維機制。問題2涉及對原因的探索,文本中雖有答案,但需要學生形成一定的邏輯聯(lián)想,理清文本內容和答案之間的關系,加以歸納才能回答。這一參閱型問題的思維層次稍有提升,是對文本內在邏輯的強化和指引。問題3需要呈現(xiàn)學生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提取信息之后,還需要投入高質量的思維,對信息整合和補充,才能回答這一問題。這一過程還需要學生對信息進行有邏輯、有主題的表達,體現(xiàn)了提問的生成性和啟發(fā)性。問題4為評估型問題,當學生閱讀完小詩之后,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思維的思辨性和評判性,提出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要求言之成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jīng)歷了對語篇的整體把握和建構,對文本語言有了應用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思辨性和創(chuàng)新性都得到了發(fā)展。
(二)診斷性問題鏈設計
1.文本分析。
如Unit 6 Reading板塊的Down the rabbit hole,文本節(jié)選自小說人Alice in Wonderland,講述了Alice在白兔的指引下掉入洞中,通過一扇小門進入花園的過程。
閱讀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1)故事型文本的時態(tài)(多為過去式)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寫作中加以應用;(2)故事情節(jié)中的矛盾沖突、戲劇變化,人物的心理活動等;(3)文本語言的精妙之處,所運用的對白、修辭手法等。當然,對于節(jié)選文本的賞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在適合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可以有所側重。本設計著重通過賞析“反復(repeat)”這一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會和運用語言之美。
2.問題鏈設計。
第一層次為參閱型問題:
問題1: Was the hole very deep? How do you know?
問題2:Why did the writer repeat the word “down”three times?
第二層次為評估型問題:
問題3:Can we delete two of them? Why?
問題4: Can you use this rhetorical device to make a new sentence?
3.問題鏈分析。
課文節(jié)選的小說片段中,作者用“Down,down,down”來描述Alice下落到洞中這一漫長的過程。文本語言精練,學生對于語意的理解沒有難度,但需要從這種“重復”中體會到作者表達之意,以及語言的精妙之處。因此,在賞析中,“反復(repeat)”的修辭手法,是值得學生關注和學習的。第一層次的兩個問題旨在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到“Down,down,down”的修辭上,促使學生理解這句話在語篇中表達的含義,并用語言重構意義。第二層次的兩個問題旨在檢驗學生是否能夠對這一修辭的作用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評判,并在實際運用中加以詮釋。從問題鏈設計的功能來看,四個問題層層遞進,體現(xiàn)了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的變化過程;而且問題都忠于對文本的理解,目標都指向語篇中修辭手法的體會和運用,鼓勵學生的發(fā)散陛表達。
(三)遷移性問題鏈設計
1.文本分析。
如Unit 2 Reading板塊的Good neighbours,文本以兩個學生對話的形式展開對Good neighbours(好鄰居)這一話題的討論,話題涉及鄰居善良、樂于助人的個性特征和鄰里間的互動,并以實例證實鄰居的這些美好品質。
在對話閱讀中,文本的主題意義主要通過對話中的問題體現(xiàn)出來。雖然從形式上來看,對話結構比較松散,但只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問題,就不難發(fā)現(xiàn)討論的重點是什么。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從學生視角出發(fā)定位文本對學生的觸動點,充分關注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情感體驗。
2.問題鏈設計。
第一層次為參閱型問題:
問題1: Do you think Simon's neighbours are kind and helpful?
第二層次為評估型問題:
問題2:Do you know your neighbour's name?What activities have you done together?
問題3:Do you believe neighbours can be as good as those in Simon's neighbourhood? Why?
3.問題鏈分析。
從對話中可以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Good neighbours主題的兩個詞是kind和helpful,教師將這兩個詞作為提問的基礎,激發(fā)遷移式思考和討論,問題的提出和回答都基于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問題1是學生思考的起點,需要學生提取相關事實性信息來佐證Simon鄰居的kind和helpful,理清這些信息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區(qū)分觀點和事實。問題2和問題3的思維層次較高,在統(tǒng)一的主題意義下,由語篇內容遷移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必須在內化文本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對鄰居這一人物的認知經(jīng)驗,進行較為全面的辯證思考。
三、問題鏈設計需關注的問題
其一,精準研讀文本是保障。在設計問題之前,教師要對文本有全面的把握,理清文章的主體脈絡;在設計問題時,要緊緊圍繞文本的主題。問題鏈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始終以語篇主旨為中心。對于展示型問題的設計,要圍繞語篇中的核心信息進行檢索、組織和呈現(xiàn);對于參閱型問題的設計,要做到“有理有據(jù)”,找到問題與語篇之間的必要聯(lián)系,讓每個問題都能既強化主題,又具有獨立的價值,既體現(xiàn)學生對文本的分析和對語言的重新組織,又體現(xiàn)出文本本身對主旨的強化;對于評估型問題的設計,教師要考慮到主旨意義的升華和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實際,為學生提供有話可說的真實語境,從而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教師還要清楚文本各個部分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基于對文本的精準解讀,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從而使問題的指向性更加明確、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無論是展示型問題、參閱型問題,還是評估型問題的提出,都以達成教學目標為導向。語篇的內在結構框架和邏輯關系,是鏈式問題形成的基礎,由此構成的問題鏈才能顯得豐滿、充實。
其二,發(fā)展思維品質是目標。所有單個問題,抑或是問題鏈的設計都是為了啟發(fā)、推動和提升思維。問題的提出從學生對語篇的閱讀和思考開始,關注主題意義的理解和信息的檢索、組織能力;問題的升華是對學生邏輯思維、閱讀方法的培養(yǎng)和提升;問題的研討為學生提供更有挑戰(zhàn)的思維平臺,完成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抒發(fā),是對語篇閱讀的總結性和評價性理解。教師設計的問題鏈從易到難,逐步推進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搭建階梯,促成學生自我思維的邏輯性、評判性和創(chuàng)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