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城
主角不僅有“困苦老果農”,還有純真盼望著新年愿望的“留守孩子”;每賣出一件血橙,都會為孩子們捐出0.5元圓夢基金……近日,一篇題為《年前最后6天!四川資中150萬斤血橙急盼銷路,認領孩子們的一個小小心愿,寬慰老農們的傾情付出!懇請愛心傳遞!》的公號推文火了。文章承諾“素材全為實地拍攝,活動真實”,發(fā)出不到1天便超過8萬閱讀量,不少網友“含淚下單”。
但據報道,該文中“家不過是破敗漏風土房”的“孤苦老人”,早在2008年便住進了樓房。老人還稱,文中視頻內容是一年多前有人找上門教他說的。對此,四川資中歸德鎮(zhèn)官方回應稱推文不實,并質疑其背后的悲情營銷。
要么是“困苦老果農”,要么是“留守孩子”,“悲情營銷”中的案例沒有最慘,只有更慘。有圖有文甚至還有視頻,一些善良的網友,很容易被擊中情感軟肋,因此便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含淚下單”。但這類套路故事不唯實,只濫情,實際上是把一些貧困地區(qū)的民眾當成了牟利工具和砝碼。
值得注意的是,當記者問及是否存在官方質疑的悲情營銷問題,發(fā)布者回應稱“可能有點”,但表示肯定有捐贈,還直言也想更多促進資中的品牌提升,截至當時已銷售血橙6000多箱,而最后給大涼山的捐款不會低于兩萬元。
(選自《新京報》2020年1月13日)
素材解讀
1.事與愿違。促進品牌提升和在貧困地區(qū)做公益的初衷是好的,值得肯定,但假借“困苦老果農”搞“悲情營銷”,這種做法明顯欠妥。由于這樣的故事太廉價,也容易復制,其在網絡空間層出不窮,最終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既毒化了互聯網電商應有的誠信環(huán)境,也會造成“狼來了效應”。公眾被騙多了,今后還有誰相信網上發(fā)布的銷售信息呢?這樣下去,最終受傷的還是那些果農們。
2.告別虛假。借助“困苦老果農”搞“悲情營銷”,以博得善良人們的同情,發(fā)布者自以為聰明,實則愚蠢。造假只能行騙一時,終究會被暴露,會被人嗤之以鼻。其實,在信息化高度發(fā)達的時代,推銷農產品的方式多種多樣,關鍵在于我們要善于動腦筋思考。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丁是丁,卯是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實事求是,堅決反對弄虛作假。
適用話題
事與愿違 告別虛假 實事求是 多動腦筋 動機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