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震宇
摘 要: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重要階段,此時他們的心理活動明顯增多,相較于以往心理更加脆弱和敏感,因此心理健康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非常重要,傳統(tǒng)心理的健康教育過于死板和單調(diào),我們要將社會工作理念與之融合,注重心靈的溝通和感情的交流。融合模式的教育方式取決于師生雙方的活動成果,老師以包容的心態(tài)進行溝通。本文根據(jù)當前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和心理特征進行分析,探求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工作理念的融合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社會工作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大學生有著啟蒙、引領的良好效果,同時兼具互動性和溝通性,對于學生內(nèi)心變化和內(nèi)心體驗有著科學性的探索方案,強調(diào)學生自我分析和自主成長,對學生的身體成長和心理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社會工作理念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學生正面的、陽光的教育指導,結(jié)合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體現(xiàn)“參與、分享、理解、幫助”等教育特點[1]。
一、基于社會工作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點
1.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
作為老師在上心理健康教育之前要對班級內(nèi)學生有一個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都有著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家庭背景、思維個性、心理特點等等,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在心理層面很容易產(chǎn)生叛逆心理、矛盾心理,而且對于外界事物還有一定的期待,所以老師要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要知道學生現(xiàn)階段的一些心理困惑以及心理需求。另外還要與學生在課下有深入的交流,了解學生對于心理活動教育有什么樣的期待,更加喜歡什么樣的主題,對于以往的活動有什么建議,老師也可以利用小紙條、問卷調(diào)查、訪談聊天等方式進行深入了解[2]。
2.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老師與同學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這也是社會工作理念的重要基礎,我們從心理教育的本身進行分析,經(jīng)常需要老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問題性討論,雙方在溝通中完成的心理活動,因此雙方也必須本真互相尊重的原則,只有相互理解,并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更好的面對和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倡導和建議老師首先要在輕松熱烈的環(huán)境下進行真誠的溝通,坦率的交流,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盡量進行回答,引導學生相互分享[3]。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規(guī)范性。
社會工作理念是一種集體行為活動,因此就必須有相應的團體性規(guī)范進行約束,要將整個集體作為“社會”看待,因此“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既有他們的自由,也有他們的規(guī)則,只有在有效的規(guī)則范圍內(nèi)進行自由活動,才能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社會工作理念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就是一個老師對于團體進行輔導的過程,所以這個規(guī)則的制定必須在大家的認同下達成一致。
二、基于社會工作理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組成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小組。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都是以班級為單位,但是對于這種特殊教育人數(shù)還是較多,老師很容易無法注意每個學生的想法和問題,因此建議班級中采用小組將其劃分成為更小的人數(shù)單元,最好將人數(shù)控制在4至6人之間,盡量要組成雙數(shù)。在小組成員方面不能總是固定的人,而是要采取隨機分組的方式,以這樣的方法促進學生在不同成員之間更多的交流和溝通,小組成員在每次更換伙伴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進行自我與外界的信息傳遞[4]。
2.確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還是針對當前學生的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盡興開展,老師在設計教育主題的時候也要圍繞著學生的自身問題進行確立目標。首先要了解當前學生的實際需求,主題內(nèi)容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最好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根據(jù)以上制定可操作性強的教育目標。這樣的教育目標可以引得學生思考,對于融合后的內(nèi)容,學生在課下也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這樣也是我們心理教育的實際價值。另外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目標不能過多,要依照每節(jié)課程的實際效果進行調(diào)整,課程與課程之間要有一個銜接和關聯(lián),采取逐層推進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成長,從而達到教育目標。
3.選擇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現(xiàn)代的學生由于科技的發(fā)展和網(wǎng)絡的興起,他們已經(jīng)不同于以前的學生,他們可能了解的事情更多,懂得的道理也更多,因此我們不必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老師需要在與學生的接觸過程中進行探索,根據(jù)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根據(jù)學生的反饋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但是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要有足夠的吸引力且緊扣主題,同時要注意不要公開披露學生的隱私。內(nèi)容的選擇要契合他們的關注點和好奇心,例如異性之間的相處模式、如何尊重不同性別的同學、同學之間的關系怎么處理、自我與家長之間的定位問題等,這些都是學生暫時比較迷茫的問題,需要我們注意進行分析和化解。
三、結(jié)語
大學生正處于一個年齡交界點,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為基礎,并要積極分析學生的實際心理訴求,注重學生的成長梯度,尊重每一個獨立的學生個體,將社會工作理念與其深度融合,對于學生的教育方向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始終堅持“促進成長、關愛發(fā)展”的心理教育主題,以實現(xiàn)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葛彥偉.試論小組社會工作中發(fā)展性模式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山西青年,2019(21):254.
[2]魏雪昆.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勢[J].法制博覽,2019(14):298.
[3]賈俊喜.學校社會工作理念與方法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現(xiàn)代交際,2018(19):152,151.
[4]汪清.基于學校社會工作理念與方法應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3,12(2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