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泰戈爾有言: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臻于完美。誠如斯言,正是篾匠以匠心掬一泓清泉,才讓花籃這小而精致的竹器更具美感,更具溫度。此間訣竅,絕非機器之固樣制作可以比擬,故吾輩當念之:世間賞心千百物,素心更具別樣情。
佛家有語: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細小的東西雖微卻精。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留下的不只是屈陶李杜的詞藻風(fēng)華,唐詩宋詞的美意朦朧;不僅僅是方塊字的和平仄律,更重要的,是它年年歲歲、歷久彌新地傳承著技藝。當你看到秦王墓中的俑人被埋藏千年,卻風(fēng)采依舊、令人驚嘆時;當你看到故宮博物院古代畫像中的九天仙女,仍然靈動逼人時;當你去朝拜敦煌莫高窟的飛天神女,感受神秘久遠的歷史時,你會陡然一驚,是的,中華文化在博大精深處自有氣象萬千,但在細謹微小處更有無數(shù)講究。凡此種種,便是說明了工藝的傳承不可替代,歷史流傳下來的工藝更富有味道。工匠鑄造的精品,它的歷史原樣、歷史原味更應(yīng)被保存。
或有“智能時代論者”,認為時代已變,人工智能或?qū)⑷〈鷤鹘y(tǒng)的手工技藝。對此,我不敢茍同,誠然,人工智能是大勢所趨,對于當今世界,對于未來的發(fā)展,必定是人工智能發(fā)揮才能之處,它的益處顯而易見。但對于手藝的沒落,我卻并不認同。終章之后,手藝和工藝仍會留存。契訶夫小說中說:一切都會過去。大衛(wèi)王戒指上也刻了一句話:一切都不會過去。什么不會過去?泰戈爾詩中說:天空沒有飛鳥,但飛鳥已經(jīng)飛過。詩人泰戈爾會逝去,《飛鳥集》卻流傳了下來;孔子會逝去,《論語》卻一直在燭照后世;海子也會逝去,但我們每個人都記住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就像顧城所說的,世界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我們要用它去尋找光明。光明在何處?便是在那素心所制之物,那便是源。工匠的堅守和努力不懈,如蘇繡的傳承,那便是最柔軟的,也是最有力量的證明。
忽然憶起故宮博物院中修鐘表的老師傅,盡管一件缺損的清朝鐘表古樸無華,但經(jīng)他修好后,鐘表所發(fā)出的泠然之音,我發(fā)誓我從未聽過這么好聽的聲音!這又豈是機器可企望的?
世間賞心千百物,素心自有別樣情。
點評
文章觀點鮮明,層次清晰。對舉式標題,凝練而有文采,標題即觀點,呈現(xiàn)出作者清晰完整的邏輯思路。開篇引用名言,直入話題,提出觀點,簡潔明了;主體部分論證嚴密,多處引用名人名言,如泰戈爾、孔子、海子、顧城等;又有詳實的事例,如九天仙女畫像、秦王俑、清朝鐘表等;或詳引、或概述,涵蓋古今中外,對于觀點的論證起到了極為重要的輔助與支撐作用,說理透徹。結(jié)尾回扣中心論點,照應(yīng)開頭和題目。全文語言優(yōu)美,值得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