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結(jié)
雞母窩山在我老家村子的西邊,它并不出名,也不出色。村子依山傍海,東邊港西灣,西邊是綿延著的許多山丘。雞母窩山也非最高的一座,叫這名,也不知是因形致名還是故事傳說的緣故。當然這山除本村人外,恐怕他人難曉其名。
中秋后的一個假日,我回老家。鄉(xiāng)人有節(jié)而無假的概念,各自忙碌奔波。我到鄉(xiāng)村,反成了個閑人,挺是孤單。于是我想到山野走走,這秋節(jié)登高尋芳也是件雅事。
出了村向西,有座小山丘,叫廟山。這廟山,半山腰上建有林太師公廟,此山也算本村一景觀。廟建在半山,下有向東渠道繞過,廟門正對東山最高的蘇峰山,古榕掩映,在破落中也見些許氣勢。沿渠壩再向西走一段路,過一座小石拱橋,就有座大壩高聳在眼前。登上壩頂,是一個夾在兩山之間的水庫。這水庫把山澗的流水,雨水都攔貯于此,山下的良田也就受益無窮。不澇不旱,本村人稱“金港西”,怕也有這緣由吧。此時庫里的水并不很多,半庫的量吧,不過水倒也清澈,大致是長時間沒有山洪、雨水沖刷的吧。山風(fēng)吹拂,水面鱗波一陣接一陣,但輕微。若在岸邊放一桿魚桿垂釣或是在這水面上蕩舟,我想那肯定是很愜意的。水庫的西邊種著許多桃李梅樹,開花時節(jié),倒也美不勝收。從水庫的北邊再往里走,就到了雞母窩山的東坡。但此山的東坡和北坡都不是登山的佳地,北坡雖臨公路,但陡峭,坡面光滑,風(fēng)大,也沒有什么景,就是生長著的樹也較矮小,大多是松柏或黑松之類,稀稀落落的;東坡山坡很長,屬山的脊梁、碎石、亂石多、山脊窄尖,路不好走,所以要登這山最好是選擇南坡。南坡較平坦,且山間有小道可供徒步攀爬。
由東拐向南,都是在果林間的道路走著??可匠陨剑F(xiàn)在山坡的四周,早被村民們開發(fā)成梯田式的果園,種著各色的果樹,果樹都長大了,丫枝很多,連成片了,整個山腳就是綠色的世界。此山最熱鬧的季節(jié)應(yīng)在仲夏和早秋,這兩個時節(jié)是荔枝和龍眼采摘的時候,此時上山,可見勞動者豐收的場面,也可品南國佳果的美味。春季也不錯,滿山野的花蕊開放著,放蜂人很多,蜜蜂啊,蝴蝶啊,甲蟲啊,忙個不停,那場面也挺熱鬧的。可惜現(xiàn)在是中晚秋了,已過了它們的收獲季節(jié),只有一些未熟的桔子掛在枝頭,青澀澀的。樹林間就顯得有點冷清。不過寂靜也有寂靜的妙處,山鶯的歌唱就顯得清亮而悅耳,山雀兒也特別地大膽和活躍,在山間的灌木叢里竄進竄出,有時人已走得很靠近它們了,可它們并不怕生,顧自在草木間啄著,啄著,讓人很有親近感。而路邊的野花開出各種顏色,紅的、白的、紫的、粉的,盡現(xiàn)招展之姿,生命力極強的野菊開著小朵的白花,和高大而旺盛的金光菊的黃花相互映襯,展現(xiàn)了山野間既清幽又富色彩的秋韻。快到半山腰了,人也漸覺熱了起來。要有水那該多好啊。其實,我一點也不慌忙。我知道雞母窩山的泉眼很多,有的形成細流直到山腳,滋潤著那些土地,讓農(nóng)民得了許多便利。這些泉水像是這山的血脈,惠澤山間萬物,讓山也活絡(luò)起來。所以這山也算是一塊寶地,本地的其它一些山丘,跟這山比起來,缺乏的就是這份靈氣。這里的泉眼雖多,但我還是悉心地尋找到那名叫“茍蝦穴”的泉眼。這里的泉水最出名的要數(shù)“茍蝦穴”的泉水了。據(jù)說這“茍蝦穴”里時常能見到游弋著的蝦子,這種蝦子本地人稱“茍蝦”,這實屬一大奇觀。此行我沒有見到“茍蝦”,不過我相信它的存在。這泉水十分有趣,無論春夏秋冬,它總是滿而不溢,晶瑩剔透,無論如何舀它,總能在極短的時間又滿上。我捧了水喝了一口,涼透骨髓,熱氣全消。難怪在老鄉(xiāng)的眼里,一直都視為活穴地,上山耕種的農(nóng)夫大多愛喝這泉水。也有帶來泡茶的工具,用這水燒開泡茶。據(jù)說,木炭火,上好的水仙茶,泡上這泉水,那茶簡直是人間的極品:香醇四溢,口齒留香,回味無窮??上В疫@次沒能碰上,要不,喝它幾大杯,也不枉此行。我也很后悔沒有帶個塑料瓶子,讓我能裝瓶水回去,與同事,與親朋好友們共享。
在“茍蝦穴”休息片刻,人又是活力充沛了,于是繼續(xù)向上攀行。這南坡雖然不陡,但草盛林密,小道的痕跡很多被長長的山草掩住,于是我滑下山澗往上攀登?,F(xiàn)在這個時節(jié),山林中的小澗早已涸澤了,即使有水,那也只是某處石窠積那么一點泉水,并不礙事。這條山中小澗的兩邊的坡較高,山水傾流而形成。澗底雖不平坦,但也很有趣味。澗底是沙子,人走在上面挺是柔軟,還不時可以撿個光滑的圓溜的小石子裝在口袋里。澗里的樹枝木頭不少,常年流水的浸泡沖洗,樹皮蛻了去,很多枝丫、樹頭拿起來瞧瞧,真是別具特色,這不就是露天的根雕館嗎?這么原生態(tài),這么不事雕琢,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撿個回去做個紀念吧,可是形態(tài)較大,且須繼續(xù)向上,帶著麻煩,姑且讓它們埋沒在這山溝里吧。一路向上,曲曲折折、高高低低,倒是費了不少勁,可是總比那長葉如刀似的山草割臉的好啊。爬到了山澗的盡頭,聯(lián)接著的是一條環(huán)山腰的壕溝。這是一條戰(zhàn)壕,一直延伸到山的東面、北面;溝里已淤塞了許多山土山石,可掩體和防空洞依然清晰,還有些前沿的水泥鋼筋碉堡也聯(lián)著這戰(zhàn)壕溝。環(huán)山腰的壕溝也有溝直通山頂。我估摸這是交通溝吧。山頂沒有尖峰,而是大片的平整地,四周松柏環(huán)立,中間的許多地方呈圓形狀,有些凹,一條山間大道往西邊去了,不過已是雜草叢生,依稀難辨了。哦,這就是原來的山頂炮陣地,這炮陣地正扼住港西灣通往東山灣的???,拱衛(wèi)著八尺門礁尾的海軍軍港。不過如今這山上已不見兵,也不見炮了,就是礁尾的海軍艦船也已撤離。這山的北坡和東坡臨著公路,扼守著要道。上世紀國共一次大戰(zhàn)——1953年東山保衛(wèi)戰(zhàn),這里曾是主戰(zhàn)場。世事如煙,硝煙早已散去,這里是一片繁茂之景,這些戰(zhàn)備設(shè)施也失去了其價值功用,但身臨此地,遙想過去,不能不讓人生出許多感慨,或緬懷或思考不一而足。
登臨山頂,其實也能見到許多美景,東南方向的蘇峰山高聳而立,山下的東海綠洲依稀可辨,西埔縣城的建筑也如在眼前;東邊是老家港西的村落,在此處看來又是那么的靜默安詳,東北方向是港西灣,一條跨海的堤壩把港灣一分為二,堤外海面湛藍。船帆點點,鷗鳥飛翔,堤內(nèi)是一處處的養(yǎng)殖場,一處處莊稼地。堤內(nèi)堤外,能讓人感受滄海桑田的變遷。此情此景,讓我心中萌發(fā)了一種征服的淋漓,一種受陶冶的快意。我突發(fā)聯(lián)想翩翩,很多時候,很多人花很多錢到名山大川看自然風(fēng)景,到遙遠的古城憑吊千古的遺存,看風(fēng)景,吃小食,忙參觀,留下幾張照,南來北往,疲憊不堪也終究不知其樂在何方。圣人云“樂山樂水”,其實是自樂、心樂。登山玩水的深切意義,怕也在此吧。名山大川自有它的神韻,這名不見經(jīng)傳的山丘也讓我覺察到生活之中別有洞天,苦苦尋覓,驀然回首,發(fā)現(xiàn)在我們身邊蘊藏著許多美麗的事物。少年時代,這“雞母窩山”我是時常上下,可那時是為家里拾柴火,而且人生的際遇不多,并不能發(fā)現(xiàn)什么?,F(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山還是那山,可心中有景,這平常的山也生出許多映入懷中的風(fēng)姿。
此山現(xiàn)已和牛犢山、廟山、白虎頭山一起被開辟為中馳山莊,成為東山又一聞名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