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岑 磨麗莉 周芳珍
廣西南寧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精神科 530001
抑郁癥是抑郁障礙中的一種常見的疾病,抑郁癥患者心境抑郁,自責自罪及消極觀念明顯,是心境障礙中最常見的類型。其病因復雜,與遺傳素質(zhì)、環(huán)境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guān),該病自殺率及自殺成果率高[1]。自殺未遂的抑郁癥患者因其負性情緒的影響,患者再次自殺的可能非常高,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1]。抑郁癥患者的自尊水平低下,治療依從性差。研究表明[1-2]:輔助心理護理、音樂治療等綜合護理模式利于患者的康復及改善患者的行為障礙,提高患者的自尊水平及治療依從性,降低自傷自殺的行為。筆者采用心理護理對自殺未遂抑郁癥患者進行干預,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觀察對象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自殺未遂抑郁癥患者81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41例和對照組40例。入組標準:(1)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抑郁發(fā)作的診斷標準[3];住院后或入院前近1個月內(nèi)自殺未遂或蓄意自我傷害者;年齡>16歲。排除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器質(zhì)性精神障礙、精神物質(zhì)依賴者等。(2)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能配合評估及自愿參加者。研究組男18例,女23例,年齡16~46歲,平均年齡(28.95±7.70)歲;文化程度:小學6例,初中14例,高中12例,中專及以上者9例;病期0.5~6年,平均病期(3.10±0.96)年。對照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16~47歲,平均年齡(27.63±6.05)歲;文化程度:小學8例,初中12例,高中11例,中專及以上者9例;病期0.5~5.5年,平均病期(2.98±1.12)年。兩組以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常規(guī)抗抑郁藥物等治療,病情監(jiān)護,進行一般的健康教育及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等,兩組患者所用情緒穩(wěn)定劑和帕羅西汀、文拉法新、舍曲林等抗抑郁劑的劑量、藥物種類等相匹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在此基礎上,研究組聯(lián)合心理護理(采用支持性心理護理),干預8周。
支持性心理護理包括:(1)建立有效的干預聯(lián)盟,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醫(yī)護關(guān)系,對待患者態(tài)度和藹,關(guān)心及尊重患者,讓患者感受到工作人員的愛護、理解及真心幫助他們。(2)普及抑郁癥知識:講解抑郁癥的原因、表現(xiàn)、治療與康復措施等,讓患者了解到抑郁心境是暫時的,是可以通過治療來消除的。教會患者認識到負性想法與行為的關(guān)系,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認知模式,讓其放棄悲觀的想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減少自棄行為。(3)采用支持性心理護理:包括精神、物質(zhì)、心理及社會層面給予患者心理支持。針對患者自殺未遂的心理問題,給予精神安慰,避免不良的刺激因素;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讓患者充分釋放內(nèi)心的矛盾;在心理上理解和接納患者,引導和鼓勵患者自我領悟,使其充分放松緊張的情緒,幫助患者克服面臨的困難處境,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勇氣。自卑感是再度自傷的因素,通過心理護理讓患者學會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家庭支持,克服困難處境,消除內(nèi)心的病恥感,消除再度自傷自殺因素等。心理護理時間:30~45min/次,3次/周,共8周。
1.3 采用的量表 分別由經(jīng)過訓練的護士于入組前和8周末各評定護士用住院精神病人觀察量表(NOSIE-30)[4]、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問卷量表(ITAQ)[5]、抑郁自評量表(SDS)及焦慮自評量表(SAS)[4]評定,進行量表評定一致性檢驗(Kappa值=0.88~0.89)。
1.3.1 NOSIE-30量表:對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住院患者的行為問題的評定敏感性高,該量表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總積極因素的分值愈高,總消極因素的分值愈少,說明病情嚴重程度愈輕;128+總積極因素-總消極因素=總分。
1.3.2 SDS、SAS:兩個量表均為20個項目,所有項目總和=總粗分,總分(標準分)=1.25×總粗分,總分越高,抑郁或焦慮程度越重。
1.3.3 ITAQ評定患者依從性[5]:該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高,由11項組成,分別評定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住院和治療的態(tài)度。為3級評分法:0分(無自知力);1分(部分有);2分(自知力全)??偡郑?~22分,總分越高依從性越好。
2.1 兩組NOSIE-30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NOSIE-30)總分、總積極因素、總消極因素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8周末,兩組(NOSIE-30)總分、總積極因素、總消極因素分分別與干預前比較,改善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第8周末,研究組NOSIE總分和總積極因素分的增分、總消極因素分的減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1。
表1 兩組NOSIE-30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SDS、SAS、ITAQ總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DS、SAS 、ITAQ總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8周末,兩組SDS及SAS的減分 、ITAQ的增分分別與干預前比較,改善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第8周末,研究組SDS及SAS的減分、ITAQ的增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DS、 SAS 、ITAQ總分比較分)
注:組內(nèi)干預前后比較,*P<0.05,**P<0.01。
抑郁癥患者表現(xiàn)為心情低落,快感喪失,缺乏精力,出現(xiàn)自殺觀念[1]。自殺未遂的抑郁癥患者在自殺后近段時間內(nèi),尤其是自殺后3個月內(nèi)其自殺死亡的風險性極高[1,6],患者對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刺激非常敏感,其情感非常脆弱,自殺企圖強烈,而抗抑郁藥物的起效時間為2周左右,此時需要我們采取措施予以保護及心理支持,預防再度自傷的可能[6-7]。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輔以心理護理,改變患者不合理的認知體系,放棄自暴自棄、不健康的理念[6];消除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提高臨床療效;心理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友好的護患關(guān)系,進行情感溝通,提高患者對工作人員的信任及對治療的積極響應,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減少患者的無助感,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幫助患者了解生存的理由及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意志力,抵抗自殺意念的危險因素。本文結(jié)果顯示:第8周末,研究組患者的NOSIE總分、積極因素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對周圍不關(guān)心、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等消極因素的減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輔助心理護理,能明顯改善患者的沮喪情緒,消除患者的自殺、無欲望等不良行為,減少患者的沖動魯莽等行為障礙[2];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癥狀,使得患者對未來及治療充滿希望,減少悲觀厭世等負性情緒的產(chǎn)生;心理護理糾正其懶散、退縮等消極行為,提高患者主動參加集體活動,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和多巴胺神經(jīng)遞質(zhì)的平衡,消除孤獨感,患者在與他人交往中建立良好的聯(lián)系,使得不良情緒得到轉(zhuǎn)移或消失,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第8周末,研究組患者的SDS、SAS總分的減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后,患者抑郁焦慮癥狀改善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組?;颊叩南麡O情緒或自暴自棄觀念越明顯,疾病的穩(wěn)定性就越差,自殺的風險也越明顯。心理護理幫助患者了解抑郁癥的表現(xiàn),認識疾病本質(zhì),從而掌握處理抑郁焦慮情緒,適應角色轉(zhuǎn)變等問題,學會釋放壓力,管理自己的情緒,消除極端的自殺行為。支持性心理護理幫助患者,認識到自殺行為帶給親人們?yōu)碾y性影響,幫助患者調(diào)整心態(tài),理解珍惜生命的意義,恢復自信心[7]。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降低自殺風險,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促進患者心身健康的發(fā)展。第8周末,研究組患者的ITAQ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心理護理干預,明顯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這與心理護理后,患者正確認識到不良行為的后果,認識到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對治療充滿信心,患者放棄悲觀厭世的想法,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心理護理消除負性情緒,緩解抑郁癥狀,減輕患者痛苦體驗,故患者依從性提高。依從性的提高利于疾病的穩(wěn)定,減少了疾病的波動,降低疾病復發(fā)的風險??梢?,心理護理幫助患者認識抑郁疾病本身的表現(xiàn),有利于自知力的恢復,提高治療依從性[6];心理護理重新建立良好的認知體系,放棄偏激的不合理的消極觀念,培養(yǎng)患者廣泛的愛好和興趣,讓患者保持陽光的心態(tài),提高對藥物治療的自我管理的能力,減少疾病的慢性化[1,8]。
總之,心理護理能夠促進抑郁癥患者的病情改善,減少自棄自殺等不良行為,解決抑郁焦慮的心理問題,提高治療依從性,減少因停藥造成的疾病復發(fā)而再次出現(xiàn)自殺的風險,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